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濤
(河南工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 年行動。為未來5 年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指明具體工作方向,也提出相關工作要求,中央著力以“廁所革命”、污水處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改善農村村容村貌、提升農民環保意識方面為切入點,穩步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提升農村人居環境[1]。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深入開展以來,一些問題陸續暴露。一方面,農村地區由于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不到位,自身清潔能力較弱,且農業發展模式落后,在小農模式的制約下,機械化、集約化水平低,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另一方面,城鄉融合發展速度加快,促進城鄉二元結構對立問題的持續改善,但是城市污染產業向農村地區轉移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向農村地區擴散。兩方面因素復合作用下,農村生態環境及人居環境持續惡化,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難度提升[2-3]。
河南省地處中原地區,較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農村人居環境治理起步晚,發展慢,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在省委省政府統籌下、各設區市委市政府謀劃下、各縣委縣政府主體責任推進下,持續發力,奮起直追。
河南省近5 年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農林水事務支出3 項重要指標呈穩步提升狀態,經濟發展速度一直高于全國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保持持續活力;財政總收入在2019 年達到6 187.23 億元,公共預算支出相應有了資金保障;農林水事務支出逐年增加,2018 年首次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 001.08 億元,用于農村建設的資金規模不斷擴大。
河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人口素質持續提高,每年有相當一批有知識、有理想的青年大學生充實到農村基層干部隊伍中去,為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提供人才支持。全省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 669 874 人。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 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由6 398 人上升為11 744 人;擁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 212 人上升為15 239 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2 460 人下降為37 518 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由24 108人上升為24 557人[4]。
河南省屬于農業大省,但其農業生產模式普遍較為落后,精準農業、綠色農業發展不足,地膜、塑料大棚等農業物資的濫用造成白色污染嚴重,無節制的大水漫灌使土壤質量降低,化肥使用嚴重超標,落后傳統的農藥噴灑方式加重了環境污染。上述現象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加劇了農村生態惡化程度。
河南省也是勞動力輸出大省,由于從事農業工作收入低,廣大農村年輕勞動力為追求高收入,紛紛入城務工,一部分農村健壯勞動力南下務工,全省形成諸多空心村現象。造成現階段省內從事農業生產的以留守老人為主,他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較為保守,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較低,思維定勢之下對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缺乏系統認識。
首先,鄉村振興戰略制定及政策指引扶持。鄉村振興戰略與中部崛起戰略的提出,推動河南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帶來了穩步推進的新契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與“兩山理念”的深入貫徹實施,強調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提高了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其次,國內以人工智能、5G、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信息化產業迅猛發展,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方式創新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正向無人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為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發展提供新的前進方向與動能。
過度城鎮化與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造成農村人口的持續減少,農村活力下降;我國政策鼓勵人口、資金由農村流向城市,城市人口、資本下鄉鼓勵政策不足,造成農村城市人口資金雙向流動困難,互相促進的局面無法形成。《河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六號)》顯示,與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18 858 787 人,鄉村人口減少13 523 207 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16.91 個百分點。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成績與問題并存,機遇與挑戰共生,只有充分把握機遇,合理應對威脅,發揮優勢,規避劣勢,才能取得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更大的勝利。由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的劣勢和機遇,總結出目前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存在以下四方面問題。
