焦英倩
L是我的學生,她活潑開朗、樂觀向上,但常在課堂上玩輕黏土,被我批評了不止一次。我把情況反饋給L的家長,L得到的是家長嚴厲的批評和更高的要求,幾次下來,我發現L變得膽怯了,時常愁眉苦臉。
今天的語文課,L又在課堂上玩輕黏土。我批評了她,還讓她放學后留下來。我送走路隊回教室,看見L正在掃地,就走上前問:“知道今天為什么把你留下嗎?”L沉默不語。我又重復了幾遍,她還是不回答。我看見她的手緊握著掃帚,眼睛緊盯著地面,眼神里透露著恐懼與不安。
我遏制著怒氣,心平氣和地說:“今天被老師留下,你一定特別害怕吧,害怕我告訴你媽媽,害怕你媽媽罵你,對嗎?”我話音剛落,她兩眼含淚地點頭。從她的表情和動作中,我感受到她被理解后的情緒釋放。“你放心,我保證不把這件事告訴你媽媽,但你要告訴我,你今天哪里沒有做對?”有了共情做基礎,L的話匣子很快打開了,還主動聊起了自己的媽媽。
原來L的媽媽很嚴厲,平時她稍有不對就會被媽媽指責,她感到壓力大又無處訴說,漸漸變得膽怯了。L回到家后,我撥通了她媽媽的電話,簡單地交流過后,我提到了今天發生的事,希望她不要指責孩子。L的媽媽答應了。
再見到L時,她滿臉笑容,語文課聽得很認真。我看到她回到了以前的狀態,心里真為她高興。關于那天回家后的事,我沒有再詢問,她洋溢著笑容的臉已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交際、交流的魔法,在魔法配方里加入共情會讓魔法發揮作用。而我們,適時放低姿態,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也會給他們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