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由于經濟持續恢復,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國內輸入性壓力加大。近兩個月PPI明顯上漲的態勢開始趨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8 月16 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5月份、6月份、7月份PPI同比分別上漲9%、8.8%、9%。在面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輸入性壓力下,國內保供穩價不斷發力,價格開始走穩。
付凌暉具體分析了PPI 呈現的幾個特點:一是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幅度比較大。7月份,PPI當中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2%,漲幅比上月有所擴大。但是生活資料價格同比上漲0.3%,保持較低的水平。二是上游行業價格漲幅比較高。采掘業、原材料業價格漲幅明顯高于加工業的漲幅。
付凌暉還分析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原因:一是全球經濟整體上在復蘇,市場需求在增加。二是主要原材料生產國由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對大宗商品的供給偏緊。三是由于部分主要發達經濟體的財政刺激和貨幣流動性,財政刺激的力度比較大,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加大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壓力。“總的來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付凌暉說。
此外,國家統計局同日發布的采礦業運行有關數據顯示,7 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6%,1-7月份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3%。
礦產品供應方面,1-7月份,我國生產原煤22.6億t,同比增長4.9%,比2019 年同期增長4.8%,兩年平均增長2.4%;進口煤炭16974 萬t,同比下降15%。港口煤炭綜合交易價格持續上漲。1-7 月份,十種有色金屬產量3787萬t,同比增長10.5%。
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1-7月份,我國采礦業投資同比增長8.9%,增速較1-6 月份下降2.6 個百分點。采礦業下游三大領域投資方面,1-7月份,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4.6%,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7.3%,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增長12.7%。
2021年8月13日,由中國礦業聯合會牽頭組織的“2021 年上半年礦產品供需形勢分析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自然資源部綜合司、開發利用司、地質勘查管理司、中央地質勘查基金管理中心、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中國黃金協會、中國鎢業協會、中國稀土行業協會、中國化學礦業協會等相關司局(單位)和礦業行業協會的有關專家,就2021年上半年我國礦業經濟運行情況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與研討。
與會專家認為,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礦產資源供需格局的變化也隨之加快。大國博弈使關鍵礦產的安全供應問題引起高度關注,本土化、區域化布局將成為供應鏈安全的必然考量;全球低碳目標驅動新能源等戰略性金屬需求強勁,供需矛盾凸顯,金融屬性凸顯。主要表現為:受宏觀經濟穩步向好帶動煤炭供需呈現整體偏緊態勢,“淡季不淡”新特征明顯,煤炭價格高位震蕩運行;國內鐵礦資源開發利用率持續走低,資源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進口價格持續高漲,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的紅利大打折扣;有色金屬價格大幅上漲,經濟效益大幅提升,企業實現利潤成倍增長,虧損企業虧損額減少;黃金價格震蕩回調,國內上半年產量受企業停工安全檢查的影響,同比下降10%左右,消費量較2020 年大幅反彈;鎢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利潤成倍增長,市場需求繼續回升,鎢品價格平穩上漲,進出口量價齊增;稀土價格創9 年來歷史新高,上半年稀土及其制品出口同比增長了144.38%;主要化學礦產量同比增加,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價格上漲,行業整體效益提升,進出口量價齊升。
會議由中國礦業聯合會車長波秘書長主持,自然資源部相關司局(單位)、相關行業協會、中國礦業聯合會秘書局及相關部門(機構)相關負責同志等25人參加了會議。
國家統計局消息顯示,2021 年7 月份,電力生產加快。7 月份,全國絕對發電量7586 億kWh,同比增長9.6%,增速比6 月份加快2.2 個百分點,比2019年同期增長11.7%,兩年平均增長5.7%,日均發電244.7億kWh。
分品種看,7 月份,火電、核電、風電均較快增長,水電降幅收窄,太陽能發電略有回落。其中,火電同比增長12.7%,以2019年7月份為基期,兩年平均增長5.8%;水電下降4.3%,兩年平均增長0.8%;核電增長14.4%,兩年平均增長10.5%;風電增長25.4%,兩年平均增長24.3%;太陽能發電增長12.1%,兩年平均增長5.5%。
