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建榮
(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巖茶鄉農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隆林 533416)
相關農業專家就指出,動植物病蟲害是影響農產品質量的關鍵,只有有效預防病蟲害,才能提升農產品的質量。通常在種植水稻過程中應對病蟲害的辦法采用化學農藥的手段,但這種方式不僅會影響水稻的總產值,更會污染環境,大量的農藥會殘留在農產品上,這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影響。被農藥污染的農作物不僅會對人的身體有巨大影響,還會影響糧食的出口貿易。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有助于提升水稻的質量,提升市場競爭力,也對農民增產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因此,采用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對于提升農產品質量減少污染有著重要的意義。
稻飛虱:可以隨氣流遠距離傳播,屬于遷飛性害蟲,它在一年內可進行多次的遷飛和擴散。具有群集性,且各個蟲態可同時發生,世態重疊。若蟲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水稻植株汁液,蟲口密度大時可暴發為害,造成“黃塘”、“落窩”現象。水稻各個生長期均可為害,是威脅水稻生產的重要害蟲。
稻縱卷葉螟:一般喜歡啃食水稻葉片和葉鞘,屬于遷飛性害蟲,它在短時間內可進行多次的遷飛和擴散。它會使水稻枯萎致死,特別嚴重時會使水稻攜帶多種病菌。在這個病害蟲的威脅下水稻枯萎的速度會加快。目前對于卷葉螟的防治一般采用敵百蟲噴涂的方法,根據研究卷葉螟的習性,在晚間噴涂效果更佳。
稻螟蟲:一般喜歡蛀食水稻的葉鞘和莖稈,有時也會啃食稻穗,它在進食后植物表面會出現很多小洞,根據這種習性,也稱其為鉆心蟲。被它鉆過的植物莖葉都會枯萎,稻穗也會變憔悴出現花白色。目前針對稻螟蟲的農業防治方法是用陽光直曬,藥劑則采用銳勁特和殺螟松乳油進行噴灑。
水稻紋枯病:它是水稻種植中最常見的病害之一。出現在水稻的孕穗期,當天氣炎熱時發病率高。目前從生物學角度分析,其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一般會使水稻葉鞘變成黃色,最后枯萎致死。合理的治理方法是施用復合肥料和有機肥料,實行氮、磷、鉀肥配合施用是不錯的選擇。
稻瘟病:國際表明該稻瘟病屬于全世界流傳最廣的植物疾病之一。水稻植株的任何部位均可發生,目前研究表明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疾病,但并沒有明確說明該真菌的種類。相對紋枯病來說,稻瘟病的發病時期難以預測,它在水稻生長的任何時期都可能發生,表現癥狀為水稻的莖葉都會變色,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采用適量的稻瘟靈乳油進行噴灑。
水稻爛秧病:很多人不會重視是個疾病,但實際上爛秧病是很常見的。它主要表現為爛種、爛芽和死苗等,是由于水稻在生長時遇到低溫和缺氧環境引起的,這種疾病的危害其實是很大的,嚴重時能造成稻苗大面積死亡。目前農業防治方法多采用科學管水的方法,藥劑防治治采用適量的敵克松噴灑。
4.1 重蟲害防治輕病害防治。在對水稻病害、蟲害防治的重視程度上,稻農容易只重視直觀可見的蟲害,而忽略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用肉眼無法看到的疾病。由于病原菌侵染后都有一個潛伏期,不容易察覺,一旦出現癥狀再施藥防治就已經來不及了。
4.2 重后期防治輕前期防治。大多數農戶會認為水稻前期的病蟲危害,可以靠增加分蘗來解決。在防治前期不重視,減少防治的次數。事實來說病蟲害的防治如果前期防止不力,會大大增加后期發生危害的幾率,如果在苗期大量帶有病菌的秧苗植株移植到大田中,就會傳染、擴大發病的幾率,造成巨大損失,加上一些害蟲在田間蟲卵大量積累,會造成田間后期各種害蟲重疊為害,給防治增加難度,變得無法控制。
4.3 重藥劑防治輕綜合防治。依靠農藥來防治病蟲害,是農戶的首選,但很多農戶過于依賴農藥,從而忽視綜合防治。一部分水稻病蟲害是完全可以通過農業防治措施來控制的。
