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琰
(玉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 玉林 537000)
非洲豬瘟主要通過豬之間接觸性傳播,傳播速度快,且生豬患病后發病快,屬于急性傳染病。我國于2018年首次發現感染非洲豬瘟病例,而后非洲豬瘟在我國部分地區爆發疫情,且少數如東北地區疫情出現反復現象,使養殖戶經濟收益受到嚴重打擊。本文主要通過分析非洲豬瘟的發病癥狀、傳播途徑以及疫情防控存在的風險,提出對我國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工作的建議。
非洲豬瘟的發病癥狀可以通過生豬的發病表現分為慢性豬瘟、亞急性豬瘟、急性豬瘟以及超級傳染性豬瘟。其中,通過獸醫臨床試驗與化學檢測證明慢性和亞急性豬瘟的發病癥狀較輕,病情可持續15天到40天左右,且致死率較低。而急性豬瘟的傳染性較強,有較高的致死率,病情持續時間大約在6天到21天,且病豬的發病癥狀普遍為瘀血、體溫升高、內出血以及皮膚大面積出血等癥狀。超級傳染性豬瘟的致死率高達100%,病豬發病癥狀主要為器官和外表皮出血,且具有高傳染性。此外,非洲豬瘟病毒的存活時間長,通過實驗室研究表明非洲豬瘟病毒的存活能力高于普通囊膜病毒,普遍存活時間在3個月以上,且非洲豬瘟病毒的變異可能性高,會在豬只相互接觸傳染與發病過程中出現變異現象,給病情控制工作增加難度,容易對病豬造成二次感染傷害。
非洲豬瘟的傳染率極高,若飼養人員沒有及時發現病豬,則會在短時間內通過豬只接觸性傳染造成大范圍的疫情爆發。因此,普及非洲豬瘟傳播途徑知識對疫情防控非常重要。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途徑可以從市場化角度分為生物媒介傳播、貿易傳播以及野豬接觸傳播三種病毒傳播方式。其中,生物媒介傳播是指通過軟蜱科純緣蜱類生物攜帶病原體造成的疫情擴散,其具體傳播方式是通過此類生物叮咬生豬后攜帶病毒,傳染到未生病的生豬。而此類生物不僅會成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宿主,還會攜帶病毒5年左右,使疫情防疫工作難以有效根治與控制。貿易傳播是指生豬在生產與流入市場過程中出現的病毒傳播,其具體傳播方式可以通過生豬攜帶病原體進行運輸造成大范圍傳染,且豬肉市場的日常環境消殺工作不到位,為非洲豬瘟提供適宜的生長與傳播環境,進而為非洲豬瘟的爆發與變異埋下隱患。野豬接觸傳播是指在荒漠地區以及邊境地區、農村周圍游走食用垃圾的豬群造成的非洲豬瘟傳播現象,并通過生物媒介傳播造成區域性的疫情爆發。
目前,我國畜牧養殖行業中仍有很多小規模養殖專業戶與個體養殖戶,此類養殖戶對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意識淡薄,沒有經過專業的學習,在面對非洲豬瘟防控意識薄弱,存在僥幸心理,沒有進行科學專業的防疫。并且部分個體養殖戶存在盲目購買“三無”仔豬的現象與飼喂餐廚廢棄物的現象,其中,飼喂餐廚廢棄物又稱為泔水養豬,很多地區的生豬養殖農戶認為,用泔水喂豬不僅能夠縮減大量的飼料花費,還能夠做到廢物再次使用與浪費,但經實驗室研究與病歷情況分析,泔水當中會攜帶大量的病毒和病原微生物,進而會使生鮮豬肉和各類豬肉制品的肉類殘渣容易感染與傳播非洲豬瘟。目前,全國大部分的非洲豬瘟疫情,都是由飼喂餐廚剩余所引起的,且經過多年以來我國防控實踐和防控經驗表明,餐廚剩余物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其提高了生豬受到疾病的侵襲的可能性,為疫情爆發埋下隱患。此外,受部分地區生豬飼養設施不健全與人員配比不足的影響,若小型養殖場和零散的養殖戶的豬患病,很難及時發現并進行相應正確的處理,很容易造成疫情的區域性擴散,給疫情防控工作增加難度。
我國大部分生豬養殖目前還是以散養戶為主,養殖管理水平與資金相對落后,部分養殖基地的飼養環境臟亂差,飼養人員缺乏日常消殺與定期全面消殺工作意識,使生豬患病與感染疫情的風險加大,為非洲豬瘟等流行病的大面積傳播埋下隱患。與此同時,部分養殖基地對豬場的養殖管理不重視,且養殖廢棄物沒有經過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活動,不符合國家有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要求,養殖廢棄水的排放未達到相關的標準,進而造成豬場飼養環境的進一步污染與惡化,為非洲豬瘟病毒的滋生與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
