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旭東
(東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鹽城 224200)
當前,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社會各界愈發關注智慧農業園區的研究與試點工作,我國的農業產業逐步邁入了數字化發展階段。 在信息技術的帶動下,我國的智慧農業園區正在朝著智能化、精細化方向發展,發展前景一片光明,促進了智能農業的發展。
近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關注“三農”(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2020年伊始,我國政府再次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一石激起千層浪,我國相關部門愈發關注“三農”問題對于我國社會建設以及經濟體系運行的重要性。 為了抵御各種難以預估的風險,全方位的開展準備工作,保證我國社會建設以及經濟體系的平穩運行,我國出臺了大量具有政治意義的文件以及政策措施,為我國的現代化農業建設提供了有效政策支持,為我國智慧農業園區發展掃除了大量障礙。 雖然我國的工業體系、信息系統正處于逐步完善狀態中,但是,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工作依然是任重而道遠。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正在不斷健全我國農業園區的智慧化建設體系,逐漸增強我國農業園區的經濟實力,使其能夠獲得良好的可復制能力,從而有效促進我國農業建設工作的現代化發展[1]。
在智慧農業園區建設過程中,可以合理使用智慧農業大數據技術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對所要開發和栽種的農產品開展合理的預測,增強農產品種類選取以及培育工作的科學性,并采取智能技術為農產品分配種植環境,從而建立起具有智能灌溉功能、 環境監察與預測功能、 農業生產狀況監視功能以及生產源頭控制功能等智能化農業生產體制,形成電商與實體店面生產、銷售、配送等相結合的一體化流程,對農業生產的整體供應鏈條進行細致的分析,對其中所有的環節以及細節進行科學把控,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管理,改變以往單一的農產品經營與銷售體系,避免出現“信息化孤島”的現象,不斷轉換農業經營與管理模式[2]。 除此以外,農業園區負責人員要在管理過程中合理的落實“互聯網+”經營理念,采取科學的方法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性的可追溯平臺進行監察與管理,加大對農業生產成果展銷技術的使用力度,將農業園區的技術創新、服務水準提升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進行有機融合,循序漸進的提升智能農業園區的經濟、文化、科技實力,通過智能化手段充分展示園區對外形象,從而有效提升園區的知名度。
當前,5G 技術已經在我國的諸多地區投入使用,5G商用牌照已經逐步發放給更多的企業商家,在時代變革的作用下,5G 技術已然逐步走入公眾的視線當中,并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人們的生活。 利用5G 技術,可以促進商業生態圈的有效變革,其中涉及到的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等都會獲得新的發展驅動力,從而實現互聯網到物聯網之間的變革,對我國的各個行業領域起到了難以預估的刺激作用。5G 技術利用其強勢的數據信息傳輸速率,能夠將當前農業發展現狀作為初始點,再次推動農業生產以及經營工作的迅速發展[3]。 利用5G 技術,可以更加快速的收集農業生產相關數據資料,對農業產品的成長過程采取更加精密、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建設智慧農業園區的過程中,要對園區內的各種資源進行整頓,使用當前最為先進的5G 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有效構建農業園區的智慧化發展體系,有效提升園區的服務水準,加強宣傳,不斷引入資金以及技術力量,重視吸引創新思維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綜合型人才,逐步推動農業園區的產業革新,使其能夠得到持續、快速的發展。
目前,只有少量智慧農業園區試點的建設工作比較成功,然而,其中大多數的生產與經營項目都是由國家政府提供資金并加以管理,對“智慧化”這一理念的落實方法僅僅停留在表面,只是簡單地在園區建設過程中強化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依然需要繼續加強對智慧農業園區經營模式的創新,使農業企業能夠與農戶共同創造利益,打造出雙贏的局面。 此外,相關人員對智慧農業園區的發展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準確,功能開發程度不足,因此,農業園區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單位要對這一現狀加以足夠重視。
在各大企業不斷加入的過程中,各方對園區智慧化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園區內的信息化服務以及農業產品展示等基礎功能已經獲得了階段性進展,然而,我國各個農業園區對智慧化技術以及理念的應用科學性不足,缺乏有效的商業運作模式以及經營方法,難以完全滿足農業園區內部的業務需要,例如,在園區運轉過程中經常會用到的物聯網技術、 大數據技術以及產品源頭追溯監管系統等,都具備較強的功能性,但是其發展狀況卻不能跟上當前園區內企業的要求,因此,我國的智慧農業園區要針對自身發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規劃方案,不斷創新商業運營模式以及管理方法,不斷提升農業園區內的智慧化管理水平[4]。
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逐步深化過程中,全面覆蓋網絡對園區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我國的企業在進駐農業園區的過程中,愈發重視園區內網絡的覆蓋效果,無線網絡的全面覆蓋,對于農業園區的經營與發展有著關鍵性作用。 智慧農業園區管理人員要將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重視起來,實現多種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有效促進智慧農業園區經濟效益的提升。 即便目前我國的智慧農業園區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由政府主導的試點工程,其中的經營、生產模式暫時還不能進行廣泛的復制與使用。 在此過程中,宣傳工作不到位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5]。 目前,有大量的農業生產人員對新型信息技術的認知能力較為薄弱,難以將其科學的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當中,因此,政府部門以及相關企業要將智能化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工作重視起來,強化新型農業技術的宣傳力度。 智慧農業園區的發展離不開政府試點園區的宣傳工作,因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要在試點項目中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并將一些較為成功的實驗案例呈現在農業生產人員面前,使其能夠意識到智慧農業生產與經營系統對農業發展的積極作用。 通過開展智慧農業試點工作,不僅能夠展現出智慧農業信息技術的優點,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及時找出其中的缺陷,不斷開展智慧農業宣傳工作,促進園區經營活動的進行,在智慧農業園區發展過程中全面貫徹相關政策要求。
在云計算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實現數據資料的有效共享,逐漸實現我國智慧農業園區資料的集約化管理,力求為園區企業提供一體化服務,從而有效提升園區內經營效率。 以此同時,園區管理者要重視對園區實際情況的實時監察工作,科學的利用農業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可追溯系統,向消費者呈現出農業產品從生產到食用的整體過程,在農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等方面給予消費者足夠的保障。 目前,我國人民對食品質量以及安全問題的關注度逐漸上升,智慧農業園區要著重研究與開發農業產品源頭追溯技術以及線上商務模式,使消費者能夠直接了解到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及其健康情況,并為其提供詳細的物流中轉信息,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的保障。 利用園區數據信息集約化平臺,可以有效彰顯園區在生產以及經營方面的優勢,并且能夠督促園區經營管理人員不斷改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從而不斷優化我國智慧農業園區的發展狀況[6]。
想要推進智慧農業園區的全方位發展,就要將其中的專業流程與整體工作模式互相融合,在開展工作的初期階段,要對園區的現實狀況進行全面的考察與分析,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規劃方案,防止出現水準較低的重復建設狀況,合理的配置資金成本和建設資源,對農業生產的整體結構及其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不斷開展實驗工作,用科學的設計理念以及管理方法對智慧農業園區的建設工作提供指導,有效提升智慧農業園區的建設效率,使其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快速、優質的服務。
綜上所述,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傳統的農業生產系統與經營模式已經不能與當前的時代發展趨勢相適應,智慧農業園區的產生與發展是未來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必經之路,并對農業發展方向有引導作用,受到我國相關政策的支持以及部分企業的推動作用,我國的智慧農業園區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然而,當前我國的智慧農業依然面臨著大量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以及管理人員從農業生產、農產品經營以及園區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分析,采取具有現代化特征的信息技術進行農業園區建設,從而有效推動智慧農業園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