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平
(貴州財經大學外語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民族村寨作為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振興與可持續發展關乎“農業、農村、農民”這一重要的“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1]。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當地村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該區域的社會發展水平,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但長期以來,受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制約,民族村寨大多地處偏遠地區,其發展具有較大的地域局限性,加之村寨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無法向縱深發展,可持續性能力不強。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體到民族村寨旅游,就是要在不斷發展相關旅游產業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掘,提高村民在地方旅游事業發展進程中的參與度,逐步解決民族村寨內的農業發展和農民就業等實際問題,使當地村民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增收,促進民族村寨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
民族村寨旅游,從字面意義上來解釋,就是指以傳統的少數民族村寨為旅游目的地,以該區域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主要的游覽內容,體驗不同于自身生活區域的異質文化,滿足心靈深處尋求“鄉愁”的同時,也能求新求異的一種旅游活動。近年來,民族村寨旅游日益受到大眾的歡迎,越來越多人選擇到與自身文化存在差異的少數民族村寨尋找心靈的寄托。大眾旅游這一需求促進了民族村寨旅游的蓬勃發展,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益處。但與此同時,也突顯了這一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成為困惑或阻礙當地旅游業發展的絆腳石。
隨著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游客需要的不再是簡單的旅游觀光,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的異質性使得很多游客想要體驗有深度的村寨旅游。這種深度游具體表現為自然風光的深度游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度體驗。自然風光是一個村寨能否吸引游客的外在條件,而民族文化傳統則是村寨旅游的內在驅動力,是村寨旅游可持續發展之本。傳統的民族村寨旅游依托的是村寨內固有的山水和建筑,以及部分具有展演性質的傳統文化活動,如喪葬、祭祀、婚嫁等。隨著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較為凸顯的問題就是旅游資源的不足,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自然資源挖掘度不夠,僅以山水為資源無法滿足游客的深度需求,傳統的農林種植方式、耕作方式和特色建筑方式等資源未能充分發掘。2)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挖掘度不夠,僅依靠展演性的傳統節日無法長久留住游客,傳統手工藝的體驗未能深入游客內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民族特色文化也未能真正讓游客產生共鳴。3)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少數民族村寨固有的傳統文化面臨逐步流失的風險,村民對自身的文化認同度低,他們更易于接受大眾文化。這使得民族村寨旅游的根本——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威脅。4)傳統手工藝人流失較為嚴重,這些手藝人為了提高自己生活質量,很大一部分選擇外出務工,賺取更高收入,這就導致了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流失,同時面臨更為嚴峻的一個問題就是這些傳統手工藝后繼無人,因為年輕一代大多選擇了外出務工,不愿意學習這些傳統手藝。
民族村寨旅游并不會同步讓所有村民共同富裕起來,總是那些占了天時和地利的村民能更多地享有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紅利,如村寨內生活在山腳的村民就能比生活在山上的村民更能搶占旅游業發展的先機,山腳的村民無論是在提供旅游所需的住宿、餐飲還是文化活動方面,無疑是具有一定地理優勢的。同時,受過教育的村民和頭腦較為靈活的村民,對比沒有受過教育的村民和年紀較大的村民,他們更能接受新鮮事物,能夠應用所學知識,在民族村寨旅游發展進程中更好地把握商機,逐步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感受到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因此,旅游業的發展僅是讓一部分人獲益,反倒進一步加劇了村寨內部的貧富差距,打擊了一部分村民從事民族村寨旅游的積極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實際上是制約了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定是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業得以不斷發展的根本之一,在沒有民族村寨旅游之時,少數民族村寨內大多由于現代化技術的較少融入,而保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綠水青山隨處可見,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讓村民也能有意識地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資源受到污染的情況鮮有發生,也正是這樣的自然生態環境才能不斷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然而,隨著旅游業的持續發展,民族村寨內原本青山綠水的喜人生態環境正在慢慢遭受破壞。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使得當地水資源、土壤資源、氣候資源等不斷遭到破壞,因旅游住宿產生的各種生活垃圾和廢水,對當地的土壤環境和水環境均造成了極大破壞,而大量的機動車輛排放的尾氣,以及飲食業排放的廢氣,均對當地的氣候環境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受外來文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當地村民逐漸接受各種現代化生活方式,他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各種有害垃圾也較旅游業發展之前增加了數倍,也會進一步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更為嚴峻的是,面對旅游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地方政府相關管理人員參與度不夠,相關的參政能力有限,只考慮眼前利益,忽視了盲目發展旅游業對環境的危害,民族村寨旅游發展缺乏長遠規劃,其造成的環境破壞若不加以控制,后果將是不可逆的[3]。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行業受益匪淺,旅游業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民族村寨旅游的發展能夠受益于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情況并非沒有,但卻很少。究其根本,還是相關網絡技術人才資源不足造成的。留守村寨的村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根本就沒有受過什么文化教育,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敏感度不高,尤其是對飛速發展的網絡技術缺乏正確的認知,也無法將之應用于村寨旅游管理過程中。而年輕一代要么外出求學,要么外出就業或打工。人才資源的不足,成為制約民族村寨旅游業發展的一大障礙。
