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弘
(彰武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遼寧 彰武 123210 )
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遭到了淘汰,而新的農作方式,不僅有效節省了農村的勞動力,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作成本,對于其生產效率的提高也有著十分顯著的成效。那么造成農機事故發生的成因有哪些,又怎樣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正是本文的寫作目的所在。
從相關數據的調查研究中發現,許多農業機械事故往往發生在轉移或作業的過程中,除了會造成經濟損失以外,還會對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所以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的鑒定必須滿足以下要素:首先是其事故造成的原因與農業機械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今農業機械設備得到了很廣泛的應用,幾乎涵蓋了農業生產中的所有環節,其設備的形式也變得越發多樣。而農業機械事故中提到的農業機械是在我國農業行業標準中所認可的設備。所以農機事故的一方必須是農機,這是農機事故的前提條件,否則不屬于農機事故的范圍。其次必須是農機交接或操作時發生的事故。由于地震、山體滑坡、臺風、雷擊等自然災害,發生與農業機械有關的,造成人員生命財產損失的事故,最后造成了生命財產損失。事故發生后,雙方當事人或第三者必須遭受傷亡和財產損失,否則也不屬于農業機械事故。以上三項是構成農機事故的基本要素,只有三項要素同時存在,才能構成農機事故。
如今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生產也逐步實現了自動化、機械化作業,但是在機械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些事故,造成機械設備的損壞,不僅會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損失,而且還可能會嚴重危及人身安全。通過網上的數據收集,在對農業生產中各種事故案例的分析與總結的基礎上,得出了以下農業機械作業事故的四大特征:
相比于交通事故而言,由于農業機械作業的地點多在田間地頭,人員稀少,因此一旦發生事故,其危害的范圍并不會很大,往往其機械的使用者、駕駛員,既是受害者也是肇事者。由于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即便發生事故也是對自身的健康以及經濟造成損失,很多農民抱著“家丑不外揚”的心態,往往會把事情“咽到肚子里去”,所以其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也一般都會由其當事人自身所承擔,其影響也只會控制到自己。所以,在這類農業機械生產事故發生時,除了當事人以及家屬外,很少有人第一時間得知,而部分當事者及其家屬也不愿讓別人所得知,因此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往往并不大,從而也往往被社會所忽視。由于農業作業的特點,所以其事故的特征有著很強的分散性。
往往在節假日期間,在新聞上會見到一些群體性的農機事故發生,而其發生的地點大多并不在農業生產的范圍內,而是在走親訪友時。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農用的車輛以及用于運輸的拖拉機在農民日常生活中會轉變為載人的交通工具,而農村地頭、道路上往往會見到許多違章載人、違章駕駛的車輛,而這些都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此外,對于農業生產來說,每年最繁忙的時間段便是春、夏、秋三個季節,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播秋收。所以這也造成了這三個季節也同樣是農業機械使用最頻繁的時間段。由于農業生產中的一些時間段非常緊迫,所以一些農機所有者在進行機械操作的過程中為了提高其收益,往往會出現一些違反操作規范的現象。尤其是在進行搶收時,其農業機械往往需要連續地進行作業,不僅人會產生疲勞,而且機械設備發生事故的概率也會大大提高,這種情況非常容易對其人身安全造成影響。因此,在搶收期間其農業機械事故所發生的概率一般較高。同時,一些農用的車輛以及用于運輸的拖拉機,如果在冬季進行行駛,在道路結冰以及冰雪覆蓋的情況下是非常容易造成事故發生的,如果其駕駛員安全意識較差,不按照規定的車速進行行駛,很容易出現翻車、溜車以及碰撞事故。所以在農機事故所發生的時間上來看,有著很強的季節性。
如今許多農民由于安全意識不強,加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僥幸心理”,所以往往為了節省農業成本,不會給用于非道路運輸作業的農業機械投保,并且除了交強險以外,甚至還不參與人身保險。而這樣做所導致的后果便是一旦事故發生以后,其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皆由自身所承擔,如果發生了嚴重的機械、人員事故,那么對于其家庭來說將會是災難性的,而許多的農村家庭也難以承受如此的負擔。
由于農業作業的特點,所以發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并不高,比較常見的事故基本上都是一些輕微的人身傷害以及設備損壞。比如,在機械設備這一方面最常見的就是出現連接件的丟失,以及零件的緊固問題,具體來說包括輪胎螺栓、鎖銷等。除此之外,還包括機件的飛脫損壞,如旋耕機斷刀、收割機割刀損壞等。而從造成的人身傷害來看,其原因主要是沒能按照其操作流程所造成的,比如在 發動機水箱“開鍋”后便直接打開水箱蓋所導致的燙傷,未停機就清除玉米收割機摘穗輥上纏繞的雜草導致的絞傷;以及各種形式的摔傷、撞傷等。雖然這些傷害都相對來說比較輕微,但是在農忙時會嚴重影響到其生產工作。
如今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一些個體的農機戶及農機合作社開始不斷涌現,而這也使得農村機械的數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其操作人數也在持續的增加。然而,與這一現象所不相符的是,許多個體的農機戶甚至是農機合作社其操作者并沒有在購機時進行相應的培訓,而駕駛員也缺乏正規的專業考核,往往只需要在其他人的指導下就能直接對機械進行操作,掌握了“前進后退”后就參與到了農業生產過程當中。這種現象所造成的后果是相當危險的,由于缺乏對其機械結構以及工作原理的認識,因此其操作者往往在技術以及技能知識方面相當缺乏,在面對一些突發情況時也沒有相關的應對經驗,所以往往會忽視掉一些安全隱患,也難以對其事故的發生做出正確的處理。除此之外,現如今農村許多的青壯勞動力都開始逐漸涌入城市,其農村機械操作員、駕駛員往往都是60后、70后,并且文化水平也普遍較低,雖然在經驗上可能非常豐富,但是由于年齡偏大,知識儲備不足,很難對一些意外情況進行正確的處理。而對于少數的年輕操作者而言,由于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也同樣沒能得到過正規的培訓,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也極其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為其生產作業留下很大的安全隱患。
