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定義 楊慶飛 鄧 松
(1.華容縣農業農村局,湖南 華容 414200;2.華容縣農業綜合技術推廣中心,湖南 岳陽 414200;3.湖南龍窖山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湖南 臨湘 414300)
關健詞:水稻;生態種養;現狀;對策
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走高效生態的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便確立了“高效、生態”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水稻高效生態種養就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首批主要商品糧基地縣,全國產糧大縣的華容地處湖南省北部邊陲,北倚長江,南濱洞庭,水網密布,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土壤有機質占比高,重金屬含量低,氣候環境優良,大米品質卓越,但水稻發展受國家政策、市場、產量、價格、氣候等多方面的影響,種植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起來越低。近年來,我縣稻蝦種養等其他種養面積得到快速的發展,既確保了水稻播種面積,又為市場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產品,關健是農民經濟效益得到較大的提高。但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凸現出的問題越來越多,急需對我縣稻蝦種養等新的種養模式現狀進行思考,提出相應的政策。
華容縣種養模式有著悠久的歷史。近年來,由于水稻發展受國家政策、市場、產量、價格、氣候等多方面的影響,水稻種植效益一直得不到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起來越低。新的水稻種養模式能夠突破該瓶頸,所以逐年得到發展,特別是近些年稻蝦種養面積得到快速的發展,到現在為止,華容縣稻蝦種養面積達到近30萬畝,約占我縣耕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但稻蝦種養也處于低質量發展階段,主要是:
1.1 種養模式單一,產業發展風險不斷增加
我縣現有的近三十萬畝水稻種養面積中,99.5%的為稻蝦種養,其余的為稻鱉、稻鴨、稻魚種養模式和稻鱉魚復合種養模式。目前,全國小龍蝦發展速度太快,相關的輔助產業和深加工不能跟上,產業發展的風險不斷加大。
1.2 品牌建設意識弱,產品附加值不高
我縣雖有近三十萬畝稻蝦種養面積,也申請注冊“華容小龍蝦”地理標志,但種養主體都自主經營、各自為政,除幾個熟食加工企業有注冊商標外,龍蝦沒有形成本地的自主品牌,龍蝦協會只是銷售種苗、飼料、農藥等。作為稻蝦種養另一產品--蝦稻米,沒有一家大米加工企業真正用來創建米企自己的稻蝦米品牌。只有區區幾家掛名銷售蝦稻米,更談不上創建品牌的意識,產品附加值不高。
1.3 效益低,規避風險能力較差
2018年來由于稻蝦種養面積瘋狂發展,導致種苗等價格暴漲,2019年種苗最高價格達到了45元一斤,投入成本加大,效益低,2020年龍蝦前期市場價格極低,加上死蝦嚴重,大部分大戶養蝦虧本。后期龍蝦價格有所回升,為延長龍蝦的收蝦時間,把稻谷的播種時間推遲了,由于寒露風來得早、危害重,稻谷大部分減產在3—5成,嚴重的甚至顆粒無收。
1.4 生態種養面積極少
目前,我縣的稻蝦種養仍然是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養殖業用藥和化學飼料添加劑等為主,農業生物循環資源化利用不到位。生產出來的稻谷、龍蝦等產品質量不高,難真正按照生態種養技術操作種養殖。
2.1 華容縣順德稻田甲魚生態養殖合作社,2020年稻甲魚種養14畝,5月4日每畝放養1.5—2斤的甲魚50只,共700只,現在上市每只3—3.5斤,送餐館的價格每斤60元。稻谷品種為國標二級優質米品種兆優5431,因播種偏遲,只售了13000元。現已出售甲魚2000多斤,計120000元。全年產值130000多元。總投資(包括建防逃設施、生產資料、人工投資等)6萬多元,純利潤約7萬元。計劃明年再擴大50畝。
