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霞 , 彭 潔 , 朱紅玉 , 梁雅芝
(吉首大學,湖南 吉首 416000)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重大部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行戰略布局和政策瞄準,迫切需要挖掘農村潛力。當前,中國農村和農民已經發生巨大分化,不再存在一個抽象而統一的鄉村(賀雪峰,2018)。因此,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因地制宜,深入分析,全面了解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評估農村發展潛力,摸清家底,精準施策。
國內學者對于農村發展潛力的研究略顯不足,但研究結論值得借鑒。楊惠楠認為村莊發展潛力指的是在現有的政策環境下,利用現有資源和現有資源發展的能力,它能更好地反映村莊的綜合實力[1]。劉在強以增加農民收入、統籌城鄉發展、提供就業機會的角度,從政府引導、差異化發展與提升內涵三方面闡述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要點[2]。張桂華運用層次分析法建立農業發展評價模型,并確定權重,對湖南省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評價[3]。蔚霖等通過構建村莊綜合發展潛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加權指數法計算村莊的綜合發展潛力分值,并對其排序,根據標準形成中心村布局的初步方案,然后通過耕作半徑區間對方案進行檢驗修正[4]。這些研究確定指標體系的方法單一,都是從宏觀上把握研究,沒有深入比較分析。課題組運用了AHP 和熵權法確定指標權重,并采用了ARCGIS 和GEODA 空間分析方法對湖南農村進行發展潛力的空間比較分析,深度剖析農村發展潛力和發展潛力空間分異特征,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發展建議。
評價研究對象,通常采取多維指標,這需要確定各個維度指標的權重,可綜合運用AHP 和熵權法,這兩種方法能合理確定重要性、信息含量兩個方面對權重的影響程度。
1.1.1熵權法
熵權法來源于信息論,用信息論中的熵值來確定指標權重。熵值度量指標信息的多少,熵值越小,指標所攜帶的信息量就越大,該指標對決策的作用就越大,應賦予較高的權重,反之則相反。
1.1.2 AHP層次分析法
AHP 由專家根據專業知識和經驗判斷各指標的重要性,越重要的指標權重越高。課題組選擇1~3個標準進行判斷(指標之間兩兩進行比較,1 為同等重要,2 為前者比后者稍重要,3 為前者比后者明顯重要),從而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某指標的下級指標在該指標中的權重,和各指標在目標層中的權重,并進行一致性判斷。
空間相關分析是研究空間位置相近的區域具有相似的變量取值,衡量空間相關最流行的指數為“莫蘭指數I”,根據該指數可得到“莫蘭散點圖”。空間權重取“相鄰”關系。
依據鄉村振興戰略的“二十字”方針確定一級指標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只有農村產業發展起來,才能有后面的四個目標。促進農村產業興旺,需要一定的發展環境,如技術人才、資金投入、自然資源和硬件設備等[5]。同時需要一系列產業政策,包括財政政策、技能培訓和信貸支持。因此,設發展環境和產業政策為二級指標。
生態宜居是關鍵,用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等兩個指標來體現生態宜居特征。生態環境的發展潛力體現在綠化程度和村容整潔,基礎設施是實現生態宜居的重要保證,主要包括網絡通信、交通道路、電力設備、水利供應和醫療衛生。
鄉風文明是保障,它是鄉村振興軟實力提升的重要表現,是鄉村振興的精神面貌,用公共文化、村民素養和鄉村民風3 個指標度量。公共文化從文化下鄉和文化教育活動以及建設的文娛場所得以體現;村民素養是用其核心價值觀和文化教育衡量的;鄉村民風是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俗傳統文化以及對鄉村陳規陋習的摒棄。
治理有效是基礎,選擇鄉村法治和干部治理等兩個指標。鄉村法治通過提升村民對法制的了解程度,并加強法制建設,讓法律的重要性深入村民的心中。干部治理通過開展干部培訓、提升干部思想、文化以及干部治理能力評價情況來衡量干部的農村兩委工作能力。