河南省垃圾分類處理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只有鄭州、洛陽等個別城市有小部分試點運行,城市整體垃圾處理方式還是以落后的傳統方式為主。廣大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更為落后,以集中掩埋為主,落后的處理方式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垃圾掩埋場占地日益擴大,一方面,對周邊地區人居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另一方面,未經無害化處理的垃圾通過滲透對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污染。農村分布廣泛分散,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落后,沒有統一集中的排污處理網絡,農村廁所改造還不完善,生活污水未經凈化排入當地湖泊、河流,造成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城鄉融合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降低城鄉二元對立的同時,城市規模也不斷擴大。由此,生活垃圾也大范圍地向農村地區轉移,休閑農業、康養農業吸引大批城市旅游者的涌入,同時完成了生活垃圾由城市向農村的部分轉移[5-6]。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指由于落后的農業生產模式,農藥、化肥等各種污染物以低濃度、大范圍緩慢地向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大氣擴散的現象。可主要分為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污染,地膜、塑料大棚回收不及時造成的白色污染,牲畜糞便造成的污染等。由于農業面源污染點數量多、分布廣、布局散的特點,造成防控難、監測難、治理難的局面。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壓力大,相比較東部發達地區或工業發達地區,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更為嚴重;加上河南省農業生產模式較為落后,加劇了污染情況的惡化。
河南省廣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村容村貌不整潔,臟亂差現象問題突出。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農村基礎建設資金短缺,路面硬化有限以及綠化樹木草坪稀少,造成大量土地裸露,秋冬季節大風吹過,漫天黃沙、塵土飛揚,春夏雨季“水泥路”現象頻現,嚴重影響村容村貌。其次,農民“自掃門前雪”的傳統觀念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隨意放置,以及專門清潔人員維護的缺乏,導致公共區域生活垃圾、塵土遍布,造成農村地區公共場所環境問題突出。最后,農民散養的家禽牲畜污水糞便的處理不完善,致使“院中糞便遍布,院外污水橫流”現象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村容村貌情況的惡化。
河南地處中原地區,是勞動力輸出大省。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入城務工,從事農業勞動的意愿較低,農業生產勞動力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農村大學生、農業科研人員受主觀愿望、現實制約,下鄉之路要比入城之路更加艱難。導致的惡果就是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年齡較大、思想固化,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新事物意愿低。部分村民思想境界比較低,眼光短視,思想觀念比較落后,思維定式作用下,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只是一次政績工程,走形式走過場,沒有深刻認識到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人居環境治理是一個以生態效益為主的工程,而生態效益不像經濟效益一樣,它是一個長期的、不明顯的過程,所以部分村民在思想認識上還沒繞過彎來。
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面臨的狀況短期內不會改變,問題會長期存在,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任重道遠。針對制約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的問題,筆者從生活垃圾處理、面源污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民思想認識提高四方面提出解決對策。
城鄉間融合發展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提供新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政府給予政策傾斜與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引入資本進行市場化操作處理農村生活垃圾。城市向農村提供處理資金、技術、人才幫助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升級,農村向城市提供資源、市場促進城市的良性發展,城鄉間相互合作,資源共享。學習東部發達地區及大城市成功經驗,推廣垃圾分類無害化處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示范作用,責任落實到戶,從垃圾根源上把處理成本、資源浪費、污染危害減到最小。生活易腐垃圾集中堆肥歸田;建立起一套農村垃圾收運體系,集中運往垃圾處理廠,可回收利用的進行二次循環再利用,可焚燒利用的進行焚燒發電,有害有污染的統一按國家標準進行無害化處理。
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精準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推進避免化肥、農藥過量使用,促進農業發展模式的轉換升級;改善地膜、塑料大棚材料的使用回收狀況,減少白色污染;家禽牲畜糞便集中進行堆肥回田處理。完善檢查監督體制,發現問題立刻整改,對面源污染處理措施的執行效果進行評估與回饋,對農村面源污染實時監測。運用大數據、5G、云計算等最新科技手段,使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向無人化、智能化、AI 化轉變,促進面源污染治理的模式創新與產業升級[7-8]。
首先,發揮模范的引領帶頭作用一向是我國探索發展道路的重要工作方法,以幾個村為試點摸索提升村容村貌的成功經驗,該經驗可推廣、可復制到全省,最終促進全省農村村容村貌的提升。但要避免千村一貌現象的出現,學習成功經驗的同時,需要結合本村歷史文化、地理優勢、資源稟賦等進行差異化設計,努力營造出一村一貌、百家爭鳴的局面,促進農村人居環境的提升。
其次,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健全衛生保潔、設施維護等制度,堅決防止村莊整治建設“一年新模樣、兩年舊模樣、三年不成樣”現象出現[9]。村容村貌提升之路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還是要在村民自身上找,建立健全村民自我管理體制機制,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是促進村容村貌提升的主要推動力。
改變目前現有情況可主要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入手,政府政策扶持,鼓勵人才、資金下鄉,提供政策便利讓人才、資金在農村留得住,最終形成城鄉間人才、資金雙向流動、互相促進的發展局面,破解城鄉二元發展不平衡難題。通過建設新型農民培育體系,擴大職業農民規模,通過定期的農業技術交流會、學習班、研討會,在促進省內人才技術交流的同時,學習東部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加強國內技術交流,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策略,形成完整、有創新力和內生動力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職業農民眼界開闊,思想水平提升,正確認識農村人居環境提升的重要性,進而提升農民環保意識。
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對農民幸福感、獲得感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及“新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河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治理仍面臨種種困難和問題,但只要堅定信念,針對問題逐一解決,就一定可以形成河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新局面,實現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