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小云 盧 夢 周靈慧 羅 威
(揚州廣陵區頭橋鎮農業農村局,江蘇 揚州 225108)
為了擺脫現有種養模式的束縛,2020年廣陵區農作物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為做好稻鱉共作新技術試驗示范工作,在做好稻田綜合種養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發展多種形式的稻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摸索稻+蝦+鱉新模式,提升稻田綜合種養高產值高效益。同時,通過稻田綜合種養減少農業面源污染,提升生態水稻品質,發展循環農業經濟等,實現農業糧食增產增效、多種形式稻田養殖高產高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發展目標。
廣陵區農作物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20年06月5日實施該示范項目詢價采購,采購重量為200g-300g/只,性別是全公,且無病無傷、無畸變,適合稻田綜合種養養殖的中華鱉種苗。由揚州慧農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廣陵區頭橋鎮慶豐村的220畝稻蝦基地劃出一個塘口示范,面積為26.5畝,該塘口上年11月至2020年6月初養殖稻前小龍蝦,2020年7月至10月放養中華鱉。放養后明確專人定時巡塘與防病,發現異常及時處理。了解鱉攝食、生長、病害及池塘水質、設施等情況。如果發現死鱉、病鱉,及時清理和記錄。對圍欄設施和田埂定期檢查,發現損壞及時修補。并專人做好生產記錄,對生產過程全程建立檔案記錄,包括水稻種植情況、鱉養殖情況、投入品的來源與使用、水稻-中華鱉共作的投入成本、產出和效益等情況。
根據中華鱉和小龍蝦的相關特性,選擇養甲魚的稻田時應選擇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交通方便又偏離交通主干線,背風向陽,地勢較平坦的田塊。
田間工程建設在田塊四周開挖了上口寬4-6米、下底寬1-2米、深1米的環溝,在溝中每隔20米左右設一投餌平臺,與水面平齊,埂邊略向上傾斜,以便甲魚上下活動。
防逃設施建設是在田埂四周架設防逃膜高60cm且埋入土下10-15cm,在周邊拐彎處設計角度較大的園弧防甲魚相互搭肩爬出,進排水口用鋼絲網扎緊防逃。
2.2.1 水稻管理
水稻播種時間為5月26日,水稻機械栽插于6月16日,行株距30cm×14cm,品種為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抗稻瘟病優質食味遲熟中粳金香玉1號。水稻機插后及時管理促早發苗,栽插前施足基肥,撒施有機無機復混肥40kg/畝+稻蝦專用肥30kg/畝;栽后一周分蘗肥撒施稻蝦專用肥30kg/畝;促花肥在葉齡余數4張葉片時,在進水口隨水施用復合微生物肥(液態酶肥)30kg/畝流入田間。病蟲草防治為確保使用對甲魚確保安全的農藥。水漿管理:水稻栽插2天后自然落干促進扎根立苗早發,立苗后水深加至15-20cm;達夠穗苗80%排干田間水,暴曬烤田4-5天,然后水深加至20-30cm,將幼甲魚引入到稻田內。在水稻成熟前10-15天將溝內水降至低于田面20-30cm,擱到不影響機械進田收割時及時收割水稻。
2.2.2 中華鱉管理
水稻栽插立苗后選擇連續晴天投放中華鱉,當氣溫上升致28℃左右,事先與中華鱉苗種場聯系,進行中華鱉適溫調節。投放中華鱉運輸選擇空調箱式貨車,每框裝20-30只,雌雄要分開不同塘口投放,規格應選擇在400-500克/只為宜,養殖密度為60-100只/畝。放養前3天連續對水體用聚維酮碘消毒2次,放養前1天用Vc和綠必清改善水質。
苗種投放后第二天便可投餌,餌料主要選擇動物性餌料小魚、小蝦,將餌料投放在定點食臺,開始少投,吸引甲魚前來攝食。3天后每天投喂1-2次,1次投料選擇在下午4-5時,投餌量為甲魚總重量的3-5%,每天觀察甲魚的攝食情況,適時調整投餌量。
當10月中下旬水溫下降到15℃以下時,應及時捕撈銷售,也可根據市場情況選擇養二齡中華鱉,如養二齡中華鱉,越冬水位要加深至高出田面40cm以上,讓甲魚能安全越冬。
中華鱉可以攝食田間雜草、害蟲,降低了水稻病蟲害的發生,而且通過中華鱉覓食,翻動土壤,為稻田創造了通風透光條的條件。與此同時,中華鱉糞便還是水稻很好的肥料。