民族文化是立寨之本,是發展之根,喪失了民族文化的村寨旅游便失去了旅游發展的精髓要義,不可能具有長久的可持續性。人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1)深入挖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增強村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讓村民在旅游經濟發展的帶動下意識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能夠有意識地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尤其是要減少老一輩文化傳承人的流失,強化年輕人學習傳統文化及手工藝的意識,讓擁有手藝的老一輩民間藝人愿意堅守崗位,讓年輕一輩愿意繼續學習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民間文化。2)開發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讓旅游產品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民族文化載體,從經濟利益上促進村民的文化自覺,不斷挖掘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旅游產品,如少數民族傳統建筑、傳統飲食、特色服飾、傳統樂器等。3)注重傳統儀式和節日的傳承,少數民族村寨會有很多與時令、生老病死等相關的傳統儀式和節日,隨著旅游業的發展,村民能夠意識到這些儀式與節日對游客的吸引力,但不能將之過度商業化,否則傳統儀式與節日會喪失其本質意義,淪為只有表象而無內在精神的膚淺表演,久而久之游客也會喪失興趣,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就無從談起。良性的發展應該是民族村寨旅游強化了村民的文化自覺,讓他們越發珍視自身文化,愿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這又能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游客,實現民族村寨旅游的長遠發展。
民族村寨旅游業發展帶來的貧富差距問題若不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將會嚴重阻礙鄉村振興的進程。村民要脫貧致富,除了依靠自身的能力和經驗,還要依靠政府和企業的指導、規劃與幫助。從宏觀上來說,政府應加強指導與引導,不能任貧富差距擴大化,而應統籌規劃村寨旅游業發展的前景與具體內容,幫扶那些經驗不足、學習能力較弱且不占任何地利條件的村民。只有人心穩定,才能談進一步的發展,這就在微觀上要求相關企業的介入,企業能將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入村寨,村民能實實在在地看到掌握知識和技能給發展村寨旅游業帶來的實際利益,從而激發村民自主的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異問題,促進當地旅游業的良性發展[4]。
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否則就是本末倒置。大多數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生活方式都是環境友好型的,但旅游業的發展導致環境破環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基于此,筆者建議地方政府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環保方面的管理和宣傳力度:1)讓游客具備良好的環保意識,減少會對當地環境造成污染的各種行為,如少駕車、少吸煙、不亂扔垃圾等;2)讓村民在經營旅游業的過程中盡可能回歸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經營方式,保證水資源、土壤資源、氣候資源不受污染,從而維持環境的可持續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可讓村民具體參與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管理過程,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參與各項旅游設計,提高村民的實際參與度,發揮他們的主人翁精神,進而激發村民保護環境的內在驅動力。比如,民宿的節能與環保,餐飲業的發展如何才能減少對土壤和水質的污染,觀光游覽活動如何開展才能減少對當地環境的破壞等等。大量實踐證明,只有當村民切實參與到一系列的實際管理工作之中,才能激發他們深層次的環保意愿,促進民族村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維護好地方生態環境,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民族村寨旅游持續不斷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21 世紀,科學技術和電子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可謂是突飛猛進,這理應成為助力旅游業發展的一大推手,讓民族村寨在鄉村振興進程中享受到科技和網絡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益處。但事實并非如此,新技術在民族村寨旅游業中的應用并不充分,嚴重制約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在筆者看來,可從如下3 個方面入手,充分發揮現代科技和網絡技術的優勢,助推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1)運用各種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B 站短視頻等,全方位、多維度對景區進行宣傳,這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對村寨旅游資源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和歸類,收集各種相關素材,加之專業的影像和圖片制作與處理,輔以相關文案,深度推廣民族村寨,擴大景區的影響力、受關注度和被關注面,讓游客提前對村寨的整體風貌、民俗習慣、自然風光、氣候條件、住宿餐飲狀況等有一個整體的了解。2)在相關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特色民宿的開發與修建,居住條件往往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條件之一,民宿的建設外觀上應體現出當地特有的建筑文化特征,內在又要能展現當地的文化底蘊,還要能關照環境保護,不能徒有空殼,建成有長久生命力的民宿。3)致力于研究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好的旅游產品可以給旅游業發展帶來蓬勃的生機。民族村寨旅游可致力于當地的特色美食、傳統服飾文化、手工藝品等,經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改良包裝,使之更符合民族文化審美,適當改良制作方式,使之在不失本味的前提下,也能迎合大眾消費,或是食物制作適當延長其保質期等等。這些都需要人才和技術的投入,只有充分發揮現代技術的優勢和專業人才的帶頭作用,才能加速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最大程度減少當地在鄉村振興進程中所遭遇的阻力,真正助力鄉村振興事業。
綜上所述,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問題,但這些問題并非不可避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借助地方政府、工商企業的規劃和幫助,充分發揮村民的自主參與能力,弘揚民族特色文化的優勢,守護好地方文化和環境資源,在科技和網絡的輔助下,一定能促進民族村寨旅游業的發展,助推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