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斌
(潛山市五廟鄉林業站,安徽安慶 246300)
油茶在安徽省各地均有分布,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油茶栽植過程中,要抓住培育壯苗、規劃林地、管好水肥、科學撫育及病蟲害防治等環節,以科學栽植技術促進油茶豐產增收。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油茶優良品種,如適宜在大多數油茶適生區栽植的長林3 號、長林4 號、長林18 號、長林27 號、長林56 號和金引系列等品種;長江以南油茶適生區可選擇皖徽1 號、皖徽2 號、黃山1 號、黃山2號、黃山3 號等品種;長江以北油茶適生區可選擇金選1 號及大別山系列品種。油茶育苗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根據造林地所在區域的自然條件選擇適合的品種。
油茶育苗有直播育苗、扦插育苗和嫁接育苗等方式,經過長期造林實踐,直播育苗和扦插育苗方式已不再采用;裸根苗嫁接育苗因為成活率較低,也基本不再采用。目前,主要采用容器苗嫁接育苗方式。實踐表明,與1年生砧木和2 年生砧木相比,芽砧嫁接的成活率最高,且后期生長更好。因此,應選擇種子胚根長5 cm、胚芽3 cm以上、苗長5 cm 左右的芽砧做砧木[1]。
5 月中旬采集接穗。接穗要從健壯、無病蟲害的母樹上剪取。優先選擇母樹上部外圍生長健壯、腋牙飽滿的當年生半木質化枝條上采摘穗條,因為上部穗條光照充足,物質積累量高,生長旺盛,嫁接后愈傷級組織發育更好,成活率高。穗條要求無病蟲害,無營養器官。時間為陰天最佳,當天剪取,當天嫁接。
采用劈接方法,先用鋒利嫁接刀從砧木平直光滑部位剪斷,用嫁接刀在砧木中間切一條長1.0~1.5 cm 的切口,接穗也削長1.0~1.5 cm 的雙面切口,保證切面交會于髓心且削面平滑。削好后迅速將接穗插入砧木,形成層要對準,然后用薄膜包好即可,接完后蓋好大棚。
苗期主要做好水肥管理和病害防治。容器嫁接苗使用營養土培育芽砧,嫁接后基本可以滿足幼苗生長的養分需求。嫁接當年可噴施2 次復合葉面肥。營養土缺水時要及時澆水,揭膜后要防止苗床積水。接后35~50 d,經常檢查接穗成活情況,如果生長正常要及時解綁[2]。解綁應在陰天或晴天的早晚進行,同時做好抹芽管理工作,防止砧木長出的枝芽爭奪營養。如果培育2 年生嫁接苗,則要在苗高達到30 cm 時及時摘頂,促進側枝生長發育。
油茶苗期主要防治根腐病。該病會侵害幼苗根系,引起苗木死亡,可于發病初期用1%硫酸銅液灌根。同時要在病核形成前拔掉病株,并更換病株周圍的土壤。
安徽省油茶栽植以海拔400 m 以下、排水良好、pH值4.5~6.9 的低山、丘陵及盆地周圍為主,皖南地區則以海拔600 m 以下為宜。油茶林應選擇陽坡、半陽坡為宜,土壤厚度在60 cm以上。盡量不在低山的陰坡、高山、山頂山脊土層淺薄和陡坡等地塊栽植油茶。如果在低洼地勢造林,要提前做好排水設施建設,避免林地積水、油茶受凍。
在造林前2 個月要完成造林地整理工作,并撿除林地中的石塊、枯死木、樹根等雜物。坡度在15°以下的林地可進行機械全墾整地。坡度大于15°的林地,可進行人工水平帶狀整地。帶面寬3 m,帶與帶之間留出1 m 寬的原始植被帶。坡度在25°以上的林地,可進行塊狀穴墾,并在穴下方砌一條半圓形攔水埂,以提高穴內墑情。整地可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狀,促進油茶定植后能夠健康生長。
適宜的行距為2.5~3.0 m,株距為3.0~3.5 m,地勢平緩的林地每667 m2定植110 株,地勢高的林地每667 m2定植74~89 株。完成整地后,挖長、寬、深為60 cm×60 cm×40 cm 的栽植穴。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以利回填時表土歸心。挖穴后施入基肥,基肥用腐熟的廄肥、堆肥和餅肥等有機肥,每穴施5~8 kg,與回填表土充分拌勻,填入穴內稍沉降后,回填心土,回填深度以苗木根系與基肥相距15~20 cm 為宜,以防止燒苗[3]。
苗木移栽在冬季11 月下旬到次年春季的3 月上旬均可,最好在春季定植。選陰天或晴天傍晚進行,雨天不宜栽植。苗木選擇1 年生容器嫁接苗,要求苗高10 cm 以上、地徑0.2 cm 以上;選擇2 年生容器嫁接苗,要求苗高20 cm以上、地徑0.3 cm以上。苗木優良無性系,根系完整,無病蟲害。苗木帶容器出圃,直立裝入木箱擺放整齊后運到造林地。卸箱后用濕稻草覆蓋,以保持苗木濕潤。