4.4 重防治日期、輕防治用藥。多數農戶對一般的統一滅蟲防治日期都比較重視,都能按有關部門提出的防治期配合防治。但在農藥品的應用上,經常不按有關部門推薦的農藥配方用藥,選擇非正規的藥商。雖然價格低廉,但是難以保證農藥質量,不僅防止效果難以預料,甚至會有違禁使用的高毒農藥,造成農作物低產,人食用后出現生命安全的嚴重后果。
4.5 重用藥量輕用水量。在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購買農藥后,一部分稻農在施藥時兌水比例不足,尤其出現在使用背包式噴霧器的小農戶上,未按要求比例調試,致使濃度過高噴灑不均,在稻株茂盛時期藥液不能噴灑到植物中下部,這對于一部分蟲害是根本無效的。
5.1 新型理化誘控技術。按照科學的劑量,在規定使用誘蟲板、昆蟲誘劑、殺蟲燈等綠色無污染設備,就是理化誘控技術。這樣可在最大限度的控制病蟲害的威脅,同時給水稻成長創造一個綠色無公害的環境條件。這個技術關鍵點在于時機的把控,正確的選擇設備的位置,在水稻初期,把有針對性的引誘劑放在合適的位置,能確保一定的害蟲在成長初期就被消滅;在水稻成長的末期,收回引誘劑為下次防治做準備,改用殺蟲燈輔助,能消滅在末期出現的害蟲達到防治效果。
5.2 自由生態調控技術。借助生態技術一直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在不破壞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借助自然本身的條件加以調節,防治水稻生長受外部環境影響。優先選擇優質的抗病害品種,以科學方式進行種植,還要維持稻田內生物的多樣性,這可以根據生物與植物之間的生物鏈來科學分配,這樣的方法能有效提升水稻的防病害能力。根據地域的不同,氣候條件的差異,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能有效的從內到外抵抗病蟲的威脅。
5.3 自然生物防治技術。借助自然界生物圈本身食物鏈內各種動物、植物之間相互關系,或利用水稻病蟲自然天敵的滅蟲手段,稱為生物防控技術。目前有效的技術在稻田內放養稻螟赤眼蜂、稻鴨,可利用這兩種動物捕捉田內害蟲來進行防蟲治理,有效提高水稻產值。同時,稻鴨還能吃掉稻田內多余的雜草,這可以省去人工除草的時間,還能保證稻田間土壤的通透性。也可以在水稻種植結合小龍蝦養殖,共同生長。這種模式不僅促進二者共同生長,還能大幅提高雙重效益,但在實際實施中要盡量避免農藥和肥料的使用,要更多精力放在病害蟲的防治上。
5.4 優良無公害栽培技術。保證無公害栽培重點就是要選用優良的水稻品種,再將其栽培在無公害的環境下,對其實施綠色防治、綠色保護措施保障水稻安全。優良品質一般指能有高產量、抗病蟲、生長期合適的品種。水稻在無公害栽培中也要重視水稻的密集度,要重點優化種植結構,維持適當的光照,為水稻內有機物的合成創造條件。科學灌溉也是一項重要環節,根據降水的具體數據分析,對水稻成長階段進行不同的灌溉,讓水稻保持所需的水分,再將肥料與水量相結合,能更好的發揮水稻成長的促進作用,保證水稻的健康產值。
5.5 高端基因防控技術。在培養優質的品種中,基因工程是最新的高端技術。在應用水稻種植上,可以增加分子育種從而增加水稻的產量,提升水稻品質,也能以此培育出適應各種環境條件、坑病毒強的水稻,根本改變水稻本身因自然條件的制約。
6.1 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利用綠色防控技術來防止病蟲害對水稻造成的傷害,能最大程度上控制治理的成本,綠色防控技術有著高效、環保、無公害和無污染的特點,不僅提高防蟲的效果,還減少了因防蟲產生的成本,同時還保護環境不受破壞。為水稻生產提供安全保障,提高產值就能為農戶創造更多的經濟收入。
6.2 對現代社會創造效益。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農業重要的經濟支柱,水稻產量的高低直接給農業生產總產值帶來決定性的意義。綠色防蟲技術能給農業帶來積極的社會作用,更能提高綠色食品的經濟價值,綠色食品能為人的健康負責,提高群眾的身體素質,減少食品安全隱患。糧食生產的安全穩定能為社會安定團結起到巨大作用。
水稻大量的生產取決于優秀管理和嚴格的防控,病蟲害的治理直接影響到水稻的整體產值與后期糧食的供給。它關系到農業的正常發展,更關系這整個社會的繁榮穩定,重視水稻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水稻種植的重要工作,采用先進高端的科學技術,利用綠色防控手段,能有效提高水稻健康的成長,創造巨大的經濟利潤,為生態做出貢獻、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