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敏
(安徽天柱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安徽潛山 246300)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竹資源,其中,毛竹林面積占全部竹林面積的80%以上,其分布更遍及全省17個市。同時,安徽省毛竹低產林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栋不帐∩纸洜I“十三五”規劃》提出,要采取砍灌、墾復、合理留筍養竹等復壯技術,改造低產毛竹林,促進毛竹相關產業健康發展。
毛竹低產林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如立地條件不良、經營管理不善、撫育不科學等,導致毛竹林衰敗,結構破壞,產量下降。
毛竹的生長與土壤養分的供應密切相關。如筍用林應選擇海拔500 m 以下,地勢平緩、背風向陽,土壤肥沃、疏松、土層50 cm 以上的砂質壤土、黃棕壤林地造林。而材用林則要求海拔800 m 以下,坡度小于30°,pH 值4.5~7.0,腐殖質土在25 cm 以上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林地造林。如果新造毛竹林的林地選擇不當,土壤理化性狀不適宜毛竹生長,土壤養分也無法滿足毛竹生長需求,必然導致毛竹產量降低,形成低產林。
部分林農只重視經濟利益,忽視了竹林經營的投入,對竹林缺乏撫育,導致竹林生長不良,形成低產林。還有的林農缺少長遠目光,沒有對砍伐進行科學規劃,大量砍伐大中型毛竹,導致立竹稀疏,葉面指數低,竹林材質下降;或者大量采挖冬筍、孕筍,掠奪性地采筍造成竹鞭生長遲緩,影響竹齡結構,導致下一代竹林快速衰退[1]。
毛竹林的持續高產離不開科學的撫育管理。如果林地長期缺少深翻復墾,就會導致土壤板結、通氣透水性差,引起毛竹生長不良。如果不施肥、少施肥,就無法滿足毛竹生長需求,加之雜灌雜草與毛竹爭水爭肥,就會導致林分結構偏向老齡。毛竹林發生病蟲害后,如果沒有及時防治,或防治措施不科學,則會引起病蟲害擴散蔓延,致使大面積竹林產量降低。
“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多個毛竹主產縣(市)開展了毛竹低產林改造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現了促進毛竹林復壯、筍竹豐產的目標。總結各地實施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2.1.1 清理林地,劈山砍灌
全面砍除竹林里的雜灌、雜草、蕨類植株,同時砍伐9 年以上的老毛竹及雪壓竹、病竹、蟲害竹和枯死竹,適量砍伐胸徑6 cm 以下的小毛竹。少量保留竹林里的窄冠型闊葉幼樹,每667 m2毛竹林保留10 株左右,從而改善竹林的空間環境,增強林間透光度,提高林地肥力和地溫,促使行鞭育筍。結合劈山進行“挖三頭”,即挖出竹林中的老竹蔸、雜木蔸和石頭,挖后復土[2]。
劈山完成后,把砍伐后的粗大樹木、雜灌、老竹運出竹林;細小的樹枝、雜草砍碎后散布于林地間,或在挖蔸復土時將部分雜物埋入地下。這些枝葉、雜物腐爛后成為腐殖質,可大大增進林地肥效。
劈山砍灌可安排在6—8 月間進行,此時樹枝、雜草鮮嫩且易腐爛,可于當年實現增強林地肥效的目的。毛竹低產林改造要連續3 年劈山砍灌,此后如林間雜灌雜草數量明顯減少,可每隔1 年進行1 次。
2.1.2 林地墾復,埋青漫青
全面清理林地后,進行林地墾復。林地坡度在15°以下的可實行全墾,深度30~40 cm;林地坡度在15°以上的實行帶墾,帶寬和帶距為3~5 m,深度30 cm左右。實行帶墾的竹林要在3 年內完成全林墾復,結合墾復挖除樹樁、老齡鞭,撿出石塊,填平林間坑穴,深埋跳鞭,以利于竹鞭延伸。進行墾復時要注意,靠近竹竿基部的土壤宜淺翻,避免傷竹。
有條件的林區可在墾復翻耕后,進行客土埋青,即每667 m2竹林打青棵(農作物秸稈、雜草、雜灌等鮮嫩植株)埋入林地,客土10 cm 厚覆蓋,保持土壤濕潤。為降低低產林改造成本和工作量,有的地區改埋青為漫青,即在割倒雜灌雜草后,取農作物秸稈覆蓋在雜灌雜草上。每667 m2施用的秸稈和雜草雜灌量約500 kg即可[3]。漫青相對于埋青而言,成本較低、工作量小,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肥力,促進毛竹健壯生長,正逐步取代客土埋青。