2.2 華容縣操軍野豬村水稻生態種養專業合作社,注冊商標為“野豬村”。2020年創建了100畝稻鴨生態種養基地, 每畝放鴨12只,水稻品種為農香32、兆優5455,鴨子品種為本地湖鴨、綠頭鴨。技術要點是施用金葉眾望有機肥,采用風吸式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誘捕器和生物藥劑防治病蟲,飼料為稻谷和玉米。每畝12只鴨,每只售價80元,每畝鴨子收入960元;農香32共70畝,畝產700斤,整精米率56%,產精米390斤,精米售價18.8元/斤,每畝稻谷收入7330元,每畝共計收入約8 290元。兆優5455共30畝,畝產550 kg,整精米率62%,產精米680斤,精米售價8.8元/斤,稻谷收入5980元,每畝共計收入約6940元。共計收入78多萬元,除去投資費用40萬元,純收入為38萬元。
水稻高效生態種養,以種植糧食為主,可以促進糧食生產,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國家糧食安全,促進糧食供給側改革。同時可以增加養殖的產品收入,效益高,農民增收明顯。特別是在大江大湖退捕禁捕禁養后,生態種養生產的高品質禽、水產品,可以豐富市民的菜藍子。怎樣才能做到水稻生態種養的產品達到生態有機,產品能夠賣得出、賣得好、價錢高。主要從“創模式、調結構、寬途徑、重技術、體系化、強品牌”入手。并充分利用“華容稻”這個公用品牌,大力發展我縣糧食產業,力爭做到“北有五常,南有‘華容稻’”,達到環境優美、鄉村美麗、農民富裕的目標 。
3.1 創新稻蝦生態種養模式
傳統的稻蝦種養模式是在稻田四周挖溝養蝦,挖溝的面積一般占稻田面積的10%—15%,這樣就減少了水稻播種面積。長期喂養小龍蝦,殘留的病原物增加,小龍蝦易得病害。創新推廣“喂跑蝦”技術,除就近按1:5留足種蝦田外,其余已挖溝的稻蝦田均可復墾,只需筑高四周田埂,建好防逃網,每年3月投苗,5月底6月上旬起蝦結束,栽種一季晚稻。這樣既擴大水稻播種面積,又減輕了小龍蝦的病害,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效益。
3.2 推廣稻蝦生態種養結構調整
示范推廣生態種養澳洲小龍蝦等名貴蝦種。澳洲小龍蝦是目前世界上是名貴的淡水經濟蝦種之一,70年代被我國臺灣地區從澳大利亞引進養殖,90年代初經湖北省水產研究院引進到國內。由于澳洲小龍蝦體形大、含肉率高、肉質更優、抗病力強、離水忍耐力強,市場價格高,能夠長途運輸,確保鮮活上市。
3.3 拓寬水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
我縣稻蝦種養面積大,也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發展不平衡和市場的不確定性,部分稻蝦種養農戶也有改為其它種養模式的想法。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政府引導,利用現有稻蝦種養田,適度拓寬水稻高效生態種養模式。可發展稻鱉、稻魚、稻鱔、稻鰍、稻鴨等種養模式和稻鱉魚、稻蝦鱉等復合種養模式。
3.4 嚴格按照生態種養技術操作,確保投入品的質量安全
選擇水源方便無污染的稻田,選用國標二級優質米以上的高檔優質稻品種,適期播種,使用有機肥和充分腐熟的農家肥,采取生物、物理技術防治病蟲草害,喂養無添加劑的飼料或餌料等生態種養技術,確保生產的產品質量生態有機。
3.5 創建品牌、做大做強品牌企業
充分利用我縣“華容稻”區域公用品牌,“華容小龍蝦”地理標志,由企業、行業協會、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創建“蝦稻米”、“鱉稻米”、“稻鴨米”、“稻花鱉”、“稻花魚”、“稻田鴨”等品牌,品牌企業與農戶簽訂生態種養訂單,走“企業+基地+農戶”之路,做大做強企業,農民增產增收。
3.6 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
利用報紙、網絡、生態田園農莊、休閑農莊等多種形式宣傳,積極參與國家、省、市、縣舉辦的農博會、產品展銷會等。
3.7 利用互聯網+,做好線上銷售
采取直播帶貨、網絡銷售等形式拓寬銷售渠道,并建立產品可追溯系統,讓消費者明白消費。
3.8 加快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進行關鍵技術研發。政府要研究政策,培養自己的技術推廣人員,搞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