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友然 廖靈芝
(西南林業大學,云南 昆明 650224)
“三農”問題,即農村、農民、農業問題,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點研究內容。農村建設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因此加強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首要任務,是黨在十八大會議上針對農村發展提出的重要內容。
20世紀90年代末期物聯網一詞首次出現在國際上,并在之后幾年發展中,物聯網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逐漸成為國際熱門話題。最終在2005年的“國際電信聯盟年度報告上”,將物聯網一詞規范化,使其擁有了明確的定義解讀,即“物聯網技術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將物體與網絡相連接,并將物體狀態實現各傳感設備共享、分析、處理后再通過信息傳播媒介,將處理后的物體狀態信息傳送回終端的技術。”而農業物聯網技術可以對農作物進行實時監控、跟蹤,對種植過程的所有信息進行采集,最后對種植過程進行智能化與信息化管理從而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代農業監管技術,具體作用表現為:
第一,栽培環境監測系統。栽培環境監測系統的主要工作內容為對傳感器傳送回來的各種環境因素進行監控,主要監控內容為農作物栽培環境中的溫度、濕度與氧氣濃度等。
同時,在栽培環境監測系統運行時,需要提前制定相關環境標準參數,從而可以根據傳感器傳送回來的信息對農作物生長條件進行調控。以某菌類栽培為例,其相關標準參數誤差為:溫度誤差±0.5℃,超過臨界值將會抑制食用菌生長速度;濕度誤差±2%RH,超過臨界值將會提高病蟲害發生概率;氧氣濃度誤差30ppm,超過臨界值將影響農作物光合作用。
第二,遠程智能采集終端。該終端的主要功能是對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匯總,然后通過移動基站將所有信息統一傳送到農業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上,從而方便使用者調取與使用管理。
第三,遠程智能操控終端。該終端同時與實時監測農作物生長條件的傳感器相連接,對各種參數進行實時動態監測,一旦發現參數值發生偏差,則可以及時通過該遠程終端對發生誤差的設備進行調控。該終端可調控排風機、通風扇、遮陽布等設備。
第四,自動灌溉系統。傳統農業灌溉方式皆采取人工形式灌溉,種植者利用水管對農作物進行大水量澆灌,雖然該澆灌方式可以解決農作物干旱問題,但也具有一定隱患,如因水量過大,導致農作物過澇死,或忘記灌溉,導致農作物旱死等。同時,傳統灌溉方式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資源浪費,總體而言,傳統的人工灌溉方式對農作物生長具有不利影響。而基于農業物聯網技術的信息化自動灌溉系統,則可以規避上述傳統灌溉方式帶來的弊端,該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掌握不同農作物對濕度的需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澆灌,同時還能控制澆灌水量,進而在保證農作物獲得澆灌的同時,還能確保水資源不會浪費。
綜上所述,基于農業經濟管理背景下的農業物聯網技術作為農業生產過程信息化的主要內容,是保障農業生產結構得以優化的重要技術。農業物理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種植過程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憑借其自身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等優勢改善傳統農作物栽培模式,從而為農作物提供最適宜的生長環境,還能夠大幅度提升農作物產量與質量,進而提高農民經濟效益,促進當地農業經濟快速發展。
第一,對天氣變化(氣象條件)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天氣變化是影響農作物生長速度的一大因素,因為天氣變化直接決定空氣的濕度與光照強度,所以對天氣變化采取實時動態監測,有利于系統終端負責人時刻掌握天氣變化,從而觀察農作物成長變化,進而調控農作物生長的各種參數標準。
第二,對農作物生長環境溫度進行實時動態監測與調控。由于農作物對生長環境的溫度要求較為苛刻,同時,由于天氣變化使栽培空間內外的溫度多變,因此,基于農業管理系統的農作物栽培系統首先應具有實時溫度動態監測功能,從而可以隨時掌握不同時間段的不同溫度變化,進而調節最適宜農作物成長的溫度。
第三,具有報警功能。由于農作物對生長環境要求較為苛刻,因此,種植者需要為其制定特定的生長參數,但同時由于各生長參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因此,為避免參數出現誤差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基于農業管理系統的農作物栽培系統應具有報警系統,即一旦監測到某一參數出現誤差,并且誤差已超出臨界值,就會響起警報聲。與此同時,如若警報聲在長達五分鐘內沒有操作人員進行關閉則會自動關閉,從而轉換警報形式,將有聲警報轉變為信號警報,即向終端發送預警,直到相關工作人員對參數進行調整。同時,在相應參數調整時,可依賴計算機技術進行遠程調控。
第四,對農作物生長變化進行實時視頻監測。即使是同一批農作物種子,其生長趨勢也是不同的,因此,基于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的農作物栽培系統應具有實時視頻監測功能,從而可以掌握農作物生長變化,從而控制采摘時間。
第五,預留相應接口。該舉措主要是為農作物后續銷售提供準備,促使農作物完整產業鏈建立,實現種植、管理、銷售一條龍發展,從而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發展。
綜上所述,基于農業經濟管理背景下的農業信息化管理系統對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實際應用中能夠提高農業生產可控性,可以對農作物栽培環境進行實時信息化動態監控,從而遠程調控溫度、濕度、光照強度,進而推動我國農業生產方式向智能化、自動化轉變,促使農業發展更加現代化。
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對比傳統機械設備而言,具有以下優勢:第一,機械設備工作效率較高。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在工作運轉時,可以依靠自身自動化處理功能,在遇到工作干擾因素時,自行對干擾因素進行處理,進而使農業機械設備在工作時不會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停止工作,從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第二,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的最大優勢就是具有先進科技的信息化人工智能系統,促使機電一體化農業機械設備在農業生產工作中可以有效模擬人工勞作。因此,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有利于提高農業機械化工作效率。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過程中,逐漸研發出來了農業信息共享功能,可以幫助機械設備使用者快速掌握農業信息,并對獲取到的農業信息進行分析,從而了解農作物生長現狀,并根據農作物實際生長情況,制定出符合當下農業生產發展的工作計劃。其次,在農作物種植生產過程中,可以提高農業機械設備的精準度,進而避免因人工控制設備而導致的種植問題與設備故障問題,從而促進農業發展。