生豬及豬肉產品在流入消費市場的過程中會進行較遠距離的調運工作,若在調運過程中未對生豬、豬肉制品以及運載工具進行徹底消殺,會為非洲豬瘟病毒的長距離傳播帶了便利傳播條件。此外,豬產品在農貿市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市場進行銷售,若市場環境定期消殺不徹底,容易滋生病毒或使病毒擴散,與此同時,如果豬肉產品攜帶有潛在的非洲豬瘟病毒,必然會引發病毒進一步擴散。
我國消費者在選購豬肉時,以熱鮮肉與冷鮮肉為主。而部分超市以及市場對冷鮮肉的運輸與設備管理不全面,部分地區對屠宰冷藏車、冷凍柜等重要的冷鮮肉鏈條設備數量儲備不足,且缺乏規范的消殺管理,比如缺少足夠的冷庫和冷藏車,使豬肉制品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鮮,存在被污染與變質的風險。其中,若屠宰場也缺少對病豬無害化處理的能力,則會進一步增加豬肉制品攜帶非洲豬瘟病毒以及病毒進一步擴散的風險。因此,冷鏈的建設是整個儲備運輸環節的重要部分,應對冷鮮肉進行更為嚴格的控制,保證豬肉制品以及冷鮮肉的質量安全。
屠宰廠內部及設施設備的衛生達不到規范標準就會造成部分病毒的滋生乃至擴散,如生產流水線、污水及廢物排放系統,衛生清潔系統等若不符合要求,則極有可能造成病毒擴散的一個環節。私屠濫宰是整個屠宰過程中最有可能造成疫情擴散,若屠宰了病豬、瘟豬或處于潛伏期的生豬,則此屠宰場包括其內部所有設施設備都會成為疫情源頭。
目前我國對于非洲豬瘟的重視程度不高,對非洲豬瘟防控制度的落實以及防控體系的優化不夠積極,而且相關管理監督部門的部分工作仍停留在表面。絕大多數偏遠地區的防控制度、防控體系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在這種條件下,極有可能在面對非洲豬瘟時無法得到有效的管控及防護,致使非洲豬瘟大規模擴散。
為做好應對非洲豬瘟的防疫應急準備,各級人民政府、農業部門要加強對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力度,通過網絡平臺利用發布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相關知識短視頻、公眾號文章等形式,提高社會群眾對非洲豬瘟疫情的傳播和疫情防控的認識,并正確引導飼養人員自覺參與到科學疫情防控工作中。與此同時,各級人民政府要通過開展公益性防疫知識講座提高小型養殖戶對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能力,從而保證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工作的有序推進。此外,在日常對養殖戶進行知識培訓時,要大力宣傳科學養殖技術,杜絕養殖戶使用泔水進行養豬,同時加強對餐廚剩余的處理與監督工作,加大相關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嚴格禁止用泔水進行生豬養殖,并鼓勵廣大社會群眾積極舉報違法行為,從根源上杜絕個別養殖戶用泔水飼養生豬的現象。
加強生豬飼養環境的定期消殺與防疫管理工作,主要是要重視對中小規模養殖場的防疫管理,加強對各個養殖基地的衛生環境檢查工作力度,保障養殖場的環境衛生,控制生物媒介的數量。與此同時,要加強飲用水使用管理,對生豬飲水水源進行嚴格的凈化消毒處理,避免病毒通過飲用水實現傳播。此外,各養殖農戶及養殖場應堅持日常對養殖場所進行消殺工作,若部分養殖設施無法采用消毒劑進行消毒,也可以利用非洲豬瘟病毒熱抵抗力弱的特點,將設施放在陽光下暴曬,進行物理消毒。建議有條件的規模養殖場建立具備獨立非洲豬瘟檢測能力的生物實驗室,并與所在地同樣具備檢測能力的實驗室建立互相驗證機制,提高檢驗結果準確性。在具體定期消殺措施上,各地區養殖農戶及豬場均需要每天對養殖基地進行消毒,消毒劑應盡量采用含去污劑、次氯酸鹽、堿類及戊二醛等有效消毒物質成分,并結合豬場與養殖戶的實際養殖面積與生豬數量進行合理藥物稀釋或配比。例如用蒸餾水稀釋的8/1000的氫氧化鈉、3/1000福爾馬林等,藥物噴灑半小時左右均能夠起到良好的消殺效果,而對于工作人員的消毒可以采用酒精或碘化物作為消毒劑。
