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武鳳艷
(新疆阿勒泰地區福海縣林業和草原發展中心,新疆 阿勒泰 836400)
阿勒泰地區氣候干旱,夏季炎熱少雨,不利于植被的正常生長。土壤貧瘠、植被稀疏的生態環境阻礙了阿勒泰地區生態防護林的建設工程。為了弱化氣候條件對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的不利影響,阿勒泰地區應重視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統一的生態防護林發展思路,走一條穩固生態防護林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路線。
阿勒泰地區山地面積約占總面積32%,丘陵河谷平原占22%,戈壁荒漠占46%。平均海拔900米以下,其中山地土壤以栗鈣土為主,平原棕鈣土分布比較廣泛,荒漠土壤則以礫石含量較高沙壤為主,從土壤剖面來看,土層較薄,無腐殖質層,鈣積層部位高。
阿勒泰地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冷涼氣候區,年平均氣溫4℃,夏季炎熱干燥,最高氣溫42℃左右,冬季漫長多積雪,最低氣溫-47℃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約180mm,具有氣溫較差大、蒸發量大、無霜期長等特點。
阿勒泰地區是新疆少有的水資源豐富地區,區內冰川儲冰量大,地表徑流56條,年徑流總量占全省的14%左右。此外湖泊也相對眾多,是本省為數不多的豐水區。
阿勒泰地區自然災害以永久性干旱為主,其余主要災害為季節性災害,春季以風災為主,夏季主要有冰雹、雷雨等,冬季有寒潮、大風、雪災等,給阿勒泰地區的農牧業生產造成很大經濟損失。
阿勒泰地區是新疆第二大天然林區,森林覆蓋率約13%,其中山區原生林約占40%左右,河谷次生林約占3%、平原人工林(含生態防護林)約占5%,荒漠灌木林約占50%。從本區主要三種地形地貌的對比關系來看,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開展不算到位,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圍繞農村地區、城鄉主干道、灌溉水渠開展的防護林建設,以防風固沙的防護林為主,農田防護林為輔,結合護路林的三北防護林體系。近年來響應國家號召大量植樹造林,風災有所減輕,但蟲災較為常見,不但導致糧食減產,而且對林木生長大有影響。
阿勒泰地區典型的氣候特征是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僅有180mm之間,而蒸發量達到了1800mm,雖然河流徑流量較大,但由于該地區水資源空間分配不均,河谷、平原地區土層稀薄,地下水位低,荒漠及半荒漠地區滲透量較大,導致其難以滿足生態防護林的實際建設與農業生產需要。而生態防護林工程對水資源需求量的日益提高,不利于進一步擴大綠地面積。
阿勒泰河谷、平原地區雖不短缺水利灌溉,但土層稀薄,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缺乏保水保肥能力,而荒漠及半荒漠、戈壁地帶土壤含沙量大而且PH值相對較高,土壤改善所需的費用較高,增加了生態防護林建設的難度。此外還有季節性氣候條件惡劣的問題,樹木成活率和正常生長難以保證,導致生態防護林的建設效率不高。
當生態防護林進入林分成熟期階段,其生理機能開始下降,生長能力停滯,材心開始腐朽,防護效能減弱,容易發生病蟲害現象,從而進一步擴大生態防護林區的病蟲害現象,因此應對過度成熟的林分及時采伐,并及時補充新苗。
如上文所述,對林分生理過度成熟的林木應及時采伐、替換,但是由于生態防護林屬于禁止采伐的公益林,按照相關規定,枯萎、死掉的樹木也不能采伐,采伐量也有嚴格限制,對林分過熟的樹木采伐計劃滯后,影響了防護林的改造效率。此外林木栽植過程中的相關技術規定和標準落實得不夠到位,例如截干、掐頭、修枝、澆水等操作技術的疏忽,影響了林木的正常生長。