第二,有利于降低農業機械設備故障發生次數。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一旦農業機械設備因各種因素影響出現故障問題,則會直接降低農業機械設備工作效率,進而阻礙農業發展進程。而農業機械設備智能化發展過程中,所研發出來的自動診斷與自動報警功能,可以幫助機械設備使用者可以在有效時間內了解故障信息的實際發生情況,從而掌握機械設備是否需要暫停工作進行檢修。同時,智能化農業機械設備還具有自動監控功能,該功能可以實時對農業機械設備運行進行監控。
綜上所述,機電一體化是新世紀背景下為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而進行的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是將科學技術、計算機、機械結合于一體而產生的新型農業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還能夠有效控制成本投入與經濟損失,從而促使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
立體栽培模式是伴隨低碳農業不斷深入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農作物種植技術。立體栽培具有占地小、產量大、易管理、自動化等優勢,是一種無需土壤栽培、依靠營養液在垂直梯度架上進行生長的栽培模式。目前我國立體栽培形式主要以袋式、立柱式、吊槽式、三層槽式為主。
袋式:主要利用熱合機與巖棉將塑料薄膜掛掉在大棚內進行蔬菜幼苗定植。
立柱式:主要根據大棚實際種植面積合理規劃柱體數量,并將多個柱體立在相應空間,使蔬菜以柱體為中心圍繞柱體進行栽培。
吊槽式:將木質栽培槽懸掛在溫室上部進行蔬菜幼苗定植。
三層槽式:在吊槽式基礎上增加三層木槽,并使每層之間具有一定合理距離的栽培形式。
隨著立體栽培模式快速發展并在廣大農業種植者范圍內進行普及運用后,根據實際應用效果滿意度調查發現,大部分種植者認為立柱式栽培形式為效果最佳的形式之一。立柱式栽培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種植場地依附溫室墻體進行墻體栽培,不僅可以保護墻體還能進一步擴大整體栽培空間,為其他需要進行地面栽培地幼苗騰出場地,并且這種垂直式的柱體栽培可以使幼苗充分吸收太陽光能?;诖?,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加強立體高效農業栽培技術能夠進一步提高農業作物產量,增加農村經濟收益。
脫貧攻堅:目前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了關鍵性勝利,正在進入決勝、沖刺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是解決貧困問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幸福指數,并在十九大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是黨肩負的偉大使命,要求各級政府在現階段要盡最大可能,全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并最終取得偉大勝利。
鄉村振興:十九大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鄉村振興戰略是指基于“三農”問題,為推動農村全方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從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方面,規劃建設出的一套完整的科學、合理、嚴謹、規范的助農、惠農體系。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銜接”是指兩個個體在外在因素牽引下連接在一起。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則是在“三農”工作牽引下進行緊密聯合的新時期發展戰略。脫貧攻堅在二者銜接發展中側重貧困問題解決,而鄉村振興則是在脫貧攻堅基礎上進行的后續完善工作。
基于此,為加強農業經濟管理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應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具體措施為:
第一,各地政府需要根據當地農村實際銜接情況,基于國家一系列助農、惠農等扶持政策基礎上,對銜接工作進行精準定位,從而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二者發展規劃上的統一,避免各自運行現象的發生。
第二,各地政府應加大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工作的重視程度,積極貫徹落實銜接管理工作,設立專門負責銜接工作的組織機構,優化組織結構,從而在國家助農、惠農政策指導下,更好地落實一系列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保證二者銜接工作的有效推進,進而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挖掘地區優勢并頒布相關政策,提升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福利待遇,留住本地人才的同時吸引外地人才,從而提高農村青年與技術人才占比。同時,還應提高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素質,采取定期辦班培訓、專家授課、電視講座等多種形式,加強農民農業生產問題培訓。相關鄉鎮領導與黨員要起積極帶頭作用,培養出一批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農業生產管理人才、農業經濟發展領頭人和農民企業家,創造新型農民團體,讓其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農業發展最新情況,進而發揮出帶頭和引導作用。
以安徽省滁州市為例,發揮該地區比較優勢,挖掘安徽省滁州市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基于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發展質量,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推動安徽省滁州市農村集體融入當地產業鏈條,從而把消除村集體經濟之“薄”與消除低收入農戶個體經濟之“薄”相結合,促使農民參與到農村經濟發展,進而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與村民增收致富雙贏。具體實施為:
首先,在家庭農場方面要發揮安徽省滁州市農村地理位置與自然資源優勢,構建綠色蔬菜有機農場并逐漸發展農產品衍生品,與此同時實施農場提升、綠色筑底、數字融網、合作聯合、示范引領五大行動,推進家庭農場整體提升。
其次,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方面,要將從量向質發展轉變,以打造高質量農村為新時期發展主線。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管理包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農業技術優化、農業生產管理等多方位內容,是保證當地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支撐。因此,在實際鄉村管理過程中,可以通過發展立體高效農業栽培技術,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銜接,調整勞動力結構以及創新農村增收模式等措施,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