具體來看,7 月份,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5240億kWh,同比增長12.7%,增幅較6 月份擴大2.6 個百分點;水力絕對發電量1422 億kWh,同比下降4.3%,降幅較6 月份收窄1.3 個百分點;核能發電量382億kWh,同比增長14.4%,增幅較6 月份擴大1.5 個百分點;風力絕對發電量380 億kWh,同比增長25.4%,增幅較6 月份擴大13 個百分點;太陽能絕對發電量162 億kWh,同比增長12.1%,增幅較6 月份收窄0.4個百分點。
從環比來看,7 月份,全國發電量環比增加726億kWh,增長10.58%;火電發電量環比增加427 億kWh,增長8.87%;水力發電量環比增加280億kWh,增長24.52%;核電發電量環比增加23 億kWh,增長6.41%;風電發電量環比減少6億kWh,下降1.55%;太陽能發電量環比增加1億kWh,增長0.62%。
2021 年1-7 月份,全國絕對發電量46450 億kWh,同比增長13.2%,增幅較前6 個月收窄0.5 個百分點,比2019 年同期增長12.2%,兩年平均增長5.9%。
其中,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33537 億kWh,同比增長14.7%,增幅較前6 個月收窄0.3 個百分點;水力絕對發電量6247 億kWh,同比下降0.1%,前6 個月為增長1.4%;核能發電量2333 億kWh,同比增長13.8%,增幅較前6 個月擴大0.1 個百分點;風力絕對發電量3294 億kWh,同比增長29.3%,增幅較前6個月擴大2.7 個百分點;太陽能絕對發電量1038 億kWh,同比增長9.7%,增幅較前6 個月擴大0.7 個百分點。
日前,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助推綠色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實施意見》,山東省將對“兩高”項目實施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推進減污降碳協同控制,擬在化工、鋼鐵等重點行業開展碳排放環評試點,推動在濟南市和青島市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試點,切實加強山東省“兩高”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
《實施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三線一單”成果在優化區域開發保護格局、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精細化管理水平中的基礎性作用,將其作為“兩高”行業產業布局和結構調整、重大項目選址的硬性約束。對承接鋼鐵、電解鋁、煉化等產業轉移的地區,要將環境質量底線作為項目審批剛性要求。要著力提升規劃環評約束效能。省域各市生態環境局要指導督促涉“兩高”行業的有關綜合性規劃和工業、能源等專項規劃依法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從實施時序、產業結構、規劃布局、發展規模等方面嚴格規劃環評審查,為促進“兩高”行業合理有序發展提供決策支撐。石化、現代煤化工項目應納入國家產業規劃,新建、改建、擴建石化、化工等項目應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并經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重點指導推動煤電能源基地、現代煤化工示范區、石化產業基地等依法依規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并適時優化調整規劃。以“兩高”項目為主導產業的園區在開展規劃環評和跟蹤評價時,應增加碳排放情況與減排潛力分析,推動園區綠色低碳發展。
針對兩高項目,《實施意見》提出要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實施產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制度,對不符合要求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同時實施碳排放減量替代,制定發布山東省碳排放減量替代辦法,新建、改建、擴建的水泥、煉化、電解鋁、煤電項目減量替代比例不低于1:1.5,鋼鐵、焦化、鐵合金、電石、石灰、甲醇、氮肥、醋酸、氯堿、建筑陶瓷、平板玻璃、瀝青防水材料、背壓型熱電聯產項目減量替代比例不低于1:1.2。
近日,河南省財政廳下發通知,下達專項資金8720萬元用以支持2021年第一批22個煤礦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設,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分別獲得4980萬元、3740萬元。
河南省煤礦開采條件復雜、自然災害嚴重、勞動用工多、安全風險大、開采成本高等問題突出。近年來,為破解發展難題,河南省煤炭行業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煤礦智能化建設作為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實現煤礦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組織實施,全省煤礦智能化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21 年以來,全省煤礦已累計建成36 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本次獲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的22 個工作面,總投資超過17 億元,經企業自評、專家現場評估,均已達到河南省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設標準。
下一步,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將按照《河南省煤礦智能化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 年)》文件要求,加強服務指導、強化年終考核,確保專項資金用好用實,推動全省煤礦智能化建設水平穩步提高。