2.2.3 小龍蝦管理
在水稻收獲后,對于新改造稻田可選用生石灰在蝦溝中潑灑消毒,用量100-150kg/畝,進行徹底清溝消毒,殺滅野雜魚類、敵害生物和致病菌。對于有留田親蝦的稻田,可采用茶粕消毒殺滅野雜魚類,用量15-20kg/畝。清溝消毒后一周,排水進行暴曬,排水口用40目的過濾網封堵防止小龍蝦外逃。在小龍蝦苗種投放前2-3天,用專用解毒劑對稻田進行解毒,以降解稻田消毒時水體中的殘留毒素,提高蝦苗成活率。
11月或翌年3月當水溫在10℃以上開始投放蝦苗,投放規格3-5厘米的蝦苗25-30 kg/畝。小龍蝦苗種在放養前要試水,經試水確認安全后,才可投放苗種。
投喂優質的小龍蝦配合飼料。飼料要多樣化,提倡配合飼料+農副飼料。當水溫低于10℃時,一般不投喂。
水位調控一般在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30-40厘米;越冬期間(12月-翌年2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50-70cm;同時也給中華鱉安全越冬提供了有利條件。3月份,大田水位控制在30cm左右;4月中旬以后,大田水位應逐漸提高至50-70cm。
稻鱉蝦綜合種養主要生態經濟效應:
一是通過養殖水培肥、小龍蝦和中華鱉投入殘餌及糞便肥沃了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和肥力水平;同時中華鱉等覓食活動有疏松土壤、增加水稻根部含氧量的作用,水稻根系發達,可增強水稻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能力,促進了水稻的節肥和水稻的高產穩產;
二是小龍蝦可以清除稻田水生雜草,減輕稻田雜草危害,節省了稻田除草用工或除草劑費用,省工又省時,減輕種稻勞動強度;
三是小龍蝦在水稻栽插前(5月底前)放養捕撈,中華鱉在5月底前后放養、10月底前捕撈,水稻與中華鱉共生,稻鱉蝦綜合種養期間有效利用了全年土地資源,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綜合種養殖的產量和綜合效益,推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四是小龍蝦和中華鱉養殖要求田間水質、土壤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水稻生長期間病蟲草防治必須是對養殖安全綠色,結合生物農藥防治和誘釘蟲燈誘捕害蟲,稻漁共生優越環境資源的互補,推進了水稻綠色生產。
其稻鱉蝦綜合種養模式的直接經濟效益分述如下:
3.2.1 小龍蝦效益
2020年小龍蝦產量98kg/畝,受市場價格變化的影響,平均銷售價格為30元/kg,總收入為2940元/畝;其栽草、種苗、飼料、防病藥劑、人工、設施折舊等總成本為2880元/畝以上(見表1),直接經濟效益60元/畝左右。
3.2.2 中華鱉效益
2020年中華鱉放養苗數量20.8kg/畝,達到0.75kg/只的數量是30.25kg/畝,其商品出售價格100元/kg計,總收入3025元/畝;其種苗、飼料、防病藥劑、人工、設施折舊等總成本為1670元/畝以上,直接經濟效益1355元/畝左右。
3.2.3 水稻
2020年水稻與中華鱉共作的水稻產量結構:有效穗數18.8萬/畝,穗粒數142.6粒/穗,結實率93.8%,千粒重27.2克,理論產量684kg/畝,實收水稻產量640kg/畝,優質稻米出售價折合為稻谷的平均出售價格4元/kg計,總收入2560元/畝;其種子、肥料、防病治蟲藥劑、機械、租金、人工等總成本為1430元/畝以上,直接經濟效益1130元/畝左右。
與常規種植稻麥兩熟全年租金如750元/畝、水稻租金為60%計,租金為450元/畝,其種子、肥料、防病治蟲藥劑、機械、租金、人工等總成本為1090元/畝左右,如稻谷產量相當,價格按2.6元/kg計,總收入1664元/畝,直接經濟效益574元/畝,水稻與中華鱉共作的水稻直接經濟效益比常規種植高556元以上。
通過稻+蝦+鱉新模式的試驗,提高了種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這是在今年氣候條件下所取得的效果。這種模式是否能夠完全成功還有待繼續試驗,其間還包括技術方面、人員方面的不確定因素影響,我們將不斷進行試驗探索這方面的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