相關部門對于林木的栽培、養護責任劃分也不夠明確,責任往往落實到組織而不是個人頭上,使樹木的栽植、養護問題往往無法及時發現、解決。
目前阿勒泰地區五縣一市初步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但林網化的程度不高,缺少副林帶、林網缺行、殘次林現象也普遍存在。農田防護林建設完后,林權性質歸集體所有,基層管理存在認識不到位、重視程度不夠、管理粗放等現象,一些基層領導認為農田防護林缺乏經濟產出,增加水、電、人工支出,將防護林養護工作視為村里的負擔,或者簡單地采取“攤派”管理,對承包戶暗中毀壞林木的做法睜只眼閉只眼,導致農田防護林的建設工作受到阻礙。
目前阿勒泰地區生態防護林中,大部分源自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展的三北防護林建設體系,一部分防護林林分過熟階段卻缺乏周密的采伐與配套更新計劃,導致更新難度越來越大;有的林網網格面積過大,需要重新規劃,這些屬于歷史欠賬。而近年新開發的農田、草場土地中很多沒有進行林網化配套規劃,防護林建設達不到國家要求,又出現了新的水土流失、風沙揚塵現象,這與“三北”防護林初期的建設力度相差很大。
由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的生態防護林中相繼出現了大面積的過熟退化現象,因此有必要制定積極的采伐計劃,采用科學的采伐方式,重度退化程度的,要進行更替改造,在盡可能保證生態效益的基礎上進行成塊、成帶的采伐,部分退化的,采伐強度要控制在40%以內,合理的擇伐那些瀕死林木或枯木,可采用疏伐、衛生伐、生長伐方式對樹木密度進行重新規劃,選用優良樹種進行針闊混交和喬灌混交,提高防護林抵抗病蟲害現象的能力。
在新增土地開發工作中必須提高生態防護林的建設標準,政府要加強規劃指導,落實管理責任,基層部門要成立工程建設協調小組,采取一把手責任制,將責任層層落實到各個村干部中間,同時積極推進新增開發土地的林權改革,解決林木的權屬問題。應對農牧戶土地承包制度進行深化改革,將防護林具體分配到戶,按著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簽署管護協議,土地使用權發生流轉時要保證林隨地走,合約主體的責權利明確,勵農牧民參建生態防護林,享受成林后的經濟效益。
當前阿勒泰地區的農牧區已經推廣了滴灌技術,以往的明渠水利設施基本廢棄,而樹木的根系特點不適用于滴灌設施,許多生態防護林例如傳統的路渠、農渠林帶規劃,現在面臨著無水灌溉的問題,管護工作面臨極大威脅。有必要規劃一批用于林業灌溉的水利設施,例如可利用田間滴灌設施的主管道接入林帶支渠進行灌溉,保證原有生態防護林的供水問題。在開發土地規劃工作中提高新建生態防護林灌溉的管網配套標準,以有效解決生態防護林帶的灌溉問題。
一方面為村集體降低撫管負擔,另一方面調動農牧民保護和參與生態防護林工程的積極性,使生態防護林產生經濟附加值。由于林木投資周期長,供水、供電、管理需要一定的經濟支出,國家、地區應對參與生態林建設的農牧民進行相應的經濟補償,例如享受國家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減免生態用水水費等相關政策,減少個人負擔與成本,提高其管護積極性。
在阿勒泰地區新開發土地的生態防護林建設工作中,財政、水利、農林業、畜牧等相關部門需要整合資源,為生態防護林的建設工作提供相關保障工作。區農業草原局要加強對林業工程的管理與指導,增強工程隊伍中的技術人員配比,施工期間嚴格檢查監管,抓好工程質量與進度。
阿勒泰地區的防護林目前呈現一定的退化現象,歷史欠賬只是諸多綜合性因素之一,規劃和管理問題也是導致防護林失去生態效益的重要因素。為了改善這個現象,不能過度追求投資強度、覆蓋率等指標,應本著可持續發展的視角進行科學規劃,一方面持續地恢復原有防護林的防護功能,另一方面要制定系統、完善的防護林養護管理體系,將防護林修復維護責任落實到一家一戶,除此之外加大資金投入,健全林業專用的水利設施,從而提高防護林的建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