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春麗 王淑娟
(通遼市科爾沁區育新鎮人民政府,內蒙古 通遼 028000)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逐漸成為熱議話題,而農村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發展對國家穩定、社會生活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傳統農村經濟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問題也十分嚴重,這對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在此背景下,本文從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對于現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分析,對農村經濟如何與生態環境保護平衡發展,進行如下探討。
農民經濟行為對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此,本文從農民經濟行為的主要特征以及形成因素兩部分進行討論分析。
農民經濟行為具有地域同一性的特點。作為我國的集體所有制單位之一,農民經濟行為往往以“農村”為單位,在同一地域即同一農村中,農民的居住方式、文化水平以及所接觸到的社會信息往往具有相同性,因此村民的經濟行為往往與其他村民相關聯,這也導致我國農民經濟行為具有地域同一性,在相同地域內,大多數農民以其他村民的成功經驗為主進行農業種植以及其他經濟活動,時常出現盲目跟風等現象。
農民在經濟行為方式選擇上具有隨意性以及一定的盲目性。在同一農村內,農民的信息接收來源有限,而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這都導致農民可選擇的經濟行為方式具有隨意性以及一定的盲目性,具體體現在政府引導之外,農民的種植行為、經營行為普遍具有隨機性以及盲目性,無法提前對農業市場進行合理預測,并以此為依據進行農民經濟活動,這進一步導致農民經濟活動出現人力、物力等資源浪費的問題。
農民經濟行為具有個體性以及短期性。農民經濟行為的個體性是根據其生產方式以及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意識思維等因素決定的。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相關政策的背景下,農民的經濟活動一般以家庭或個人為單位,因此農民經濟活動也具有一定的分散性。此外,農民經濟行為的短期性主要是受到農業市場以及社會波動的變化,農民本身的文化水平低、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以及生產環境都限制其農民經濟活動的方式,導致其活動具有短期性,這具體體現在近年來隨著某一農業產品的大幅漲價,許多農民就會出現盲目種植、盲目跟風以及經常更換農作物的問題。
農民經濟行為的形成因素主要分為直接動力以及間接動力兩部分,對此,本文分析研究如下:
首先,導致農民經濟行為出現一定盲目性、短期性等特點的直接動力往往與農業經濟的利益以及農民自身的資源限制、地域資源限制等因素相關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追求經濟利益是農民經濟行為最直接的動力因素,是農民經濟行為的根本,而在追求利益的基礎上,農民的經濟行為又與其所處的地域環境、資源以及自身素質都有著直接的聯系。一方面,其自身素質較高、文化程度較高、信息來源靈活、渠道廣的農民在進行決策以及經濟行為時更加理智,獲得較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較高,在經過合理分析后盲目選擇經濟行為的概率也較低。而自身素質較低的農民盲目性以及短期性更加明顯。另一方面,農民的經濟活動離不開土地等自然資源,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農民活動特點,例如在東部地區,由于土地等自然資源條件較好,因此相對于土地資源較差的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農村經濟市場化程度、社會化程度以及農民素質、農民收入都較高。除此之外農民生產活動中的技術支持、資金支持以及活動中的勞動力構成都屬于最直接動力因素,這些因素也都與農民的收入、利益以及經濟活動相關聯。
其次,農民經濟行為特點的間接動力往往與農民所處的信息交流環境、渠道以及在政府的相關政策、農業市場環境、競爭相關聯。在農民經濟行為中,政策因素也與農民經濟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政策傾斜往往能帶來農民思想以及經營方式的轉變。由于農民屬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弱勢群體之一,因此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導以及支持,政策的調整會引起農民經濟行為的較大變動,這是農民經濟行為的重要間接動力。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農業市場的競爭以及市場環境對農民的經濟行為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方面,農業產品的市場競爭是完全競爭,且基于上文所述的農民經濟行為的地域同一性,因此在同一地域范圍內,農民面臨的是同一產品的競爭,并競爭十分激烈,例如:蔬菜以及水稻、當地特色農副產品等,這一競爭壓力對農民的經濟行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從國家整體角度分析,農業市場環境的變化對于農民而言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農民的經濟行為無法做到健康、可持續,那么農民的經濟收入以及經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農民經濟行為與農村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共同進步的關系。一方面,作為農民經濟行為的表現之一,農業經濟發展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我國農民經濟行為的專業化生產以及特色產業發展,各地特色的農業經濟成為當地經濟新的發力點,在此背景下,農民開始嘗試以當地特色產業以及專業化的產業進行經濟活動,并形成帶頭示范作用,在農村地域范圍內施行。而在農村經濟發展中,新的經濟行為逐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潮流,成為農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雖然從整體上看,我國農民經濟行為依舊是傳統農耕方式與新經濟行為并存,但是在未來發展趨勢中,新經濟行為逐漸成為我國農民經濟發展的主流方式,并且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逐漸演變出“農業電商”“農業+第三產業”的新的發展形勢。
另一方面,農民的經濟行為能夠影響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農民經濟行為的變化也能夠導致我國農業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能夠有效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農民的素質,進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新發展。
近年來,在我國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也十分突出,農業基礎設施、抗風險能力以及農產品的經濟轉化效率都直接影響著農業經濟形勢,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農村的生態環境。
農村生態環境是農業生產環境、農民生活環境以及農村整體的生態環境的總稱,在農業經濟較弱、生產力不高時,農村生態環境能夠實現基本的環境自凈,農民生活或生產產生的污染物能夠通過環境的自然循環消化或轉化掉。但是在農業經濟飛速發展中,農村的環境自凈能力無法匹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環境污染物,再加上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生產方式不當、農民意識較差以及農村基礎建設、環境管理落后等問題,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成為影響農業經濟轉型的重要桎梏。
