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乾 李建國 周長安
(陜西省安康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安康 725000)
1.1 產茶歷史悠久。安康種茶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戰國時期。《華陽國志巴志》載:在西周巴國時期茶葉就是安康一帶重要的栽培作物,是中國歷史記載最早人工種茶的地區。唐代茶圣陸羽《茶經》記載“茶產金州生西城、安康二縣山谷”,將安康劃分為全國八大茶區的山南茶區,《新唐書》載有“金州茶芽”列為僅次于黃金的第二位朝廷貢品。唐代的“茶馬互市”和宋、明的“茶馬法”,為安康茶開辟了廣闊的西北市場。
1.2 生態環境適宜。安康市北靠秦嶺,南依巴山,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濕潤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森林覆蓋率達65%。年平均降水量1050mm,主要集中在茶葉生長采摘的4-10月。年平均氣溫15℃~17℃,年平均日照1610小時,是適合茶樹生長的地方之一。
1.3 產業基礎較好。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按照“轉方式、強品牌、增效益”的發展戰略,聚力推進安康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市茶葉種植面積已突破100萬畝,年產量超過4萬噸。全市發展茶葉園區231個,創建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22家、市級龍頭企業84家,SC認證企業179家,安康茶企開店覆蓋全國25個省、81個市,在省內外建立專賣店、商超專柜、代銷點170個,電商銷售企業達256家。
1.4 品牌創建有優勢。在2018年“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獲準登記注冊。2019年“安康富硒茶”成為唯一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的陜西茶葉區域公用品牌。2020年“安康富硒茶”以29.94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全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百強榜第二十位,居陜西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第一位。
2.1 茶園面積不大,標準化程度不高。安康屬于典型的山區地貌,茶區建園多以坡地為主,基礎設施建設前期投入較大,導致茶農茶企在基地建設標準化和質量管理標準化方面參差不齊,全市茶園建園出現管護投入不足、農機農藝融合水平偏低、統防統治難以開展、農業投入品不便于監管、生產技術標準不夠規范、企業加工能力有待提高、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略顯薄弱等一些問題,制約著安康茶業提質增效的步伐。
2.2 綜合利用率有限,產品結構單一。安康茶產業從整體種植面積上看,全市老舊茶園任占有一定比重且多為低產出茶園,雖然各級主管部門一直努力推進低產茶園改造,但平均畝產35.3公斤的產量,仍然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還有部分優質茶園山高路險,少數地塊甚至存在棄管撂荒現象,可采摘茶園面積大打折扣;再從產品結構上看,目前主攻方向任然在的綠茶,產品品類相對單一,精深加工滯后,價格普遍集中在檔次偏高的春茶生產,針對春茶后修剪的原料和夏秋茶鮮葉資源利用不充分,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面向中低收入群體的中低檔茶葉數量偏少,嚴重影響了安康茶產業效益。
2.3 缺乏龍頭引領帶動,抱團發展意識不強。近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和相關技術單位以及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成長。據統計,安康已有茶葉生產營銷企業1820家,其中生產加工廠856家。雖然企業數量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整體實力任然不強,多呈現為基地零星分散不成規模、經濟實力偏弱、硬件設施陳舊落后,部分茶企不僅加工環節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普遍存在單打獨斗、小農思想,抱團發展意識不強,與現代農業無法有效銜接,難以做大做強。
2.4 品牌整合認識不統一,效果不突出。安康現有茶業企業商標234個,產品品牌130多個,縣域品牌名稱7個,中國馳名商標僅為2個,多數品牌缺乏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為塑造茶產業品牌,明確發展方向,全市于2018年9月啟動品牌整合工作,但由于部分縣區還存在認識不統一、思想不重視以及企業在質量標準應用、品牌運用方式、舉報投訴處置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擔憂與疑慮,使得此項任務落實力度不夠,效果有所延時。
