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凱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研究顯示,中國藝術歌曲可分為近代和現代兩個時期,具體分為:學堂樂歌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后。其代表人物李叔同、黃自、陸在易等。歌曲題材涵蓋社會生活、戰爭年代、愛情生活等現實主義題材。中國藝術歌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世代相傳的音樂文化,在中國藝術歌曲呈現中,將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化呈現與網絡傳播、文旅傳播相融合,打造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提升中國藝術歌曲文化品牌影響力,提高觀眾的欣賞能力,并開發系列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慕課、移動互聯平臺的網絡傳播創新形式。如今的中國藝術歌曲推廣不再只局限于傳承,也應當將中國藝術歌曲推廣融入大眾音樂文化中,使欣賞者沉浸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流連忘返。
目前,網絡傳播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國藝術歌曲與網絡傳播的結合特點、中國藝術歌曲與網絡傳播策略、中國藝術歌曲與全媒體項目的應用方向。圍繞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為主題和對象的國內研究,主要集中于保護方面的研究和項目的介紹性研究,關于如何轉化接受方式、創新網絡傳播方式的系統性的學術研究欠缺,沒有形成連貫的研究脈絡體系。就此問題,研究者就網絡傳播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形式和傳播方式的應用提出了多種解決方案,如音樂慕課的網絡傳播、品牌推廣、項目應用等多種傳播途徑,研究內容多元化,但對于網絡傳播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的創新和傳播影響力研究甚少。
“中國藝術歌曲的網絡傳播是一種以互聯網為介質的新型傳播模式,有利于中國藝術歌曲的音樂文化推廣。”要求內容注重音樂文化內涵的發掘,運用好網絡傳播融合下的藝術呈現創新形式,提升音樂文化品位,聯合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呈現和保護,如何更好地推廣與傳播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網絡傳播形式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有效促進了中國藝術歌曲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此形式是在對中國藝術歌曲的呈現實驗性研究基礎上的深入性研究,研究以“音樂慕課—網絡傳播—呈現形式”的科學化過程為基礎,以全媒體融合—內容生產—受眾接受的過程性研究為參照,從受眾對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化呈現在音樂慕課的應用與創新研究的認識接受過程開始,研究從“應用意義—全媒體融合—作品呈現—音樂元素碎片傳播”展開,對于音樂慕課內容創新再現和網絡傳播方式所產生的影響力是整個過程性研究的關鍵。
當前,媒體資源豐富,自媒體平臺和用戶數密集,網絡傳播融合下的音樂慕課實踐呈現形式種類眾多,“包含了直播平臺、微信小程序、高校MOOC教育平臺等慕課網絡傳播形式,其慕課內容包含演唱技巧、作品處理、舞臺表演等相關內容,如戴你歌唱、美聲之林、音悅藝道等音樂慕課品牌。”
例如,音悅藝道音樂慕課網絡傳播,圍繞中國藝術歌曲體裁展開研究,一直致力于促進中國藝術歌曲的經典化,打造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藝術歌曲網絡傳播保護和推廣,并且,“采取線上和線下兩種呈現模式,線上以歌曲的介紹、示范、表演為主。線下以招收演唱學員、培訓演唱以及相關基本理論知識為主,聘請相關名師進行講解和示范。”
在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慕課網絡傳播作品呈現中,可分為近代作品、古詩詞作品、新創作作品。例如近代作品:《思鄉》作詞:韋瀚章,作曲:黃自,《玫瑰三愿》作詞:龍七,作曲:黃自,《教我如何不想她》作詞:劉半農,作曲:趙元任等近代作品。古詩詞作品:《我住長江頭》作詞:李之儀(宋),作曲:青主,《紅豆詞》作詞:曹雪芹(清),作曲:劉雪痷,《點絳唇·賦登樓》作詞:王灼(宋),作曲:黃自等古詩詞作品。新創作作品:《祖國慈祥的母親》作詞:張鴻喜,作曲:陸在易,《江河萬古流》作詞:蘇叔陽,作曲:王立平,《我的深情為你守候》作詞:陳道斌,作曲:欒凱等新創作作品。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藝術融合已成為主流創新模式,如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呈現形式為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共舉辦民俗活動15133場,比去年增長了 3.9%;游客6211萬,增長34.5%;演出數量50178次,增長19.0%。”數據顯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項目的成功案例,在對文旅融合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運行機制全面掌握的基礎上,圍繞傳統文化、媒介文化、文旅融合三個不同維度來考量,效果明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旅融合項目,對于中國藝術歌曲文化在旅游產業中應用的綜合影響力,進行更為有效的傳播提供可借鑒的思路與運行策略。如何進行文旅融合下中國藝術歌曲的推廣與傳播方式研究的正確引導,是研究者值得思考的問題。“中國藝術歌曲文化在旅游產業中應用的綜合影響力、中國藝術歌曲文化在旅游產業中的應用的意義、旅游演藝形態的可視化嘗試、藝術歌曲文化與文旅交互影響力、藝術歌曲活態化”等研究方向是文旅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化呈現形式的研究突破點。
