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中
(安徽天柱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安徽潛山 246300)
馬尾松在安徽省分布廣泛,省內淮河流域、大別山以南地區均具備該樹種生長發育的自然條件。因為馬尾松生存能力強、適應性強,且木材產量高、板材質量好,成為了安徽省人工林造林的主要樹種之一。因此,研究馬尾松豐產林培育技術對促進安徽林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馬尾松是陽性樹種,喜光喜溫,在海拔800 m 以下、年平均溫度12~22 ℃、年降水量800 mm 以上的區域生長良好,而安徽省境內淮河流域及大別山以南地區特別適合馬尾松生長。馬尾松生產力隨海拔的增加而降低,當海拔超過1 300 m 時生產力嚴重下降,因此不宜在高海拔地區進行人工造林。馬尾松雖然對土壤質量要求不甚嚴格,但喜土層深厚肥沃的酸性土壤,pH 值在4~6 的山地紅壤、黃壤、黃紅壤和黃棕壤等均適宜馬尾松生長,甚至在山脊石礫土、黏土及巖縫中都能生長。同時,馬尾松不耐澇、不耐鹽堿,因此應選擇丘陵山地的陽坡造林。為降低馬尾松病蟲害發生概率,造林時應與闊葉樹種進行塊狀、片狀或帶狀的鑲嵌混交。
為了實現速生豐產的同時降低馬尾松松材線蟲病的發生概率,育苗時應采取適地適樹原則,選擇優良品種。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選育出的皖馬抗1 號、皖馬抗2 號、皖馬抗3 號、皖馬抗4 號和皖馬抗5 號5 個抗松材線蟲病馬尾松無性系品種,對松材線蟲病具有較強的抗性,林分發病率可降低70%以上。近年來,在安徽省淮河以南松材線蟲病疫區和非疫區的造林實踐也證明,這些品種具有優良的抗性。因此,育苗時應優先選擇抗病品種。
選擇抗病品種育苗時,應采用扦插或嫁接方式育苗。
2.2.1 扦插育苗
在5 月中旬,選擇2~5 年生馬尾松優良無性系為采穗母株,采集當年生木質化春梢作為插穗。采穗應在陰天、晴朗天氣的早或傍晚進行,穗長15 cm 左右,以母株為單位捆成一捆。將采下來的插穗基部浸入盛有清水的盆內。完成采集后,把穗條剪成8~10 cm,在0.1%的多菌靈溶液中浸泡30 min 后取出待用。
扦插前7 d,每平方米育苗基質用50 g 多菌靈粉劑進行消毒。扦插時在基質上打3~5 cm 深的小孔,孔徑0.5 cm,株行距5 cm×5 cm。將處理好的穗條插入孔內,輕壓插穗基部基質即可。苗床采用全光照自動噴霧裝置進行澆水,使用pH 值為中性或微酸性的優質水源[1]。扦插次年2—3 月起苗,剪去過長根系,把苗木根系平展后放入20 cm×22 cm 的無紡布育苗袋中,裝滿菌根土,輕輕壓實。栽后立即澆一遍透水。至扦插第3 年,即可起苗出圃造林。一般2—3 月出圃,隨起隨栽。
2.2.2 嫁接育苗
將1 年生馬尾松實生苗移栽至苗床或14 cm×16 cm的無紡布育苗袋中,株行距50 cm×50 cm,第二年選擇地徑1~2 cm 的馬尾松苗木作為砧木。接穗要從生長正常、主干通直及無病蟲害的10 年生以下的馬尾松優良無性系母株上采集。接穗宜選擇一年生健壯、芽飽滿和無病蟲害的枝條,粗0.4~0.7 cm,長度15 cm左右。一般在2 月中下旬采穗,隨采隨接。采用劈接、切接法和腹接法嫁接。嫁接后立即用遮陽率50%的遮陽網遮陰,至當年9 月上旬去掉遮陽網[1]。3 年生(2 年砧木)裸根苗要在休眠期起苗,隨起隨栽。起苗前7 d 澆一次透水,起苗時帶20 cm 土球,以保持根系完整。容器苗在去除遮陽網后即可出圃造林。
馬尾松育苗過程中,要做好肥水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扦插育苗的苗木可視天氣情況及時澆水或排水。6—8 月,葉 面噴施0.5%的復合肥3 次。嫁接育苗的苗木可在9 月去除遮陽網后對葉面噴施0.3%~0.5%的磷酸二氫鉀,間隔15 d,共噴2 次。苗期做好猝倒病防治。視苗木生長情況可每隔7~14 d 噴淋1%的波爾多液溶液或5%的石硫合劑。