2.5 服務隊伍老化,專業人才稀缺。全市各級專設技術服務機構6個,內設機構10個,從事茶產業的科研推廣人員59人中,茶學專業僅21人,其余絕大部分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專生,年齡都在45歲以上,多以兼職狀態負責茶產業發展工作,知識結構上的老化和工作熱情上減退在所難免,30歲以下的新生力量不僅數量稀缺,而且還在理論聯系實際上缺乏經驗,想要在茶園面積和經營主體持續增長的環境下,承擔起技術指導服務任務有些不太現實。顯然,嚴重匱乏的高學歷青年專業人才隊伍成為安康產業發展的重大制約因素。
3.1 推廣優良茶種,突出標準化建設。優良品種是產業發展的關鍵。“陜茶一號”作為陜西省第一個、全國第九個通過國家品種登記的茶樹品種,其具備性狀優良,適應性強的等優勢,應該得到充分利用,并形成以陜茶一號、紫陽群體種、龍井中茶系列良種為主導的格局,進一步加強地方古茶樹資源的保護和高聚硒能力茶樹品種的選育工作,完善全市茶樹品種體系;其次在高標準嚴要求適度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重點強化改造低產茶園,聚焦提升茶園管護水平,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技術,降低茶葉生產成本,助力茶產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3.2 增強龍頭競爭力,加快企業提檔升級。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對茶產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政府出臺政策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優先選擇基礎好、規模大、技術強、前景廣、帶動能力強的重點龍頭企業,在基地建設、深加工、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給予政策和項目支持,提高企業管理、市場經營等方面的能力。對外將繼續做好商引資工作,引進國內外實力雄厚的茶業龍頭企業,鼓勵支持其采用“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相互協作、聯動發展”的科學理念,與農戶合作配套建設產業基地,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強市場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提升全市茶產業化水平。
3.3 提高綜合利用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在充分利用春茶的基礎上,持續加大夏秋茶生產研發,豐富現有產品品類,使安康茶產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逐漸形成“高端綠茶、精品紅茶、特色古茶”為主,黑茶、白茶等為輔的產品體系;其次加快茶葉深加工開發,在積極搞好各類茶產品的研究開發同時,使茶產業向食品、飲品、保健品、藥品等領域延伸。
3.4 加大品牌整合力度,擦亮“富硒茶”品牌名片。充分發揮安康富硒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引領作用,按照“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的品牌體系,全力打造安康富硒茶全國知名品牌。充分發揮茶業協會作用,開展安康富硒茶管理體系建設,對安康富硒茶在質量標準、品牌管理、宣傳推介、包裝標識、營銷模式等五個方面進行統一化管理,樹立安康富硒茶品牌形象,以品牌引領安康茶產業價值提升。繼續借助各類媒體,利用交通沿線、城市節點、景區景點和車站機場等場所,實施多元化、多層次、多角度的品牌宣傳推廣,進一步擦亮安康富硒茶品牌。全力推進安康富硒茶品牌價值評估、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等品牌創建認定工作,積極組織茶企參與中茶杯、國飲杯等各類品牌評選活動,提升安康富硒茶的知名度,著力增加市場競爭力。
3.5 優化人才隊伍,激發產業活力。一是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安徽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引進高端人才,推進產教結合,開展茶葉生產技術攻關。二是加強專業人才和職業茶農培育,形成高、中、初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三是強化技術培訓,選派技術干部到省內外考察學習,參加技能培訓,同時邀請專家深入茶企進行現場指導培訓,舉辦茶葉加工、營銷管理、茶葉審評技能培訓班,對基層技術人員進行輪訓。
3.6 挖掘茶旅文化,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立足當地優質自然資源,從“旅游+”角度出發,進一步打造一批集生態、休閑、康養、旅游于一體的標準茶園、現代茶莊園。深入挖掘安康茶歷史典故和故事,量身定做一批茶文化項目,把茶產業融入到小說、戲曲、電視劇、電影當中,演繹春之歌、夏之戀、秋之色、冬之韻的“四季茶區”,發揮茶文化的催化劑作用。積極推進安康富硒茶國際茶日系列活動作為陜西省主場活動和農業農村部重點活動,做好茶產業農民豐收節等系列節慶活動,鼓勵借助推介茶旅精品路線、茶香特色小鎮、民宿故旅追尋、親子采茶體驗、挖掘茶文化,講好“茶故事”等方式,將茶葉產業與生態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為游客提供推窗見翠綠、開窗聞茶香的茶山田園生活,將美麗的世外茶園營造成為城里人的打卡圣地,通過游客的體驗提升茶業消費能力,實現農產品就地市場化,切實提高茶農收益,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