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農村經營管理站,陜西 銅川 727100)
按照省市工作要求,我區全面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各項工作。一是清產核資。全區117個村級和752個組級集體經濟組織共清查出農村集體資產160796.47萬元,其中經營性資產40624.12萬元,非經營性資產120172.35萬元,核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流動負債20285.47萬元,長期負債6495.82萬元,資本20075.69萬元,公積公益金101919.28萬元,核查集體所有的資源性資產100.55萬畝,其中農用地77.88萬畝,建設用地5.56萬畝,未利用地17.12萬畝。二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132個集體經濟組織共界定成員51432戶192691人,其中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47999戶180151人、組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433戶12540人。三是股份(份額)量化。按股份量化集體經濟組織3個,量化集體經營性資產6647.65萬元,按照份額量化的集體經濟組織129個,實現集體成員人人有股份或份額,作為參與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的依據。四是成立集體經濟組織。按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要求,完成改革成立集體經濟組織132個,其中村級117個、組級15個,同時按照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集體經濟組織賦碼登記的要求,完成132個集體經濟組織賦碼登記,頒發《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章程制度建設,增強了村集體自我發展、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注入新活力。
2017年以來,累計財政注入村經濟合作社產業帶動資金36528萬元(其中:光伏產業9498.8萬元)。58個村經濟合作社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07個,其中產業資金80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實施項目54個,主要用于中藥材種植、農副產品加工和養殖場及設施大棚建設;村集體經濟組織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共建項目53個,主要用于發展養殖、蔬菜和香菇等產業。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的發展模式有:物業租賃、村企共建、能人帶動、鄉村旅游帶動、培植主導產業發展特色種養、光伏扶貧、資金入股、服務創收、電商助推等模式,通過“百花齊放”的各種模式帶動村集體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耀州區共有117個行政村,從2020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情況來看,全區年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34個,占比29%;年集體經濟收入在10-50萬元的村有59個,占比50%;年集體經濟收入在50-100萬元以下的村有15個,占比12%;年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9個,占比8%。較2017年度相比,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實現較快增長。
通過四年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穩步推進,耀州區激活土地、勞動力、資產等各類要素,把閑置和低效的農村資源、資金有效利用起來,逐步增加農業發展動力、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摸索出了符合本區域集體經濟壯大的路子。一是天寶路北街村的物業租賃模式;二是董家河鎮王家砭村的村企共建模式。2021年1月耀州區王家砭村被陜西省農業廳命名為2020年度省級集體經濟示范村榮譽稱號;三是石柱鎮馬咀村的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模式;四是照金鎮照金村的資金入股分紅模式;五是石柱鎮西古莊村整合資源發展特色產業模式;六是政府投資發展模式。
近年來,區委、區政府因地制宜結合實際,按照“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三年成體系”的總體思路,堅持“以農為本、三產聯動、政府引導、園區承載、產業聚集、企業帶動、共建共享、群眾參與”原則,著力提升帶動集體增收。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對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注入產業扶持資金,壯大集體經濟,激活農村發展活力。特別是年加工7000噸的西古村馬鈴薯加工廠項目,生產出一系列土豆粉、粉條等相關農副產品,通過楊凌農高會、農產品交易會、電商助力等形式輻射帶動了周邊村莊共同發展。
由于各村在原始積累、資源條件和發展方向的不同,村與村之間集體經濟實力相差懸殊。2020年底,通過統計調查年集體收入處于中下游水平的村占比較大達到80%,收入水平高的村僅僅占比20%。低水平的村集體收入主要來源于投資分紅、發包(租金)收入;高水平的村集體收入主要是有自己的產業,內生動力較強。各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村集體經濟發展任重道遠。
土地資源已經完全承包到戶,村級集體資源少,可利用的資產量小。在已取得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村中,大部分是靠少量可利用資源取得收入,能依靠加工企業、門市等經營性項目和股份分紅取得收入的占比低。
個別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發展缺少辦法,能力不強,思路不清,精力投入不足。有些村還存在著“等、靠、要”思想,干部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認識不足,村民對發展集體經濟漠不關心,村干部文化素質偏低等,這些主觀上的問題也形成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大多缺乏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和資金,村級集體經濟可選擇項目不多,許多村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多半限于一般種養項目,規模小,缺乏科技支撐,風險大,效益低。特別是面對土地等集體資源普遍匱乏的局面,很多村對發展集體經濟顯得力不從心、束手無策。不能有效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加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充分利用網絡、微信、報刊等媒體,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的宣傳力度,切實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真心擁護和廣泛參與村級集體經濟建設。農業部門要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創新開展各類培訓,加大對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致富帶頭人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等重點人員的培訓力度,轉變發展理念,提升自身發展能力,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一線核心力量。
在產業發展上:以蘋果、羊、設施農業三大產業為重點,同時兼顧馬鈴薯、香菇、兔、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形成全區“3+X”特色產業發展格局。做大廟灣香菇、石柱土豆、孫原花椒、耀州黃芩等產業板塊。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對有能力自主實施項目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采取自主經營的模式發展產業。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培養懂經營、會管理的鄉土人才;對暫不具備實施項目條件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采用“資產變股金”的模式,以養殖場、設施大棚、產業資金等資源入股,吸引產業前景好、抗風險能力強、善于經營管理的大型企業、專業合作社落戶經營,按照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成員的模式發展產業,實現穩定收益。
耀州區是革命老區,自身發展能力不強的村依然很多,村集體經濟發展薄弱。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整體布局,分步實施,同步謀劃,同步安排,統籌推進。在做好村集體經濟資金扶持的同時,通過整合涉農資金、幫扶部門投入資金等途徑,兼顧發展好一般村的主導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通過群眾選舉、公開競聘、組織委派等方式,選派有能力,有責任心、懂經營、會管理的鄉賢、能人、大學生等進入村兩委班子。拓寬選用人才渠道,注重從大學生村官、致富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中選配村干部。同時,強化農村經管干部的配備和培養,進一步抓好經管干部隊伍建設,提高農經干部指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協調能力和指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