根據馬尾松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選擇適宜的造林地。馬尾松裸根苗造林一般選擇在2—3 月進行,容器苗造林除6—8 月高溫季節外的其余時間均可栽植。在造林前1個月必須完成造林地整理工作。在造林前一年冬季來臨前完成林地清理,清除林地上的雜灌、雜草、喬木蔸和雜木,撿除石塊、樹枝等雜物。如在荒山造林,則應在取得管理部門批準后,設置好防火帶和護林人員進行煉山。造林前1 個月開始整地。根據造林地的立地條件,選擇適當的整地方法:1)地勢平坦的林地采用機械全墾;2)15°~25°的山地采用帶狀束整地法,帶與帶之間保留2 m 寬的自然植被帶;3)25°~35°的山地采用塊狀整地法,規格不小于70 cm×70 cm;也可采用穴狀整地法,規格不小于50 cm×50 cm×40 cm。整地深度為20~30 cm,要求土壤細碎、平整、無石塊和明顯的土塊。整地完成后,撒施或堆施土雜肥、廄肥等農家肥,視土壤肥力混施適量過磷酸鈣。
選擇陰天或雨后的晴天進行栽植。起苗后立即在蔽蔭無風處選苗,一般使用一、二級苗上山造林。苗木應充分木質化、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系完整、頂芽飽滿和生長健壯。造林時先挖定植穴,規格為40 cm× 40 cm×25 cm。挖穴時先鏟下定植點40 cm范圍內的表土,堆放在下側,然后開挖明穴。挖穴要求表土和心土分開堆放,土壤回填,表土歸心。栽植時,把苗木垂直立于穴中央,舒展根系,回填表土后輕輕踏實,再覆蓋松土。栽植過程中嚴禁提苗,以防損傷苗木根系。栽植時不能窩根,切忌吊空,做到根系舒展,踩緊踏實。回填完成后,在苗木基部堆積土壤及枯落物,做成高于地面10 cm的圓臺狀土堆,防止穴內積水。
視造林用途和立地條件確定造林密度。一般造林密度為每667 m2種植120~240 株;用脂林每667 m2栽植80 株;脂材兩用林每667 m2種植120 株[2]。
幼林撫育管理是促使馬尾松盡快進入速生豐產期的關鍵。主要做好松土除草和培土工作。造林當年撫育2 次,不松土,以免損傷苗木莖部和根系。需要人工清除雜草、擴盤,并視苗木長勢施肥。除草、擴盤不可觸動苗木根部土壤,同時注意宜淺不宜深,以不超過10 cm為宜。遇苗木傾斜時,要慢慢扶正并適當培土,防止苗木倒伏。造林第2 年撫育2 次,第3 年撫育1 次,以除草、施肥為主。如造林第4 年,林分仍然沒有郁閉,則當年撫育1次,以促使林分豐產。
馬尾松造林后5~6 年,林分基本郁閉,撫育管理轉為以修枝為主。修枝要在每年冬季進行,去除枝干下部的枯枝,不可砍傷主干和活枝。此后每隔3 年修枝一次,連續修枝2次即可。修枝要“輕修”,刀口平滑且與枝干平齊,以免撕壞樹皮。修枝既能改善林分的通透性,又能促進主干和主枝生長,有利于林分豐產[3]。造林后8~20 年,馬尾松林分郁閉度達到0.9 以上時,可以開展間伐撫育。第一次間伐強度為林分體積的10%,與修枝同時進行。10 年后間伐強度為20%~30%,使林分郁閉度保持在0.7 左右即可。
馬尾松病蟲害在安徽境內發生較少,最主要的病蟲害是馬尾松毛蟲和馬尾松松材線蟲病。
馬尾松毛蟲是馬尾松主要害蟲之一,以3~4 齡幼蟲取食葉片,導致成材面積減少,嚴重時葉片被吃光,松林成片枯死。防治馬尾松毛蟲,要注意以下3 點。1)營造混交林,降低蟲口密度。2)加強撫育管理,保護捕食性天敵。3)做好生物防治。可在3 月底在林間釋放 1 億/mL 的白僵菌菌液或1 億/g 的白僵菌高孢粉,防效良好。還可人工繁殖散放松毛蟲、赤眼蜂、寄生蜂和寄生蠅等,以減少害蟲數量[4]。
松材線蟲病是馬尾松的毀滅性流行病,一旦流行會導致松林大面積枯萎。受害樹木針葉變為黃褐色,萎蔫,直至變成紅褐色,最后病樹整株枯死。松材線蟲病的主要傳媒昆蟲是松褐天牛,因此,做好害蟲防治是防治該病的重要措施,具體步驟如下:1)在造林時要選擇具有高抗性的馬尾松品種;2)大力營造復叢林,降低發病概率;3)發現病情時要及時清除病死樹,并對病樹全株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殺死線蟲和其他傳媒昆蟲;4)在林間噴撒白僵菌防治昆蟲幼蟲,在天牛羽化初期和盛期噴灑50%殺螟松的200 倍液進行殺滅[5]。
馬尾松作為經濟型樹種,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馬尾松為工業、林業、醫藥及建筑等多個行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也對地方經濟發展、林農增收致富起促進作用。對馬尾松豐產林培育技術開展研究和應用,有利于推動馬尾松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地方經濟增長,實現生態與經濟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