2018年、2019年的兩屆中國藝術歌曲比賽在中國上海舉辦,比賽吸引了全世界各地選手前來參賽,參賽者眾多,許多國外選手也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上海。本次比賽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這次活動除比賽之外,圍繞活動主題項目眾多,如專家課堂講座、主題性演出展演、走向基層演出等相關活動內容。與此同時,很多選手除了正常的比賽之外,還深入了解了上海這座國際美麗之城。“文旅的結合,重點在于文化的內涵,兩屆中國藝術歌曲比賽由上海來舉辦,顯示出上海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地位,加強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走向世界化的決心和任務。”
如何更好地融合中國藝術歌曲文旅文化內涵,這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藝術化呈現形式的根本。例如,兩屆在上海舉辦的中國藝術歌曲比賽,組委會設立了黃自演唱獎,要求選手演唱一首黃自的作品。黃自,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江蘇川沙(今屬上海市)人,其作品有《玫瑰三愿》《紅豆詞》《思鄉》等作品。組委會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中國藝術歌曲精品,這正是在上海創辦中國藝術歌曲比賽目的,也是宣傳文旅融合音樂旅游的價值體現。
本次活動,對于文旅融合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形式與傳播方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社會應用價值。
江蘇作為東部文化經濟強省,音樂項目種類眾多,藝術教育資源豐富,自媒體平臺和用戶數密集,定期地舉辦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節,“進一步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例如,中國藝術歌曲代表人物趙元任,江蘇常州人,其代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她》。我們可以利用地方音樂文化資源,充分借鑒上海的發展經驗,進一步將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有效結合。大力的宣傳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進一步將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文化節打造成地方知名特色音樂品牌。”
圍繞移動互聯平臺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形式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移動互聯平臺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結合線上或線下兩種不同的推廣傳播方式,如主題性演出、音樂沙龍、開發音樂文化產品、專家講座等多種線上或線下形式,積極的開發新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作品,提升文化品牌,推廣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形式多元化的創新效果。
“移動互聯平臺的網絡傳播以成為大家的一種碎片化網絡學習方式,通過一部手機,利用網絡平臺,給受眾者推送關注的信息,便捷方便,實現了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知識。”例如,圍繞中國藝術歌曲體裁研究的移動互聯手機微信小程序平臺,通過移動手機訂閱號,定期推送相關中國藝術歌曲的信息。手機微信小程序課程模塊可分為聲樂課程、樂理課程、鋼琴伴奏等聯合式課程模式,與此同時,定期推送專家講座,分析作品、講解歌曲內容。在瀏覽慕課的同時還穿插了PPT歌譜與多媒體為輔助設備,包括旋律元素、動畫元素、文字內容以及網頁的設計,使得學習者有一種直觀的理解。與此同時,手機微信小程序可以線上或線下推廣優秀作品展演、名家課堂、主題性比賽等相關服務,結合線上或線下兩種不同的傳播方式,這對于移動互聯平臺下的中國藝術歌曲呈現傳播方式研究意義重大。
注釋:
①管萍.從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J].綏化 學院學報,2019.39(05):22.
②管萍.從文旅融合看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J].綏化 學院學報,2019,39(05):24.
③楊茜,楊方玲.音樂類“非遺”在文化旅游產業中的應用與創新研究[J].黃河之聲,2018(1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