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和文
(山西省桑干河楊樹豐產林實驗局,山西 大同 037046)
森林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它既能為人類提供美味的食材,也能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還能利用植物的微循環殺滅細菌,凈化空氣質量,為人類輸送源源不絕的氧氣。然而,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森林資源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威脅,良性循環屢被打破。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病蟲災害、亂砍濫伐、火災。其中病蟲災害是可控制性的自然災害,而砍伐和火災都是人為災害,二者中尤以人為縱火引發火災居多。據調查,近年來在查明起因的森林火災中,因農事用火導致的火災占25%并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對此,保護森林資源就必須要把防火控火放在首要位置。
下文從林業防火管理措施及如何保護我國森林資源兩方面展開探索,為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林業場所往往地廣人稀,這就容易導致即使出現火災也很難被發現的現象。火災被發現時,一般都已是不可收場的地步。因此,做好火源管控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可從管林、管人、管火三方面做起:
1.1.1 管林——林業工作人員
不攜帶易燃物品(如打火機、香煙)進入林場,生活中易致燃的設備(如灶火、電器、電動車等)在使用完畢后要注意切斷電源妥善放置。林場負責人要擬定林場防火管理條例,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防火意識及行為規則培訓,并設立獎懲機制,對違規亂紀的行為及時懲治,可采取員工間互督互舉的機制,使工作人員規范日常作業,無空子可鉆。例如,大興安嶺富林林場就定期開展林業生產安全工作,提高員工意識。培訓由安全、營林、防火三大部門組成,由防火部員工講解火情的起因及預防措施,授課人結合林場實際進行解說,并根據國內發生的火災實例開展林場內排火工作規劃。富林林場還在培訓后采取閉卷調查的方式檢查員工的學習成效,為林場的安全生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人力后援。
1.1.2 管林 ——外來人員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人們對祖國生態山川的向往日甚,每天都有大量人口進入山區或林場游玩觀賞。這些外來人員防火安全意識薄弱,會無意中攜帶火源或危險物品入園,更有人極可能知法犯法,明知是易燃物品(如打火機拿進去燒烤用)仍違禁帶入,如果林場工作人員不管不顧,玩忽職守,勢必會給林場工作埋下安全隱患。因此,外來人員進入林場前工作人員應該對其進行嚴格的火源檢查,并對其進行防火意識教育。例如,禁止攜帶火源入林,實行問責機制。有條件的林場可以通過監控實時了解外來人員在林場內的活動,一旦發現有致燃風險,立刻制止;沒有條件的林場要在場內一定距離分段設巡邏崗并在崗亭上張貼求助電話,巡邏員在負責的范圍內定點巡邏,如發現有危險情況及時通報負責人。例如,廣東省惠州市羅浮山森林公園是我國AAAAA級旅游景區,在游人購票時工作人員會先要求游人在公眾號上簽署電子檔承諾書,保護生態環境,不攜帶火源入園,否則愿承擔后果。園內每1000米處會有指示牌告知緊急聯絡人,并有工作人員時時巡邏,為園所安全提供了保障。
1.1.3 管林 ——設備管控
首先,森林消防以防為先。林業場地可酌情安裝煙霧報警器,煙霧探測器、紅外火源巡檢器等探測裝置,在火源燃起的瞬間就能以警報的方式傳達給工作人員,為防火工作爭取更多時間。加強巡查,林區需設置巡查崗位,對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護,避免設備損壞造成監測不及時。其次,及時有效地滅火。林區起火應在第一時間應用設備進行滅火,把火情控制在微小階段。森林消防滅火設備常用的有: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消防水栓、泡沫滅火設備等。在林場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置滅火設備,保證每個區域一旦發生火情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滅火設備。因此,這就要求消防設備科學合理地進行存放,避免所有設備堆放在一起。設備的安裝要考慮到安裝場所的實際情況。例如,在火災易發區可多安裝一些消防設備,同時也要對員工進行設備操作培訓,不能空作擺設。另外,在購進消防設備時,一定要對其質量進行嚴格管控,杜絕不合格的產品設備。同時由于消防器材多為存放時間長、使用效率低,所以應定期對其進行保養,干粉滅火器要進行定期晃動,避免結塊,在壓力不足時應及時維修或更換。
1.1.4 管林——火情管控
火災可分為自然火災和人為火災。對此,林場可從以下兩方面出發開展管林防火工作。自然火災方面,比如干旱的天氣、雷電高壓都會導致雷擊火的產生進而導致火災的發生,針對這類特殊天氣,林場應設立《極端天氣災害應急預警條例》,對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有針對性地提高警惕,加強防火控制。例如,2019年4月5日下午,四川省涼山州森林公安局找到了木里森林火災的導火索“雷擊火”擊中了木里森林里的一棵云南松,高壓點火致燃。在火災發生之前,木里森林周邊已出現持續干燥的“打干雷”(只打雷不下雨)現象,高溫高壓的森林地貌直接勾起了“地火”,并最終導致了火災的發生。對此,各林場應該根據林所所在地區的氣候條件,分析森林火災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導火因素并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真正做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
