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云霞 常亞麗 馬玉祥
(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甘肅 康樂 731500)
甘肅蓮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甘肅省南部,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處于“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重點生態功能區內,又是甘肅省打造的“四屏一廊”生態工程——甘南高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的重點工程區,其良好的森林植被,是洮河重要的水源涵養林。保護區總面積11691hm2,其中灌木林地1316.2 hm2,占有林地面積的17%。保護灌木林,對防止洮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防風固沙、涵養水源、土壤改良、維持區域內生態平衡和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灌木林的植被類型以灌木為主。灌木樹種植株大多低矮,主干不明顯,基部分枝,林層高度6米以下,蓋度大于 30-40%。不同生境下,根據灌木林的種類組成及樹木的生物學特征,將蓮花山保護區灌木林分為三個類型:溫性落葉闊葉灌木林、河谷落葉闊葉灌木林、常綠革葉灌木林。
溫性落葉闊葉灌木林見于八度保護站、磨溝保護站、九甸峽保護站等地,分布在海拔2000-2600米之間,代表群落為栒子灌木林、榛子灌木林、小檗灌木林;河谷落葉闊葉灌木林見于磨溝保護站、上東山保護站大嶺山、九甸峽保護站等地海拔2300米的河谷及山坡,最高可分布到3000米,代表群落為沙棘灌木林;常綠革葉灌木林見于唐坊灘保護站小蓮花山海拔2900米山地,代表群落為杜鵑灌叢。
蓮花山保護區有栒子灌木林333.6 hm2,占灌木林總面積的25%。分布在冶木河、九甸峽和八度等地,海拔在2000-2400米之間,屬于次生灌叢。在九甸峽保護站寺址樣地中,群落灌木平均高1米,蓋度50%。樣地群落的優勢種為水栒子,建群種還有栒子、甘青鼠李、胡枝子、紅花錦雞兒、蘭香草等5種灌木。草本層蓋度41%,草本植物主要有剪股穎、白蓮蒿、委陵菜、龍膽、甘肅臭草、狗娃花等6種。水栒子喜光,性強健,耐寒、耐干旱、耐瘠薄,稍耐蔭。
蓮花山保護區有榛子灌木林90.6hm2,占灌木林總面積的7%。分布在九甸峽和八度等地,海拔在2000-2400米間,屬于次生灌叢。在九甸峽保護站亂石灘樣地中,群落灌木平均高1.3米,蓋度86%。樣地群落的優勢種為虎榛子,建群種還有木藍、金花小檗、珍珠梅、峨嵋薔薇、置疑小檗等灌木5種。草本層蓋度5%,草本植物主要有甘肅臭草、白蓮蒿、剪股穎、淫羊藿、唐松草、艾蒿、鐵線蓮、蘭香草、牡蒿、東方草莓、紫云英、蛇莓、委陵菜等13種。榛子抗旱耐寒力強,根系發達,又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樹種。
蓮花山保護區有小檗灌木林236.3hm2,占灌木林總面積的18%。分布在磨溝和八度保護站等地,海拔在2300-2400米之間,屬于次生灌叢。在八度保護站上包樣地中,群落灌木平均高0.57米,蓋度40%。樣地群落的優勢種為金花小檗,建群種灌木還有匍匐荀子。草本層蓋度63%,草本植物主要有白蓮蒿、艾蒿、牡蒿、剪股穎、狗娃花、東方草莓、藎草(馬唐)、白羊草、四葉葎、田葛縷子、黃腺香青、甘青鼠尾草、柴胡等13種。小檗抗旱、抗寒、耐瘠薄、適應性強,陽性,能在土壤貧瘠的地帶生長。
蓮花山保護區有沙棘灌木林125.5 hm2,占灌木林總面積的10%。分布在大嶺山、磨溝、九甸峽、沙河灘保護站等地,海拔在2300-3300米間,屬于次生灌叢。在沙河灘保護站蔓荊灣樣地中,群落灌木平均高1.4米,蓋度55%。樣地群落的優勢種為沙棘,建群種灌木還有金露梅。草本層蓋度52%,草本植物主要有血滿草、剪股穎、東方草莓、鼬瓣花、香薷、雞血草、白蓮蒿、青蒿、臭草、蕁麻、東方草莓、酸模、水芹、大薊、蒿、柳葉菜等16種。沙棘喜光,耐寒,耐酷熱,耐風沙及干旱氣候,對土壤適應性強,有利于水土保持。
蓮花山保護區有杜鵑灌木林78.1 hm2,占灌木林總面積的6%。分布在唐坊灘保護站,海拔在2900米,屬于次生灌叢。在唐坊灘保護站紫霄宮樣地中,群落灌木平均高2.3米,蓋度89%。樣地群落的優勢種為高山杜鵑,建群種還有秀麗莓、西北薔薇、秦嶺柳、扁刺薔薇等灌木4種。草本層蓋度37%,草本植物主要有東方草莓、剪股穎、積雪草、高烏頭、酢漿草、冷蕨、五福花等7種。高山杜鵑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耐干旱,耐瘠薄。