栽植時用小刀刮開容器杯,不可損傷苗木根系。將苗木直立放入栽植穴中,舒展根系后分層回填并壓實。栽植要做到根舒、苗正、土實,之后在苗木基部培土,做成高5 cm的土臺,以防穴內積水。苗木嫁接口一般位于土面上方2 cm處。栽后每株苗木澆5 kg 定根水,使根系與土壤緊密接觸,再在樹盤上覆蓋一層稻草以保墑防曬。
做好撫育管理是確保油茶幼苗健壯生長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油茶豐產的關鍵環節之一。幼林撫育主要從松土、施肥、修剪等方面著手。
油茶造林的第1 年不需要追肥。從第2 年開始,可在3 月追施1 次復合肥,每株施100~150 g。11 月上旬追施一次土雜肥,每株施10 kg。第3~5 年,每年追肥2 次,每株追施250 g 復合肥,并根據油茶生長情況適當調整施肥量。追肥不宜使用速效氮肥,否則容易燒苗。還要注意肥料搭配,要以有機肥為主,可以搭配無機肥和復合肥。從造林第6 年起,每株每年追施土雜肥50 kg。
油茶幼林期每年應松土除草2~3 次,以4—5 月、9—10月為宜。除草時要避免損傷苗木根系和主干,可用手鏟鏟草或人工拔草。松土可結合除草進行,幼林期松土深度為3~5 cm 即可,以后逐漸加深。結合除草、松土,清除林地內的雜灌、雜木,營造良好的林間環境。待油茶成林后,每年進行2 次墾復,分別在夏冬兩季進行,夏季墾復深度10~15 cm,冬季墾復深度20 cm。
為促使油茶保持良好的樹形,促進主要枝干的健壯生長,需要進行修枝整形。在油茶株達到1 m 時,在嫁接口以上60 cm 處截短主干,以便后期進行采摘。定干后,在主干40 cm 處留4~5 條生長健壯的主側枝進行培育。主側枝間距在10 cm 以上,以確保今后長出的側枝有足夠的生長空間。第2 年在每條主側枝上保留3 條副主枝進行培育。此后,逐年在主枝和副主枝上培育健壯的側枝群,為后期提高油茶結果數量打好基礎[4]。當油茶成林后,還要對枝條進行適度修剪,把油茶樹形修成半圓形或橢圓形,以提高枝葉的光能利用率,促進高產。
幼林期要加強水分管理。雨季要及時排水,避免積水引發病害。旱季可結合除草覆蓋樹盤,加強保墑,提高油茶的抗旱能力。
在油茶造林的第3 年,一部分油茶樹會開花結果,此時要及時摘除花蕾,促使形成高大飽滿的樹冠,同時確保油茶林保持基本一致的花期和果期。
軟腐病侵染的植株會在2~3 d 掉落全部葉片,根部也會腐爛,嚴重時整株會死亡。在防治該病時,要做好林間通風管理工作,促進根系周圍空氣流通,降低水分含量,也可在發病初期用1%硫酸銅溶液灌根。
炭疽病是對油茶為害最大的病害之一。病樹會出現樹梢枯黃、茶果掉落,后期病情會蔓延至整樹,導致大量掉果和樹梢枯死。為預防該病,可在春梢長出后噴哂波爾多液防止病毒侵染。當出現病情時,可噴施0.3°Bé石硫合劑進行防治,或噴施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的500 倍液,每7 d 噴1 次,連噴2 次[5]。由于炭疽病為害極大,要及時清理病樹、病枝并帶出禁區銷毀,避免病情擴散。
煙煤病會造成落花落果,降低油茶果實的產量和品質。在預防該病時,最重要的是加強撫育管理,做好修枝、間伐工作,使林間保持合理的通風透光性,降低發病概率和發病程度。當發生病情時,夏季噴0.5~1°Bé 石硫合劑,冬季噴3~5°Bé 石硫合劑進行防治。
茶梢蛾主要為害油茶葉片和新發幼芽,大量暴發時葉片和樹梢嚴重受害,導致植株死亡。防治方法主要有3 個:1)人工摘除害蟲;2)在林間設置太陽能殺蟲燈進行誘殺;3)在林間噴灑蘇云金桿菌。
藍枝天牛主要為害油茶葉片,嚴重時油茶葉片會被吃光,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導致植株枯萎。在防治過程中,一般通過人工查找樹體上的害蟲產卵痕,并噴涂菊酯類殺蟲劑50倍液。
油茶毒蛾的幼蟲以油茶葉片為食,群集性暴發時會吃光整株葉片,使油茶發育不良甚至死亡。防治方法主要有人工摘除幼蟲聚集的葉片并集中殺滅;在冬季通過墾復、挖土消滅土壤中的越冬幼蟲;在林間釋放赤眼蜂、白僵菌等殺滅蟲卵;幼蟲暴發時可在林間噴施50%殺螟松乳油1 000 倍液進行防治。
油茶作為重要的木本油料樹種,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目前,由于栽培技術落后,很多油茶林的產量很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了提高其產量,分析了一些栽培技術,以期能夠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