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瑩
(廣州市花木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75)
植物是園林的構成要素之一,也是唯一有生命的載體。植物作為一種有生命力的元素,為山、建筑、水體等其他的園林構成要素賦予了生機和活力,是園林景觀中舉足輕重的存在[1]。植物為園林景觀帶來了四季交替的變換,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時間賦予景觀的魅力。近年來,由于施工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和容易出彩等原因,植物景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2]。
不同于建筑、山石的設計,由于場地、植物主體等不確定性強,圖紙的指導性較低,植物設計需要設計人員深度介入現場施工,同時也需要施工人員具備二次設計的能力。近年來,工程建設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等實行全過程或若干階段的承包模式逐漸占領市場,為了提高項目開展的速度,大部分項目的植物配置前期只根據項目概算進行對應制圖,設計人員多半只是抽象地在圖紙上描繪,對于細節和層次并沒有進行過多的處理和把控,與現場幾乎是脫節的。后期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依靠設計施工密切配合,進行深化設計,才能實現理想的造景效果。因此,植物設計交底時應該重點傳遞的是項目在植物配置部分的造價、業主對植物景觀的整體要求、植物設計的理念、重要節點的設置、主體、大型和特殊造景的植物選材的具體需求、可接受的區間及植物造景的主要手法等,讓施工單位對希望達到的植物景觀有框架性、把控性的認識。另外,施工單位應該根據設計交底的情況,結合項目場地實際情況和苗木市場行情等給予反饋。對于設計不合理、不到位的情況提出合理性建議,及時提出號苗、施工和養護的難點,盡量在設計構想和實際施工中取得最大的平衡。
地形的處理能為人們帶來空間變化的直觀感受,直接影響著造景的舒適感和真實感。平坦開闊的空間能給人親切、輕松的感覺,起伏波折的地形能帶來緊湊和刺激的感覺,具有更強的沖擊力等[3]。植物設計的本意是滿足人們對美好自然的向往、親近自然的愿望。因此,任何的地形改造都應當最大限度地遵循自然,在原有的地貌基礎上,結合景觀需求和建筑基礎等進行適當調整,配合植物的高低錯落、疏密起伏,呈現生命的魅力。不同于建筑的地形改造,植物設計的圖紙精度一般無法準確體現植物種植的微地形處理,往往只能反映總體的高低走向。因此,在地形塑造時,需要施工單位在解讀圖紙的基礎上,運用植物配置、種植的施工經驗,并結合場地實際情況進行深化。
地形的塑造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1)植物配置作為最后進場的專業,設計施工雙方應結合實際,根據建筑結構、水電專業施工后的現場變化,綜合考慮是否需要對原有的施工圖紙進行合理調整。根據調整后的圖紙標高,利用機械對高低點進行粗略的定位,構建整體框架邊線。自然流暢的地形是確定植物造景最終呈現的天際線的關鍵。2)在已構建的框架邊線基礎上,根據擬定植物選材的高低、疏密及造景形式等調整地形起伏的坡度、寬度等,完善地形的走向,微地形的處理基本完成。3)在植物種植前,根據設想的完成面,對地形進行二次找坡,讓其表面更為流暢。例如,規則式的綠籬地塊,中間應比四周略高,而自然式花境地塊地形要求高,變化多,應當根據花材的高度找緩坡,打造高低起伏自然的饅頭狀小山坡。這些細微的地形處理圖紙一般無法體現,需要施工方憑借施工經驗進行處理。
土壤是植物生存的基礎,適當的土壤硬度、排水透水性、酸堿度等各項指標影響著植物的生長[4]。施工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后期養護等方面的需求,對是否需要換填土提出合理性建議。對于重要節點,或是移植后對土壤有特殊要求的大中型喬灌木,要嚴格進行換填土的處理。
號苗對植物配置效果至關重要。作為植物造景的核心,喬木是整體景觀的骨架,喬木選材的好壞,直接影響景觀最終呈現的效果。一般而言,喬木主要從高度、冠幅、胸徑、分支點和枝條飽滿度5 個方面進行選材,觀花喬木還需要考慮花芽率等指標。高度、冠幅和胸徑這3 個指標基本能反映喬木的整體形態。分支點、枝條飽滿度和花芽率主要反映喬木能達到的即時效果。對于異型樹、精品示范區、重要節點的景觀樹和項目內大量使用的樹種則需要業主、設計單位現場共同商酌確定。無論是喬木或者灌木,為保證成活率和后期恢復的效果,均以選擇容器苗或者假植苗為好。
