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順 尹斌開
(1.江西省安福縣明月山林場,江西 安福 343200;2.江西省安福縣林業局,江西 安福 343200)
林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凈化大氣、美化環境,還能夠更好地滿足社會生產的資源需求,促進林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因此,對于國家生態環境建設及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林業而言,林木種苗質量是其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而森林培育技術則是決定林木種苗質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森林培育技術與林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探究加強森林培育技術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從技術應用層面尋找具體的實踐措施,對于我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林業資源是人類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性資源種類,因此,林業產業體系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基礎。然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為了滿足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林業資源需求,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人們肆意開發和使用林業資源,導致我國森林資源急劇消耗和過度浪費。時至今日,林業資源短缺的問題愈發凸顯,已經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重視和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夠使國家經濟社會建設過程中林業資源消耗量和補充量趨于平衡,從而為國家經濟騰飛提供有力的林業資源保障。
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將生態環保理念引入到各個產業體系中,綠色化、可持續化生產已經成為新時期各產業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國家支柱性產業體系,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家生態環保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持續發展視域下,退耕還林工作和森林培育工作的同步開展,可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從而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從環保工作的層面看,森林覆蓋率的提升能夠為水土流失防治、空氣凈化、物種多樣性維護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見,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突出的環保價值。
可持續發展理念強調經濟、生態、社會、科學的協調發展。從林業產業的角度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既要積極研發和應用具有生態環保特性的技術,又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科學調整產業發展模式,從而最大化發揮林業產業的社會效益,從林業資源層面帶動我國經濟、生態、人口、資源、科技的全面、協調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公益事業與基礎產業的協同進步與發展。
平衡林業資源的消耗量與補充量,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條件。然而,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對于林業資源的需求量較大,因此林業資源消耗量的控制空間有限。在此發展背景下,只有進一步提高林業資源的補充量才能有效維持消耗量與補充量的平衡,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加強森林培育技術可顯著提升林木種苗的培育質量,確保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長活性,從而提高森林培育率,提升我國林業資源的補充能力,進而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森林培育是一種勞動規模巨大、人力和物力投入成本高的大體量種植生產工作。在具體培育過程中,森林培育技術的先進性與科學性、培育操作的規范性都會直接影響森林培育的經濟性。而林業產業作為重要的經濟產業體系,其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格外關注產業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森林培育技術、森林培育經濟性、林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明顯的影響關系。加強森林培育技術,可使森林培育工作的更加科學、高效、規范,一方面有效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提高相關人力、物力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提高森林培育的經濟效益,為林業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據國家林業部門統計分析,每年我國林業經濟都會因病蟲害問題而產生極為嚴重的損失,病蟲害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林木幼苗的抗性決定了其自身的抗病蟲害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因此,提高林木幼苗抗性是應對林業病蟲害問題的重要思路。加強森林培育技術,通過生物工程、栽培管理等技術手段,可增強林木幼苗的抗性,從而最大限度保障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長狀態,進而提高森林培育率,為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為了充分發揮森林資源的作用和價值,在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我國相繼開展了多項林業生態工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這些林業生態工程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有效促進了森林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以及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林業可持續發展進行的不斷深入,現階段我國林業資源主要劃分為“以用材培育為主的商品林”和“以生態保護為主的公益林”兩種類型。因此,針對不同林業資源種類發展的差異化技術需求,新時期我國森林培育技術必然會呈現定向化發展的趨勢。
隨著人們可持續發展意識、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愈發意識到森林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重要價值。因此,為更好地滿足國家發展的資源需求,使森林資源持續處于穩步提升狀態,是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而想要達到上述狀態,就需要保證森林培育技術能夠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始終保持良好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因此,未來我國森林培育技術必然會呈現持續性發展的趨勢。