對于許多農民來說,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小型農機結構非常簡單,所以非常容易上手,且并不會造成大多的安全危害。而這種觀念則導致了往往買一臺設備,全家人都要進行使用。而由于在使用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安全意識,甚至沒有任何安全上的考慮,所以很容易造成在進行機械操作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加之沒有接受過任何的機械操作培訓,所以一旦其機械出現故障,也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正確的處理,而一些錯誤的處理方式常常還會加深設備故障的惡化程度。除此之外,部分操作人員除了利用機械進行田間的勞作以外,還會將一些農業機械當作交通工具,而這也會增加風險發生的概率,同時也違反了相關的交通法規。而正是由于安全意識的缺乏,才會導致上述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一些農業機械事故的發生。
對于一些文化水平較低的農機擁有者來說,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未曾接受過專業的技能培訓,所以在不了解其設備工作原理的情況之下,也很難對其進行正確的維護保養,甚至其中的許多人也并不了解“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基本上也就沒有主動進行維護保養的意識。而還有一部分的使用者往往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并不會重視對機械設備的維護,從而造成一些設備往往是“帶病”進行工作,許多非常容易解決的小隱患也逐漸成了大的故障。其最終所導致的結果往往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設備的維修以及零件的更換上,使設備的擁有者也遭受了更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還會影響到其農業生產。
一般來說,農業設備機械主要應用于農田以及道路上,而發生故障的區域也主要是在這一范圍內。但是就我國大部分鄉村的交通狀況來看,其道路不僅普遍較窄,而且其路況也十分差,在缺少一些紅綠燈、警示標志等設施的情況下,一旦遇到下雨天,一些車輛很容易出現打滑、甚至是翻車的情況,安全隱患非常多。而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在運送聯合收割機時,還會用到一些船只來進行運輸,在上下船的過程中也極其容易出現一些安全事故。此外,雖然我國農業生產逐漸向自動化、機械化方向邁進,但是由于農村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塵土飛揚、泥漿四濺的情況,其生產環境十分惡劣。尤其是在夏季時,由于白天非常炎熱,許多農業生產活動往往會安排到晚上進行,由于光線較為昏暗,很容易造成一些安全事故的發生。
如上文所說到的,對于大部分的農機使用者以及所有者來說,往往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與考核,大到拖拉機、小至一些農機具以及零件。所以相關的負責部門應當重視這一現象,農機具的廠商也同樣不能忽視這一問題,應當加強對購買者的理論以及實踐培訓,從器械的啟動到駕駛,從特殊路面的行駛到農機具掛接等都要一一進行專業的培訓與考核。從而使其車輛的駕駛員、設備的操作員都能正確地按照標準流程進行操作,對其農業機械事故的發生起到一定的預防效果。
雖然從農業生產的特點上來看,其事故發生所產生的傷害性較為輕微,但是并不排除一些大型安全事故發生,所以應當堅持“安全生產不能忘,安全生產為第一”的原則,始終使安全生產作為其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提高農民在農業生產中的安全意識,使廣大的農機駕駛人員、操作人員熟悉并了解《安全生產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與安全問題相關的法律法規。
此外,還可以結合各種各樣的現實案例來進行安全教育,從而對其起到一種引導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應當舉出各種不規范操作所造成的危害,操作人員能深刻認識到其所帶來的后果。但同時還應該弱化案例中所造成的危害,從而減輕其操作人員的心理負擔,避免因壓力過大而導致事故的發生。此外,在進行安全教育的過程中,還應當始終將其安全操作、安全生產的意義展現在廣大農機駕駛員面前,使其能意識到安全作業能有效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損失,從而保障其自身的經濟利益,使其對安全操作、規范操作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并付諸實際的實踐過程中。這樣一來,可以讓農民在田間地頭飽含著更為愉悅的心情投入到生產過程中。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很強的季節性,所以相關的政府安全監理部門應當在農忙之前安排相應的技術人員對每一戶的農機具進行大規模的檢查,從而發現其設備器械中所存在的一些隱患,然后再根據所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集中的現場處理。并組織村民一起參與到安全培訓中來。具體來說,比如聯合收割機與拖拉機作業前的機油維護、進氣系統中的空氣濾清器的檢查、制動液、啟動電路及其他相關皮帶等進行全面檢查維護等。同時在進行現場培訓的過程中,還應當要求當地的農戶在其農業生產之后應當及時對其水箱散熱器進行清理;并在日常生活中對軸承進行注油保養;在農用車輛閑置存放時應當將皮帶放松等。這樣一來,除了能對農機具進行有效的檢查以外,還能實現對其進行日常保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設備的性能,確保作業過程中的安全。此外,在農忙期間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還應當派遣專門的人員對其現場進行監督,并對錯誤的操作進行更正與指導,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防止作業事故的發生。
綜上所述,雖然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大大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產的效率,但是也同樣增加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隱患。為此,應當始終將“安全生產”作為一切生產活動的前提,并開展相應的技能培訓、加強機械操作者的安全教育、強制進行車輛保養。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民的生命健康以及經濟收益得到保障,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同時也促進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的有效提高,并為我國農村民生工作的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