號苗時,一般由施工方以照片的形式進行多方確認。但是,對于大型喬木或者特殊植物,設計應當在交底時提供選型參考,以便施工方能根據參考的選型對苗木進行初步刪選。另外,施工方在選苗時必須充分考慮項目的造價,在設計交底的基礎下,界定植物選擇的有效區間。號苗時依據選材的區間,結合植物生長的趨勢,綜合考慮可以達到的即時效果,優先選擇性價比高的苗木,不要盲目追求大冠幅、大體量的植物。對于重要節點和示范區等地塊,在遵循設計的基礎上,優先考慮即時效果,盡量使用精品苗。另外,外地運輸或長距離運輸對喬木的橫向枝會有較大的損傷。因此,在號苗時要綜合考慮交通運輸成本、植物損耗、到場效果和恢復時長等因素,在滿足景觀效果和控制造價二者間取得最高性價比。
樣板段能直觀地反饋設計和施工融合的效果,為各方呈現植物造景的平均水平,調整和指導后續施工的方向。為了避免大幅度的修改,在時間和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建設樣板段盡量進行多方確認。近年來,花境成為植物造景的新寵。花境用材繁多、對地形要求高,圖紙無法指導施工、需要施工方具備二次設計的能力等特性,樣板段是保證花境整體效果的重要手段。樣板段一般選取項目的重要節點、代表性區域和重復性多的地段。樣板段的植物一般選取規格區間的中上段、效果適中的苗木,不宜選擇過大體量、效果過于凸顯的苗木,這樣才能達到建設樣板段的目的。
喬木在種植前必須進行合理恰當的整形修剪,減少移植后水分和養分的散失。一般喬木只修剪病死枝、斷枝等不影響景觀效果的枝條。選苗定苗時施工方必須和供苗方確認修剪后苗木的冠幅和枝條飽滿度,落葉喬木必須保留30%以上的葉片,常綠喬木需要保留90%以上的葉片,保證修剪后不偏冠,避免出現過度修剪,影響即時效果的情況。
不同類型的喬木對于樹穴的深度、底肥等要求均不相同,施工方在開挖時應根據植物特性進行處理[5]。例如,黃金香柳種植時需保留種植袋,盡量避免根系損傷,樹穴需要適當加深,積聚適量水分等。植物到達現場時,必須保證土球完好。春季是植物移植最好的時間,一般苗木進場以陰雨天為好,盡量避開正午溫度高、陽光曝曬的時間,減少水分的散失。對于雨水較多的城市,或者在雨季種植喬木,要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排水,避免積水導致根系腐爛。例如,在土球外圍開挖深度超過土球30 cm 的排水溝,或預埋排水管,及時疏導積水,保持土球內部排水通暢。植物種植時要注意觀賞面的調整,部分觀景樹或異型樹必須結合觀賞點、建筑或構筑物的造型進行傾斜調整。行道樹或規則式種植的植物要嚴格定距種植,以達到最佳的觀賞效果。
移植會對植物造成一定損傷,移植后是重要的恢復期。植物配置的即時效果依靠的是前期的設計和施工種植技術。但是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最終達到造景目的依靠的是精細持久地養護。養護工作的好壞極大地影響著園林綠化項目的社會效益。只有當植物茁壯生長,枝繁葉茂,枯榮交替,才能真正呈現出園林造景的魅力,才能讓景觀具有生命的氣息。而這并不是短短的施工周期能達到的。直至今日,園林養護依然不被重視,缺乏標準規范的養護管理技術和制度,養護方式落后、不科學和不到位,導致很多項目虎頭蛇尾,最終不僅沒有達到植物造景親近自然的愿望,反而頻繁換苗,破壞項目的整體造景,違背了植物造景的初衷。
傳統的人工養護并不能達到科學有效的養護效果,科技化、機械化及標準化的養護技術是提高園林綠化養護水平的重要保證,將是未來園林綠化養護的大方向,也將成為施工方的有效競爭力之一。利用綠籬修剪機、自動噴淋灌溉系統、自動噴藥車和割草機等自動化設備,可以有效節省養護的人工和時間成本,效率高,養護到位,應該大力推廣。園林養護管理不能僅僅依靠施工方的自覺性,需要業主、設計及監理等多方提高對綠化養護的重視程度。在項目立項、設計和預算方面提高園林養護的要求,合理增加養護的費用,后期加強對養護的管理和監督,制定規范有效的養護管理制度等,才能真正地為園林植物造景保駕護航。
植物配置是園林工程的核心組成部分,植物造景是弱化人工感,讓園林景觀趨于自然的重要手段,是人們走向自然、融入自然的關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園林、美好生活的追求日益提高,植物配置作為城市建設與生態自然連接的樞紐,今后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意味著植物配置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無論是設計、施工和養護技術都必將朝著生態、自然及科學的方向不斷改善,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