生活富裕是根本,是農業農村全面發展的綜合表現,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用經濟水平、生活服務和社會保障3項指標來衡量。村民月平均收入情況和增收渠道是經濟水平的現實體現;農村金融服務方便度和老年服務是農村生活服務投入的衡量標志;新農保和新農合是農村社會保障的重要體現。
采取AHP 和熵權法聯合確定指數權重,AHP 和熵權法的系數各為0.5,設AHP 確定的指標權重為aAHP,熵權法確定的權重為aAW,則指標j 的綜合權重為aj=0.5×ajAHP+0.5×ajEW。
數據來源于2019—2020 年期間對湖南14 個地州市的調研,共取得有效樣本為778,樣本Cronbach’s Alpha 系數為0.746,KMO 得到0.763,即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另一部分源于2020 年湖南省統計年鑒和公報。
根據指標和確定的權重進行計算,得到各地區的發展潛力值和一級指標的值。
1)湖南農村發展潛力處于中等偏高水平。依據在調查時設置5 級李克特等級量表,1 表示最低,2 表示較低,3 為中等,4 表示較高,5 表示最高,依據潛力評價結果可知,湖南農村發展潛力水平處于中等稍高的水平,平均值為3.317 4。
2)農村發展潛力的構成因素貢獻參差不一。依據指標的權重和得分相乘,得出各一級指標對農村發展潛力的貢獻力度。各一級指標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貢獻力度為
0.995 8、0.387 6、0.414 9、0.819 8、0.699 4。
3)農村發展潛力構成因素相關性很弱。對一級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各一級指標在5%顯著性水平上,僅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相關,其他不相關。
4)根據一級指標描述統計量可得,農村發展潛力的構成因素發展在各地區均衡程度不一。從標準差判斷,各地區農村的鄉風文明相差最大,產業興旺和治理有效存在較大的差異,生活富裕相差最小,農村治理潛力水平大致相等。
5)各地區在農村發展潛力的構成因素有自己相對優勢和短板。從湖南各地區發展潛力情況可知各地區相對優勢:產業興旺位于前三的分別為益陽、湘西州和株洲;生態宜居位于前三的是岳陽、湘潭和常德;鄉風文明位于前三的是邵陽、婁底、岳陽;治理有效位于前三的為張家界、常德、懷化;生活富裕位于前三的是長沙、株洲、益陽。各地區的相對短板為:產業興旺位于后三位為衡陽、湘潭和岳陽;生態宜居位于后三位的是懷化、株洲、衡陽;鄉風文明位于后三的是益陽、湘西州、懷化;治理有效位于后三的為益陽、衡陽、湘西州;生活富裕位于后三的是懷化、衡陽和湘潭。
4.2.1發展潛力空間分布
將湖南各地區農村發展潛力依據自然斷點法分成5 級,借助ARCGIS 繪圖工具,可以看出,湖南各地區的農村發展潛力具有明顯區域特征,整體發展潛力從南到北逐漸增大。張家界位于第1 級;位于第2級的是湘西州、常德、婁底、長沙;位于第3 級的是岳陽、郴州、株洲、永州、邵陽;位于第4 級的是益陽、湘潭;位于第5級的是衡陽、懷化。
4.2.2 發展潛力空間相關分析
借助空間分析工具GEODA,將各地區的發展潛力輸入。湖南地州市農村的發展潛力全局空間莫蘭指標為0.226 721,莫蘭指標為正,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存在強烈的空間正相關,發展潛力的高值和低值聚集在一起。
4.2.3 各地區農村發展潛力空間聚集性明顯
依據GEODA 局部分析,5%水平上顯著高-高聚集為張家界,它的周邊為常德、湘西州、懷化,表明張家界的發展潛力高,而其周邊的地區也較高;低-低聚集的是衡陽和永州,表明這兩個地區發展潛力處于低水平,而其周邊地區也處于低水平。
湖南農村發展潛力處于中等稍高水平,農村發展的潛力優勢不明顯。14 個地區一級指標對該地區農村發展潛力貢獻最大的是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發展潛力的一級指標僅生態宜居和鄉風文明相關,其他沒有顯著的相關性,其分布呈現不平衡性和不均勻性,各地區在發展鄉村振興時具有優勢領域和自己的短板。14 個地區發展潛力空間分布呈現北高南低,空間聚集性明顯的特征。