雖然現階段林業技術的機械化程度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森林培育過程中仍有許多作業環節需要人工開展。然而,森林培育工作普遍具有環境條件復雜、作業范圍大等突出特征,所以林業工作者在進行森林培育時不僅要付出高強度的勞動,還要面臨外部環境帶來的諸多安全隱患。因此,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加強森林培育技術,進一步加強自動化、智能化、綠色化機械設備和技術手段在森林培育工作中的應用,有效降低森林培育過程中的人工成本投入及人身安全風險,從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生態環境保護是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對于林業產業而言,在營林造林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促進林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既是其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又是推動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發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以環境保護為原則加強森林培育技術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具體而言,在加強森林培育技術的過程中,應注重生態化培育技術、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避免森林培育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5.1.1 物理改善技術
可持續發展視域下,可通過以下兩種物理方法改善森林培育區域的土壤狀態,為林木生長創造更好的土壤環境:(1)翻土。對林間土壤進行翻墾作業,能夠有效提升土壤的通氣性、使土壤更加疏松,增強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豐富土壤中有機物含量,從而起到改善土壤理化性質的作用。此外,翻土的過程中,可以將有機肥料與上層肥沃土壤均勻混合,然后翻填至底部,從而針對性地改善林木根系附近的土壤狀態,使林木根系得以更好地生長發育;(2)培土。在森林培育過程中實施科學的培土技術,既可以有效應對雨水沖刷、水土流失等因素引發的根系暴露、土層變淺等影響林木生長發育的問題,又能夠在低溫季節對苗木起到防凍、保溫的作用,從而確保林木的健康、穩定成長。
5.1.2 化學改善技術
可持續發展視域下,改善土壤性質的化學類培育技術主要有:(1)施肥。在生態環保理念的指導下,現階段森林培育工作更加提倡有機肥料的使用。在森林培育過程中播撒腐熟后的有機肥料,能夠顯著提升土壤中的腐殖質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從而為林木生長創造良好的土壤環境并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進而實現森林培育率的提升,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將施肥與翻土結合開展,以此最大化發揮兩種技術的作用和價值;另一方面要根據林木生物特性、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物質的需求量以及土壤狀態,科學調整施肥方式、周期以及用量,在保證施肥效果的同時,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以此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2)調節PH。土壤酸堿性對森林培育效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土壤酸堿性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以及營養物質轉化具有一定影響,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林木的生長;另一個是不同樹種對土壤酸堿性的要求存在差異性,若土壤酸堿性與樹種生物特性不符,也會影響其生長。因此,科學調節土壤PH是森林培育一個重要的技術措施。通常情況下,可利用草木灰、生石灰改善酸性土壤,利用酸性肥料改善堿性土壤。
不同樹種的生物特性、培育方式、生長需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性,若森林培育所選樹種的生物習性與當地氣候環境、土質條件不匹配,必然會嚴重影響林木的生長,從而減低森林培育率,阻礙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樹種選育技術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具體森林培育過程中,應做好以下技術要點控制:(1)不要盲目選擇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樹種,應該在充分了解當地氣候條件、培育地土壤環境、自身技術水平亟待選樹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從適宜在當地種植的樹種中選擇經濟價值最高的樹種;(2)按照功能性差異,森林資源可劃分為特用林、經濟林、用材林、薪炭林、防護林等多種類型。在選擇培育樹種時應以當地森林資源的類型為導向科學選擇。同時應做好林區劃分工作,以此提升森林培育的工作效率;(3)樹種選育應遵循“適地適樹”“樹種多樣化”等原則,以林學、生態學、生物學特性為基礎,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及人民需求為目標。如:針對防護林,應優先選用生長迅速、枝葉繁茂、樹形高大、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的樹種;針對用材林,應優先選用材質好、產量高、生長迅速穩定的樹種等。
林間管理質量對于林木成活率和生長狀態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良好的林間管理能夠使森林培育率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升,因此,加強林間管理技術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對于森林培育而言,病蟲害防治是林間管理的重中之重。
森林中樹木密度較大,若病蟲害產生初期得不到有效治理,會在短時間擴散至整個林區,進而對森林資源產生嚴重破壞,造成巨大損失。現階段,林業部門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加強病蟲害防治能力:(1)提高病蟲害檢驗檢疫水平。一方面加強對外來木制品或苗木的病蟲害檢疫工作,降低病蟲害的交叉傳播概率,避免外來害蟲通過交通運輸途徑進入到本地,對當地林業資源產生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注重信息技術在林間管理中的應用,通過構建病蟲害網絡平臺,促進病蟲害信息的共享和防治技術的交流,從而做到“及時發現、有效處理”;(2)加強病蟲害防治能力。隨著林業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現階段林業工作者應建立以生物防治技術和物理防治技術為主、以化學防治技術為輔的環保型、綜合性病蟲害防治技術體系。通過多種防治技術的綜合應用,在最大限度提升病蟲害防治效果的同時,減小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護林間物種的多樣性,以此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環保、社會三個層面都具有鮮明的價值體現。而加強森林培育技術可有效提升森林培育率、降低培育過程的經濟損耗、提高樹苗抗性,因此對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落實,未來我國森林培育技術將在“以人為本”“環境保護”等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呈現出定向化、持續化的發展趨勢。而林業部門也應從土壤改良、樹種選育、林間管理等層面加強森林培育技術,以此進一步促進我國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