防火意識的薄弱是導致森林火災頻發的主要原因。對此,在火災重災區要不斷普及并加強火災意識培訓。林業防火重災區是農村和林場。林場可對工作人員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進行,但農村培訓就廣而散了,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精力。例如,近年來,農事用火不慎引發林火的現象比比皆是。農村樹林密集,焚燒秸稈是最直接的引火方式,嚴重的可能引發電線著火,造成人身安全隱患。廣大農戶在春耕前大多有焚燒田中秸稈做“底肥”的現象,即傳統意義上的“燒荒”。2021年3月,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引發了一起因“燒荒”導致的森林火災,一農戶“燒荒”田地與林場僅一條馬路之隔,農戶并不以為自己的焚燒會點燃林場。在“燒荒”還沒有完全結束時,該農戶就回家休息去了。沒想到風將尚未完全燒盡的秸稈吹到了對面林場,引發了一場熊熊大火,直到駐地消防員和群眾一起鼎力撲救才控制了火勢。鑒于此,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可在春耕秋收季節用橫幅、廣播等方式進行火災預警通報,并及時懲治違規焚燒的不良行為。筆者有一次去一位農村親友家拜訪,就發現該村村口赫然掛著“焚燒秸稈,害國害民”的橫幅,林業防火宣傳已開始深入農村,政府及相關負責單位應持續加強防火減災宣傳力度。
通過專人督察、問卷調查、同事相互監督等途徑保障防火減災工作的順利展開。林場可設立防火監督部,設立專人進行防火工作監督并不斷完善監督機制。問卷調查適用范圍廣,它能幫助林所客觀地了解到員工工作的落實情況,對林場火災預防工作的進展進行及時總結分析,不斷反思并完善。
消防演練的目的是使消防員在滅火時能真正做到“發現早,行動早,早動手,早撲滅”。遇到火災人們容易恐慌,在恐慌的狀態下極容易產生思想混亂,無法沉著冷靜地應對眼前的災難。對此,對林場工作人員(包括但不限于火災營救部)進行消防演練,在真實環境中模擬火災救生,使他們做到熟能生巧,不慌不亂。臨危不懼是火災預警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例如,黑龍江省伊春市林業局森林消防大隊就定期進行消防演習,演習前會指派負責人考察林所易著火的地方,在這些地方進行實地演練,演練前規劃好消防器具和消防滅火路線。演習哨聲響起,消防員都有條不紊地拿起消防設備,按照之前學習的消防攻略,開始了滅火。消防演練結束之后,消防員以日志的形式將演習經驗記錄下來并提出優化意見,意見統一上交后由負責人在下次消防演習中改進,不斷完善演習過程。
病蟲害是森林自然災害的一種。林所應根據所內植物的特性及侵擾蟲類展開調查,進而保護森林資源。例如,貴陽市紅花崗林業局,針對本局出現的松褐天牛,組織專業人員開展治理研究,發現天牛好寄居在枯死樹木的碎屑內越冬,于是他們將林中的枯死樹木進行解剖取樣。在已解剖的6株死松樹中找到松褐天牛近600頭。接著研究人員將天牛寄居的枯樹分段放入籠內進行飼養觀察,待天牛成年羽化后觀察他們的產卵周期,進而得出其生長周期并推算天牛的繁殖周期。通過這些研究資料,準確推斷出要何時對松褐天牛進行防治,如何防治?真正地從科研角度指導生態建設,保護林業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木材的價值越來越高。可以用來做家具、樂器,還能做成雕花圖案供人觀賞。經濟價值背后隱藏的巨大商機被非法利用,加劇了林業生態的惡性循環。對此,我國《憲法》和《森林法》都明確地規定非法砍伐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構成犯罪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然而,在一些偏遠地區,由于管控范圍的局限,仍無有效手段將他們的惡行繩之以法。針對這些管控不到位的地區,政府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宣傳監管,讓這些實施不良行為的人深知,亂砍濫伐不僅要承擔法律責任,還要承擔生態修復的責任。2019年5月,四川省長寧縣人民檢察院提起訴訟,被告人林某在自己辦理的伐木許可執照已過期的情況下,先后違法將長寧縣龍頭鎮一山林內的珍稀樹木進行砍伐違規出售,經林業勘察隊鑒定,其中包括杉樹、槲樹、馬尾松、油桐等累計砍伐面積近13畝。法院判決彭某的行為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除了對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有期徒刑一年),還要擔起生態修復的責任(補種黃金竹800棵,并看護兩年)。
森林火災觸發渠道不計其數,防火工作要放在第一位。截斷火災起源是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林所要充分發揮其優勢開展防火宣傳和系統的防火知識講座,提高民眾的防火意識。例如,浙江省聯城林業局針對近年來氣溫居高不下,農事頻繁,草木枯萎,防控形勢加劇的情況,積極深入民眾,以流動宣傳車、微信公眾號宣傳、走村入戶等方式進行防火減災安全宣傳,并對農村田間縱火的行為進行現場宣傳,通過責令改正的方式提高人民思想意識。控火是對火情的控制,定期進行消防演練是提高控火技能的重要措施。燃燒有三大要素,即火源、氧氣、可燃物,切斷任一要素燃燒都無法繼續,這是作為控火人要先明白的道理。生活中常見的導火源有明火、摩擦、靜電等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切斷導火源是森林滅火的最直接辦法,但不可忽視的是森林火災一旦發生一般都是以“席卷”的姿態吞噬整個森林的,在來不及截斷導火索的情況下,要迅速將重心轉移到氧氣和可燃物上,二氧化碳滅火就是截斷氧氣供應實現滅火的。在火勢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消防員應對可燃物進行適當處置,避免二次燃燒(因第一次火災燃燒物的不當處理引發的二度燃燒)的產生,保護控火成果。
森林涵養水源,凈化空氣,減少溫室氣體,是生態環境的小衛士。森林資源是寶貴的物質文化財富,也是生態文明的重要依托。政府應密切關注防火減災工作進程,在林業防火減災工作中,積極進行消防演習,身先士卒,多渠道引導民眾關注火災,提高民眾意識,從而有策略有目的地保護森林資源。通過科研最大程度上降低自然災害對林業的傷害,不斷進行林業防火意識培訓,加強法治建設,真正促進林業經濟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并最終保護珍貴的森林資源,讓森林資源以更合理的方式更好地為人類所用。保障生態安全、開展生態建設、發展生態文明,讓生態建設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