生豬養殖的最終環節都要以豬肉制品流入市場,因此各級農業有關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聯合加強對區域內生豬養殖場、屠宰場及農貿市場的監管力度,并完善生豬及豬肉制品的市場準入規章制度,嚴禁違規經營或不合理的生豬經營主體進行豬肉制品銷售。同時,要加強對跨區域的生豬調運監管力度,在高速公路的關卡處設立疫檢站,對生豬運輸車輛進行抽查工作,進一步避免不合格豬肉及其制品流入市場。此外,各地管理部門應鼓勵群眾對違規經營銷售的個體進行舉報,發動群眾力量對農貿市場進行監督。各級農業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本地區屠宰場的建設與監督工作,保證屠宰場的衛生環境,并對屠宰場的豬進行抽查檢測,進而從源頭控制整個流通過程中的隱患和風險,防止非洲豬瘟的大面積傳播。
加強冷鏈的建設與管理工作需要由各地區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導,加強對運輸車輛、冷凍肉品批發市場、商場、生鮮超市、肉品冷凍庫、餐飲服務點、肉制品加工企業等潛在病毒傳播點進行嚴格的檢查與定期抽查,具體可以通過日常巡查、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檢查方法進行冷鏈監督管理工作,若在檢查與抽查過程中發現人員車輛、豬肉制品、生肉等攜帶非洲豬瘟病毒,應立即采取消殺與隔離工作,避免病毒進一步的擴散,并向當地疫情防控單位進行及時上報,展開疫情溯源工作,追蹤可能存在的各病毒傳播源與傳播途徑。
加強屠宰檢疫,首先應落實屠宰場防疫主體責任,保證責任落實到個人,其次要加強對生豬屠宰場動物防疫條件的審核,并按照防疫單位的規定和要求對設施設備及相關制度進行整改和完善,取締養殖場戶自行屠宰生豬的攤點、窩點,沒收從事違法行為的工具。最后,為保障生豬屠宰管理工作的長期有效性,相關管理部門應對非法屠宰人員進行非洲豬瘟防疫知識的培訓,保證其能準確認識非洲豬瘟的危害,不再非法屠宰。
非洲豬瘟作為我國為數不多重點關注的疫情之一,我國為其防控方法以及防控策略傾注了眾多心血。在防范非洲豬瘟期間,必須用嚴謹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制定及優化防控制度,要確保非洲豬瘟出現的第一時間可以有效地做好預警并做出相關防護,使非洲豬瘟給我國造成的影響和危害降至最低。在搭建非洲豬瘟防控體系時,需要通過先進的手段,例如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手段,實現通過大數據收集并分析此次疫病的風險、可能給我國帶來的危害、持續的時間、病毒種類及特點等重要信息,通過以上手段做到全面了解非洲豬瘟,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實現早發現、早預防的目標,絕對杜絕因分析工作不到位或不及時導致非洲豬瘟擴散爆發的情況。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對非洲豬瘟的監測質量和監測強度,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及條例使更多人加入監測非洲豬瘟的工作中,增強在非洲豬瘟爆發時群眾的反應速度和緊急處理、緊急防護的能力。建立防控網絡也是必不可少的,農業部門、農村、交通運輸、醫藥衛生以及市場監督管理部門需要組織討論如何針對非洲豬瘟病毒開展常態化的防控工作,并將其以最快速度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同時需要政府主導,農業部門實行,建立面對任何規模養殖場的非洲豬瘟防控體系,通過網格化管理重點區域,加強對重點區域內的商鋪、超市的排查力度和監測強度。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會對各地生豬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不利于我國畜牧養殖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因此,各地畜牧養殖管理部門要深入分析非洲豬瘟的發病癥狀與傳播途徑,加強宣傳非洲豬瘟疫情防控知識,建立完善有效的疫情防控應急體系,并根據各地養殖環境與飼養特點整理出適合當地養殖情況的防疫對策,從而有效保障非洲豬瘟疫情的及時發現與控制,保護養殖戶經濟的穩定收入,促進我國畜牧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