灌木增加降水效果顯著。傍晚或夜間,隨著氣溫降低,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凝結成小水滴,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飽和后,形成霧、露。有實驗數據表明,灌木林樹冠截雨率為29%,枯枝落葉持水率為19%,相同面積有灌木的森林,其降水量是同樣面積純林或裸露林地的50-60倍。在蓮花山保護區干旱陽坡林區,不適宜喬木林生長,但灌木林依靠耐干旱、耐高寒、耐鹽堿的這一特點,生長迅速,栽植成活率高,填補了喬木林的空白,有效發揮了防風固沙作用,提高了森林覆蓋率。灌木林枝條匍匐叢生,縱橫交錯,葉片茂密,猶如一張天然的綠色保護傘,有效阻擋了暴風雨對土地的沖刷破壞,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了表層土壤養分,維護了生態資源的安全。
灌木林發達的根系能穩固土壤中的氮元素,氮元素是一切生物生長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灌木林也可改善降解土地鹽堿化的程度,改良土壤,增加土壤內有機物的含量,讓土壤更加肥沃,從而為其他生物的生長存活提供有利環境。
灌木林同其他植物一樣,有綠色的葉片,每個葉片內部的葉綠體在太陽光源的作用下,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進行光合作用,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是,光合作用能產生氧氣,提高空氣中的含氧量。同時,灌木林區別于其他綠色植物的是葉片上有一層吸附能力強的薄膜,空氣中飄浮的粉塵等顆粒物可被薄膜吸附,有效凈化空氣。
灌木林依靠發達的根系和繁茂的枝葉,能夠有效改善土壤,涵養水源,調節生態系統的平衡,使保護區眾多珍稀物種種群穩定功能健全,森林生態系統基本保持原始狀態,無環境污染,在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灌木林在保護區分布區域較廣,陽坡中下部、河谷及高山都有灌木林。灌木林群落類型多樣,演替變化形成土壤類型、土壤微生物、遺傳基因的多樣性,草本植物種類多,為物種多樣性提供了穩定的存儲環境。
林區灌木林保護應遵循自然保護為主,開發利用為輔的原則,保持生態完整性,達到可持續發展,永續利用。
一是繼續加大宣傳力度。保護好灌木林,是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灌木林的持續恢復,能有效促進森林演替,提高林分質量。加強灌木林保護,是自然保護地管理的重要內容,因此要繼續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意識到,保護灌木林,就是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保護灌木林,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積極營造灌木林。在保護區的疏林地,宜林地,見縫插針地營造沙棘灌木林。沙棘灌木林營造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栽植簡單,可操作性強、生態效益顯著的特點。因此通過適地適樹,積極營造灌木林,提高植被覆蓋率,促進生態恢復。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灌木林保護。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前,保護區灌木林曾遭到當地群眾放牧、砍柴、盜伐等多種形式不同程度的破壞。通過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經過二十余年的有效管理,灌木林地面積明顯增加,生態效益顯著發揮。保護區要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持續加大管理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持之以恒做好灌木林保護工作,使森林資源得到有效恢復,林分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灌木是寶貴的生物資源,在蓮花山林區具有重要的生態地位。保護和發展灌木林,對維護森林生態系統平衡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我們應加強灌木林的保護,積極宣傳引導,保護灌木林,嚴禁破壞灌木林,利用灌木林的特點,合理開發利用,在主要發揮其生態效益的同時,也發揮好灌木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