日前從晉能控股集團煤與煤層氣共采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山西省廢棄礦井采空區已累計施工抽采井100 余口,抽采利用煤層氣1.28 億m3,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92萬t。
山西省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已累計生產煤炭逾200 億t,在為國家提供充足煤炭能源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采空區和廢棄礦井。據初步調查,山西省有開發價值的煤炭采空區和廢棄礦井面積約2052km2,預測殘余煤層氣資源量約726億m3。
煤層氣是一種與煤伴生、共生的非常規天然氣,也是一種較強的溫室氣體,其逸散后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1倍。開發利用煤炭采空區煤層氣,既可消除廢棄礦井采空區賦存瓦斯積聚造成的安全隱患,又可增加能源供應,還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晉能控股集團煤與煤層氣共采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表示,相比一般煤層氣開采,廢棄礦井采空區煤層氣抽采開發成本低、施工環節少、產能釋放快,經過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目前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在山西晉城、西山、陽泉等礦區的抽采實踐顯示,單井日產量最高達到8000m3,抽采甲烷濃度平均保持在50%以上。
2021年8月12日,陜西省省長趙一德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分析研判陜西省危險化學品和煤礦領域安全生產形勢,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
趙一德指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時刻繃緊安全生產這根弦,切實抓好危險化學品和煤礦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
他強調,要立足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災害超前治理、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加快推進煤炭開采利用方式變革,全面提升煤礦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努力實現更為安全的生產。要把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位,聚焦重點人員、重要制度、關鍵環節夯實企業主體責任,嚴格按照“三個必須”要求壓緊壓實行業監管責任,不斷健全完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責任體系,確保監管不留盲點、責任不留空白。
要把防范處置能力強化到位,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做到排查從細、執法從嚴、處置從速、查處從重,切實提高風險防范與應急處置的針對性、實效性。
要把本質安全水平提升到位,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努力做到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發展與安全互為支撐的良性循環。
近日,湖北省最大的現代化煤炭集散“內陸港”之一——鄂西煤炭儲運基地全封閉運行。該基地位于宜昌枝江姚家港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園區,裝有防風抑塵網,通過管帶機廊道將煤炭輸送至園區,實現了“用煤不見煤、煤塊歸入倉”。
姚家港煤炭專用碼頭項目是寧港物流公司繼姚家港物流園項目、綜合碼頭項目后建設的又一個重大項目。該項目占地近200 畝,于2019 年4 月開工建設,總投資4.7 億元,新建3000 噸級(兼顧5000噸級)煤炭專用泊位2 個,配套建設條形煤場、緩沖配煤筒倉、輸煤轉運以及相關附屬系統。設計靜態儲煤量61萬t,處理煤炭能力達600萬t/a。
寧港物流公司董事長姚定貴介紹,2021 年7 月底,煤炭專用碼頭工程項目建設完成并正式投入運行。該工程顛覆了當前港口散貨碼頭傳統的露天堆存和輸送模式,徹底解決了大風及晴天粉塵多污染大氣、雨天煤污水治理難度大等問題,對環境影響較小,并且大大降低了煤炭受風吹及干濕影響引起自燃的損耗等。
據介紹,2020 年10 月,姚家港煤炭專用碼頭被納入國家級煤炭戰略儲備基地,其形成的“公路+鐵路+水運+全封閉管帶運輸”多式聯運立體運輸交通體系,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又實現了綠色生態發展,是湖北省最大的現代化煤炭集散“內陸港”之一,同時也為推進國家煤炭產供銷體系建設、保障能源儲備安全等起到重要作用。
2021年8月11日12時45分,滿載著92個敞頂集裝箱的列車裝載2944t 動力煤,從新疆將軍廟站順利抵達曹妃甸港通用站,開啟了“疆煤入曹”集裝箱水鐵聯運新模式。
本次“疆煤入曹”由內蒙古伍佰速煤炭運銷有限公司主導,途經烏局、蘭局、呼局和京局運輸至曹妃甸港通用站,是多方共同打造的跨局、跨省、長距離的鐵路物流新鏈條。
這不僅標志著通用碼頭分公司正式構建起聯結新冀地區的鐵路物流新通道,真正成為新疆地區全新出海口,也標志著曹妃甸港在推動“公轉鐵”項目落地、實施“西北(腹地)戰略”等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效。
自曹妃甸港通用站于2020 年1 月16 日開通運營以來,先后創下多個“首次”記錄——包鋼鋼材首次火運集港、唐西歐班列首次開行、外蒙煤炭首次全程多式聯運、蒙西水渣專列首次抵港,鐵路貨運業務不僅涵蓋煤炭、焦炭、鋼材和水渣等主要貨種,并沿著鐵路“大動脈”延伸至包西站、烏海北站和金泉南站等跨局主要車站,初步構建起輻射亞歐地區的內陸物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