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文
(云南省會澤縣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會澤 654200)
駕車鄉位于滇東北會澤縣南部,東臨本縣田壩鄉,南接尋甸縣功山鎮,西臨昆明市東川區,北接本縣待補鎮,東北部與本縣上村鄉接壤,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冷涼山區農業鄉。鄉政府所在地處于東經103°22′,北緯25°29′,北距會澤75 Km,南距昆明153 Km,嵩待高速公路南北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素有“會澤南大門”之稱。
全鄉土地總面積295.7 Km2,境內最高海拔大尖峰主峰3384 m,最低海拔熊家村1780 m。年平均無霜期170天,年平均降水量1480 mm,年平均氣溫10.3℃。全鄉共轄有12個村委會114個村民小組,118個自然村,2018年底有6339戶25458人,其中農業人口24551人。有耕地面積48952畝,人均耕地2畝,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24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28元,糧食總產量1413萬公斤,人均有糧626公斤。大小牲畜存欄121247頭(只),出欄148257頭(只),肉類總產12614噸,其中草食家畜存欄57348頭(只),出欄46358頭(只),肉產量達1899噸,畜牧業總產值15732萬元,畜牧業收入13138萬元,人均畜牧業收入516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9128元的56.53%。
駕車鄉草原面積0.8萬公頃,退化草原達0.3萬公頃,占草原面積的44.7%,2018年以前治理退化草原面積0.1萬公頃,占退化面積的23.5%,尚有0.2萬公頃需要進行治理。
2.2.1 環境因素
駕車鄉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境內山高坡陡,溝谷縱橫,深切溝谷兩岸的地形坡度平均約35°,多呈“V”型峽谷。境內多呈烏蒙山地區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受小江等江河的深切割作用,境內山高、坡陡、谷深,加之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嚴重,致使土地石漠化,泥石流頻發,其中蔣家溝、尖山溝泥石流暴發頻繁,規模巨大,危害嚴重。
駕車鄉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5萬公頃,占總面積的50.7%,年均侵蝕量1039.21萬噸,年均侵蝕模數2179噸/平方公里·年,在水土流失面積中,輕度侵蝕面積0.78萬公頃,占26.3%;中度侵蝕面積0.79萬公頃,占26.7%;強侵蝕面積11.4萬公頃,占38.6%;極強度和劇烈侵蝕面積2.5萬公頃,占8.4%。
2.2.2 自然因素
駕車鄉草地屬于典型的亞高山草地,具有較獨特地理、氣候條件。其草地群落構建與演替,擁有自身獨特的內在規律。是一個典型的高寒冷涼山區農業鄉,草地自我恢復很困難。
2.2.3 人為因素
牧民無視政府規劃、無計劃增加牲畜數量且過度放牧的行為,為會澤縣大片天然草地的退化創造了先決條件。在人為過度放牧和水土流失的交替作用下,駕車鄉草地退化進程愈演愈烈。草原監理、科研、推廣體系不完善,工作機構不健全,科技人員不固定,科技支撐力量薄弱,草原基礎設施簡陋,缺少必要的配套裝備,草產品加工滯后,圍欄草原及人工草地面積小,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低,草原被傳統、粗放、掠奪式的經營。
2.2.4 經濟因素
近年來,國家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對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的牧戶給予了補助和獎勵,取得了一定成效,減輕了放牧壓力,但這些補償與生態保護的實際需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草原生態保護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缺乏草原生態治理企業參與,牧民和草原治理項目的投入有限。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的基本方針,全面推行各項草原管護制度,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夯實草原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
以退化草原生態修復區域草地為核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逐步恢復退化草原生態環境,堅持保護與建設并重,突出草地生態效益。
堅持統籌規劃、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對不同退化草原類型采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和治理模式,著眼于退化草原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力求草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盡快得到遏制,以建促保,綜合治理。
合理布局、促進生態保護與養畜協調發展。逐步轉變牧民的傳統思想觀念和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促進牧民群眾生產經營方式由粗放管理向設施集約管理轉變,牧業經濟發展由草原畜牧業向設施畜牧業、生態畜牧業轉變,由單一的牧業經濟向復合經濟轉變。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產、農民不減收、畜產品有效供給的目標。
每年從8月底開始,對人工種草的密度、蓋度、高度、產量、頻度、草地毒害雜草、草地地下害蟲和鼠害的指標進行監測,在利用和防治上早安排;對新建的人工草地在11月份進行刈割利用,之后進行放牧,放牧時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做到草畜平衡。
按照以草定畜、草畜配套的原則,采取“扶優扶強”的辦法,著力培植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和示范牧場,逐步提高種草的經濟效益。同時根據草場生產力季節性不平衡的特點,推廣秋冬播種,春夏收割的牧草。另外需在冬季來臨之前按計劃出欄老弱病畜及育肥畜,提高出欄率,達到了合理利用草原、保護生態的目的。
目前草原、草地能夠依據的管理法規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一些地方管理辦法,沒有明確對禁牧區、輪牧區禁牧期間放牧以及過度放牧的行為提出明確處罰的條款內容,希望在方案中專門提出完善健全管理條例、制度,并對一些嚴重侵害草甸的行為提出明確處理意見。
根據《草原法》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擅自在草原上開展經營性旅游活動,破壞草原植被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植被,沒收違法所得,可以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并處草原被破壞前三年平均產值六倍以上十二倍以下的罰款;給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該條款只針對旅游區給出處理意見,建議增加對恢復區、禁牧區及輪牧區禁牧期間放牧的處理意見。
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的有關規定,結合草原生態補獎機制,全面落實草原承包,做到草場有主,放牧有界,管理有法,建設有責,使用有利,進一步明確項目區干部群眾在草場責、權、利方面的關系。
多年來,我們一手抓建設,一手抓保護,以建設促保護,以建設求發展。廣大老百姓種草的積極性由逐年提高,利用輪歇地和農地種草養畜保護生態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但是對于草原草地,普遍存在無專人看管,區域面積大的現狀,使得各禁牧和封育措施淪為空談。建議建立專門的護草隊,長期巡邏,對于違法禁牧的,依法管理,堅決打擊。
在草地修復時,遵循生態修復的理念,嚴格遵守《草原法》,切實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治理草原生態,首先是要全社會關注重視,牢固樹立環保理念;其次是嚴格執法和規范管理,并建立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此外,保證持續投入、加強科學研究、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也是搞好草原生態修復的關鍵因素。在實施方案的編制中,嚴格遵守先調研、后論證,實踐指導工作的科學方針,先小面積實驗、示范,再規模化擴大。避免造成項目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浪費,給生態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