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浙江杭州 310053)
戲曲動畫,是一種中國式的動畫風格。是在動畫創作中汲取了戲曲舞臺表演及造型等元素的一種動畫表現方式,是以中國戲曲作為動畫大背景,并結合戲曲藝術元素進行創作的動畫作品。
戲曲動畫并不是戲曲和動畫的簡單疊加,而是開拓性的藝術創造。它將戲曲藝術中的服飾、人物造型、音樂、對白、唱腔等等巧妙地運用到動畫中,運用現代動畫制作技術和表現手法演繹呈現傳統戲曲之美。戲曲動畫在廣義上是動畫中運用戲曲的服飾、人物造型、音樂、對白、唱腔等藝術元素;在狹義上則更強調對傳統戲曲的還原。戲曲動畫是戲曲藝術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有效的弘揚方式。
本文中的“臉譜元素”特指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臉譜。中國戲曲的服飾和化妝造型是傳統戲曲最鮮明的特點之一,而從動畫本體的角度來看,其可視性的特點也使得人物造型成為動畫形式體系構成的基本元素,因而戲曲動畫的人物造型,是戲曲動畫設計的重要一環。這其中,臉譜元素作為的傳統戲曲藝術中最具有可視性與符號化的元素,與戲曲動畫的人物造型設計是結合最為緊密的,是首先給觀眾留下印象的戲曲元素,也是最為觀眾熟知與接受的藝術結合形式。
臉譜藝術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一種化妝造型方法,主要是用于“凈”“丑”行當。臉譜藝術是中國戲曲藝術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人物造型形式。臉譜的特點是以夸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面”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從符號形式的角度看,臉譜具有圖案化、裝飾化以及夸張化等特點。從內涵寓意的角度看,臉譜具有表現相對固定的人物性格的象征寓意,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因此在戲曲表演中,一般會一人一譜,很少雷同。
動畫片由于受眾群體的原因,在人物的性格和外部形象的塑造上,都具有直白的特點。最具特點的是臉譜色彩的象征性,紅色象征忠勇、白色象征奸詐、黃色象征兇狠、金銀色象征仙怪等,戲曲臉譜通過線條的變化和色彩的寓意來表示劇中人的社會屬性、性格命運等信息,這是傳統戲曲經過長期的藝術發展和沉淀,以本民族的審美習慣為方向、與觀眾之間形成的默契。臉譜運用夸張變形的方式,將人物的性格特點集中表達在面部,線條和色彩不但有很強的裝飾性的特點,也極具象征意義。因而運用臉譜元素表現人物的象征意義成為戲曲動畫中常有的手段。同時,動畫片常有的題材如神話、童話等也使得在戲曲動畫中臉譜元素的運用非常廣泛。
戲曲動畫《三岔口》中的焦贊形象,譜式上基本還原了戲曲焦贊的典型“十字門”臉譜。焦贊的角色是戲曲“武二花”行當,臉譜底白色加黑十字門臉,自鼻子到腦門畫一黑色立柱,與兩個眼窩連接,譜色清晰,凸顯了人物忠勇正直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見,動畫中對于戲曲臉譜的譜式和譜色的借用,是戲曲動畫中最顯著的特點,而對于戲曲臉譜色彩的借用,更是戲曲動畫人物形象象征性表達的重要方式。
中國戲曲臉譜藝術在長期的藝術實踐和沉淀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民族審美心理、色彩表意習慣。這種在面部進行勾畫的立體的藝術造型,植入到動畫這種二維的人物造型中,為了符合了動畫人物臉部表情的表意特點,就必須按照動畫電影語言要求和按照動畫規律做出得調整。
動畫人物造型的突出特點是頭部的比例偏大,臉部更突出。在戲曲動畫常用的Flash、皮影等風格中,這種特點尤為突出。戲曲動畫常常通過將人物的五官、肢體拉長或壓縮來表現人物的人物面部表情的彈性、表現人物輕松或緊張的情緒,是一種動畫常用的夸張化表達。另一方面,戲曲臉譜中復雜的線條和色彩示意,對于動畫的大部分受眾群體的年齡和認知而言,有時會顯得“贅”。觀眾更期待在動畫中看到精煉的人物形象,生動的面部表情和簡單的色彩表達。
2016年王小東制作戲曲動畫《天師鐘馗》中,鐘馗的形象運用了戲曲鐘馗的臉譜元素,但是做了一定的簡化。鐘馗的臉譜形象是戲曲臉譜中典型的毛凈“油花臉”。戲曲中的花臉的構圖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圖案化明顯。在動畫《天師鐘馗》中鐘馗的面部設計中,保留了戲曲臉譜黑、白、紅、金四種色彩,運用了戲曲臉譜的基本譜式,然而省略了大量的裝飾性線條,只保留了眉眼、額頭的圖案和色塊,同時擴大了眼睛的面積,便于劇中大量眼部活動的特寫鏡頭。動畫中的鐘馗形象既有戲曲臉譜的神韻,也更貼近受眾群體的熟悉的認知,更易于被觀眾接受。