通過整理和分析調查問卷以及深入研究湖南省農村發展潛力和發展潛力空間分異特征,農村應抓重點,重優勢、補短板,講平衡,逐步推進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
5.2.1 抓龍頭,提高農村產業發展潛力
1)推進品牌強農,加強農產品品牌推薦與保護,打造“湘”字號品牌。推進湖南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健全農產品品牌保護制度。2)推進特色強農,優化區域布局,優化產業結構。長株潭等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都市休閑農業;以永州、郴州為主導,打造湘南柑橘產業帶;岳陽、懷化建立了油茶產業帶;湘西等地重點發展獼猴桃、椪柑等特色支柱產業;常德重點發展“常德香米”;以邵陽為主導,聯動婁底和衡陽,以金銀花、玉竹等道地藥材為重點,建設湘中道地藥材產業片;張家界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益陽依托“安化黑茶”品牌,發展黑茶產業片。3)推進質量強農,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綠色生產方式。促進農業標準化生產,開展農業綠色發展試點;減少農業化肥使用,支持有機肥推廣應用,推廣健康養殖,支持發展循環生態農業。另外,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設立質量評價體系。
5.2.2 補短板,全面提升農村發展潛力
1)繼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進一步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結構、基層民主制度,健全農村選舉、決策、協商、管理、監督等制度;充分發揮村規民約作用,完善村規民約自治章程,增強遵守村規民約意識。2)健全鄉村法治,提升鄉村德治水平。一是積極營造法治氛圍,引導干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推進法治鄉村建設。二是提高農村道德水平,加強村民道德建設。制定村民文明行為準則,培育村民規則意識、誠信觀念。3)加大農村生態保護與修護力度,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江湖河庫水環境治理,全面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和固體廢棄物排查整改。補齊人居環境突出短板,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著力提升村容村貌。開展“空心房”整治,多元化利用農戶閑置房屋;大力推進村莊綠化,引導選用鄉土樹種栽植樹木。
5.2.3 講平衡,發揮溢出效應和協同效應
湖南各地區的農村發展潛力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發展潛力總體呈現北部高,南部低。1)充分發揮北部對南部的帶動性,推動全省平衡發展。加強交通和通信建設,制定南北部協調發展和共同發展的產業政策,鼓勵北部人才和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南部流動。2)建立地區間協同機制,促進地區間協同發展,輻射農村。依托長株潭經濟、文化和位置等方面優勢,以融城核心區的輻射作用推動三市的協同發展,實現三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等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發揮岳陽、郴州、懷化三地區內聯外接位置優勢,打造三個新增長極;以洞庭湖為核心,推進岳陽、常德、益陽的經濟和生態等協同發展;以張吉懷交通為紐帶,整合張家界、湘西州、懷化等地的旅游、文化、生態優勢,打造生態文化旅游經濟帶;懷化、張家界、湘西州、邵陽和婁底等地區,抓住長江經濟帶等建設機遇,發展生態立體農業、農產品加工、民俗風情旅游等特色產業;郴州、衡陽和永州對外做好大灣區、北部灣的承接產業轉移,對內加強鄰近地區區域合作。3)因地制宜,培植帶動極點和示范點。張家界、常德、長沙等地農村發展潛力較大,是發展重要極點,出臺政策鼓勵其對其他地區產生溢出效應。同時在省級、地區級、縣級等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建立一些示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