現在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具有主體較為分散、污染隨機性大、范圍廣以及影響較大、治理難度大、難以檢測等特點,這導致我國近年來雖然不斷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但是治理成果無法與當地政府、國家投入相匹配,治理成本也高于預期。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污染主要包含以下幾種:第一是由于農民產業化、規模化養殖畜禽,但缺乏足夠的污染治理手段以及環境污染防治手段,導致化學肥料利用不當、地下水、使用水污染等問題。第二是由于過度使用農藥、化學化肥導致農副產品農藥污染、農藥超標以及土地失去酸堿平衡等問題。第三是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地膜等白色塑料導致的白色污染。第四是生活垃圾污染以及燃燒秸稈等環境污染。雖然在大力倡導綠色生產、清潔環境以及積極尋求無污染可代替能源的背景下,我國農民燃燒秸稈的比例已經有所減小,但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依舊以燃燒秸稈作為主要的秸稈消耗手段。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由于農民基礎素質較低導致對環境保護了解不全面,缺乏必要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應對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的危機意識。第二,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導致農業污染問題,特別是以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生活垃圾處理系統為主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落后,是導致農村生活環境污染的主要問題之一。第三,農業生產中的化肥、農藥的不正當利用。第四,民營企業環境保護措施不到位問題。在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生產以及市場化生產的背景下,許多民營企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主流,但民營企業也面臨著缺乏必要的環境管理制度、環境污染監管以及污染治理水平差等問題。
為了深入分析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本文以農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經濟行為為單位進行分析。
首先,農民的生產、生活都對農村生態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第一,在以傳統耕作方式為主的農業生產中,農民本身所處的土地資源以及自然資源較為匱乏,當地的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也主要在傳統的燃燒秸稈、不當利用農藥、化肥等產生的環境污染中。但是,在傳統種植農業生產方式中,農村本身的環境基礎設施較差以及缺乏環境保護、污染防治意識是導致這些地區的農村生態環境較差的主要原因。第二,由于傳統種植耕作方式的生產力水平較低,因此農村環境污染與其自凈能力能夠保持一定程度的持平,生態環境污染的影響也較小。
其次,規模化、市場化的農業經濟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在規模化、市場化的農業經濟發展地區中,經濟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呈現出兩面性的特點:一方面,在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當地民營企業以及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較高,因此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以及污染處理系統較為發達,農業產業化程度也較高,有助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恢復以及綠色發展。另一方面,隨著機械化、產業化的發展趨勢,農業經濟發達地區出現嚴重環境污染事件的概率也更高,如果民營企業環境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污水排放系統不合格,既有可能導致地下水、地表水甚至是土壤污染,且污染范圍較廣,污染程度嚴重超出農村生態環境的自凈能力。
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措施分析研究如下:
首先,提高環境污染防治的基礎性工作是保證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綠色經濟、可持續經濟發展是未來的熱點方向,這就要求我國農村需要為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以及政策保護,具體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在深入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做到以國家的統一部署為基準、以當地的市級生態環境問題為重點的規劃體系,建立起完整且具有針對性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整體規劃,做到農業經濟與農村環境保護“兩手抓”。第二,加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一方面,農村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可以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利用大數據技術、監控技術等實時監測當地的水資源污染情況、土地污染情況,發現污染超標及時處理。另一方面,嚴格監督民營企業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以及防治體系,對于污染控制不合格、缺乏完善的環境污染治理措施的企業及時作出停業整頓、罰款等處罰。
其次,從農業經濟的角度分析,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的科技水平,一直是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需要當地政府積極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講座,并且積極開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題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活動,切實提高農民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意識,進而打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氛圍。此外,科技創新是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而集約化、機械化以及科技化發展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科研人員以及當地政府一方面應當以中國農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出現的問題為依據進行科技創新,大力研發相關的科學技術以及機械設備;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推行鼓勵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推進農業經濟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廢棄物的有效循環利用、生活污水的再循環處理等技術的研發,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
綜上所述,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平衡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一直是國家以及相關學者研究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