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臉譜所蘊含的意義包括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齡、經歷、血親關系、辨忠奸等多方面的信息,不僅有內在的性格表達,也包含了社會評價。這些信息要體現在面部的臉譜上,用夸張寫意的圖案化方式表達出來,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在性格的表達上,舒眉展眼的臉譜一般代表人物開朗正直的性格特點,而耷眉合目的臉譜多是悲傷者或奸佞的人物、額頭的“印堂紋”圖案則表示不同的人物性格。這無疑是一種精煉的人物外部形象的性格塑造。而戲曲動畫的人物造型,也吸收了臉譜的設計特點,性格化的表達方式,但不完全照搬,而是進行取舍和提煉,更符合動畫中人物的神韻。
戲曲動畫《十五貫》中,婁阿鼠的形象,將鼻梁上的丑行標志性的“豆腐塊”刻畫成一只老鼠的外形,這只老鼠時而停留在鼻梁上,時而又移動離開,象征了人物的貪婪的小偷形象。《真假李逵》中的李逵形象精簡了戲曲臉譜中的圖案化的線條,刻意放大了眼睛的面積,額頭“印堂紋”簡介的用了紅色的長橢圓形的圖案,表達出了李逵膽大心細、正直勇敢的人物性格,與“李鬼”形成鮮明的對比。
臉譜元素是戲曲藝術鮮明的特色之一。在戲曲表演中,臉譜會通過表演者精湛的演技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戲曲演員會通過唱腔、念白、身段、動作等表演方式相結合的方式演繹出人物的性格、境遇和喜怒哀樂,這在長期的戲曲藝術的進化當中,已經形成了其獨特的表現手段。然而當臉譜元素植入到動畫當中,固然對人物的象征性、趣味性、性格化等方面有幫助,但也不可避免的產生一些問題:利用臉譜元素所塑造的大量同類動畫人物,是否會影響動畫人物個性化和靈動性呢?
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臉譜在動畫中,無法表現人物神態的大起大落的變化。二維的動畫人物不能像舞臺上的戲曲演員一樣充分的調動起各種戲曲獨有的元素來表演、也無法與觀眾有現場的互動,這使得動畫人物如果僅僅依靠臉譜來表現人物多重的信息傳遞作用是不夠的,并且一味地照搬臉譜元素,會使動畫中的人物失去其本該靈動性的特點。
精簡和變形是動畫中對臉譜元素常用的改變方式,使之更符合動畫的特點。變形重構后的人物臉譜造型,在戲曲動畫中隨處可見,這成為戲曲動畫最為明顯的表現特征。例如《京劇貓》中,各個角色的面部既有動物的特征、又有臉譜的神韻、還兼顧了動畫人物“大五官”的特征,可以說是非常成功的戲曲動畫的創作。這其中對于臉譜元素的適當的精簡和變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運用動畫特有的表現手法,讓戲曲動畫的臉譜造型“動”起來。戲曲動畫中,運用臉譜元素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緒,這是因為戲曲臉譜和戲曲動畫塑造人物性格方面有很多相同之處,因此,臉譜元素可以被戲曲動畫拿來借鑒,但這并不意味了可以完全地照搬戲曲臉譜,由于臉譜的載體——“真人”和二維的動畫人物的不同,動畫中如果全盤植入戲曲臉譜,反而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制約動畫人物本身的靈動性。反之,我們應該利用動畫的特點和優勢,提煉臉譜藝術的神韻,讓臉譜在動畫人物的臉上“動起來”。
戲曲動畫《十五貫》中的婁阿鼠這個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作者不僅將人物的五官進行變形處理,挑動的眉毛、轉動的眼珠等動態,也使得人物非常生動,具有喜劇色彩。人物形象的點睛之筆是鼻梁上的老鼠,這只老鼠在相應的情境下可以活動,以此將人物的內心盤算和奸詐貪婪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婁阿鼠這個形象就是動畫中讓人物“動起來”的典型案例,這個形象運用了臉譜元素的精髓,又結合動畫藝術特點,讓它合理的“動”,達到了非常好的藝術效果。
戲曲元素植入動畫中是中國動畫民族化的重要突破口,臉譜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戲曲元素首當其沖,從其在中國動畫中的發展速度來看,效果是顯著的;另一方面,戲曲借助動畫這種藝術形式,也為更多的年輕一代所熟悉和接受,傳統戲曲藝術有了一條有效的傳播途徑。這兩者的融合逐漸成為一種藝術領域的新形勢。戲曲內涵豐富,為動畫提供了很多可汲取的養分,但并非所有內容都可以照搬,而必須在藝術表現形式上將兩者吃透,之后進行比較、篩選和把握,提煉出最適合的融合方式,才能達到最優的藝術效果。這就需要中國的動畫創作工作者能夠深入地去學習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只有真正地理解戲曲藝術的內涵,才能創作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戲曲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