2.1.3 科學施肥,促進生長
毛竹生長需要大量的養分。按竹筍生長計算,每增產100 kg 筍需要施用尿素4.5 kg、過磷酸鈣2.5 kg、氯化鉀0.9 kg。而材用林的需肥量要更高一些。因此,需要對低產林適當地增施肥料,提高毛竹的合成能力和營養積累。改造目標為筍用林的可在春季發筍時節或秋季孕筍期施肥,每667 m2施入氮、磷、鉀的比例為22 ∶8 ∶15,有效成分總含量為氮+磷+鉀≥45%的復合肥15 kg。改造目標為材用林或筍材兩用林的每667 m2施入復合有 36 kg,施肥可溝施、穴施,也可蔸施。溝施即沿坡開 20 cm 深、10 cm 寬的水平溝,施入肥料后覆土壓實。穴施即在竹竿基部30 cm 的上方開深20 cm、寬10 cm 的半月形溝,施入肥料后覆土。蔸施則要打通2 年內的竹伐蔸內部節隔,施肥后填土。也可結合挖冬筍在穴內施肥。
竹腔施肥在毛竹低產林改造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該施肥方法主要應用于新竹,施用肥料為BNP 毛竹增產劑,方法是在毛竹進入展枝展葉階段時,在竹竿適宜部位引洞后注入藥液。藥液配制方法為100 mL 原液兌400 mL 清水,搖勻即可。每株施用藥液5 mL[4]。
2.2.1 封山育竹
在實施低產林改造過程中,除進行改造工程外,對竹林實施封山措施,禁止無序砍竹、挖筍和放牧等活動。
2.2.2 合理伐竹
合理砍伐是提高毛竹利用率和撫育林地的有效措施。通過合理砍伐實現保留合理立竹度和調整竹齡結構的目的。
毛竹低產林改造成材用林,要改混交林為毛竹純林,最佳合理立竹度每667 m2為200~240 株,配合生長量控制保持五度竹。改造成筍竹兩用林,最佳合理立竹度每667 m2為160~200 株,保持四度竹。改造成筍用林,最佳合理立竹度每667 m2為200~240 株,保持三度竹,且一度竹、二度竹、三度竹各占30%,四度竹以上占10%[5]。
毛竹低產林砍伐要遵循“先號后砍”“砍小留大、砍老留壯、砍劣留優、砍密留疏”的原則。一般竹林砍伐時間應安排在冬季,大小年分明的毛竹林則每2 年砍伐1 次,即“大年竹山春前砍,小年竹山秋后砍”,以達到砍伐年齡的立竹數量來確定每年砍伐量,盡量砍伐顏色暗黃、發生落葉的毛竹。實行齊地砍伐,伐后劈破或打通竹蔸的竹節,加快其腐爛速度。
2.3.1 定量留養
合理疏育竹、定量留養是按毛竹改造對竹筍分類挖出,維持竹林定量結構的重要方法。定量留筍養竹有利于提高竹筍產值和竹林經濟效益。
合理疏竹應在立冬前進行,將立冬前萌發的冬筍全部挖去并穴內施肥,冬至至清明前的出筍疏挖50%以上。改造成材用林的,要在清明谷雨之間的春筍留30%,末期筍全部挖去;改造成筍材兩用林的,清明谷雨留筍50%;改造成筍用林的,春筍留30%。對于小徑林改造成筍材兩用林的,整個出筍期都可以挖筍。一般每 667 m2應保留母竹180 株,并在每年留筍養竹30~50 株,并在新竹上做好標記[6]。
2.3.2 科學挖筍
挖筍時一般采用開穴挖筍的方式,在孕筍竹株的周圍,如發現地表有裂縫并向四周延伸,或用腳踩踏地面時感到松軟,則可開穴采挖。挖筍后要及時填平留下的洞穴,以利于毛竹行鞭發筍。
2.4.1 維持生態平衡
在低產林改造過程中,要保護好竹林內及周邊的生態平衡。竹林中要適量保留闊葉喬木和針葉樹,形成以毛竹為主的混交林,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竹林邊緣應多保留灌木和其他混生樹木,形成邊緣保護帶,減少災害發生。
2.4.2 病蟲害防治
毛竹主要蟲害包括黃脊竹蝗、竹織葉野螟、竹筍夜蛾等。防治黃脊竹蝗,可采用5%溴氰菊酯、柴油、80%敵敵畏按1 ∶50 ∶1 比例配制成油煙劑熏殺。防治竹織葉野螟,可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也可在幼蟲期用滅幼脲Ⅲ號或2.5%溴氰菊酯乳油3 000 倍液噴殺。防治竹筍夜蛾,可在出筍初期對留養成竹筍用阿維菌素或苦煙乳油防治。
毛竹主要病害包括基腐病、枯梢病、竹稈銹病等。防治毛竹基腐病,可于4 月底5 月初,在竹筍、竿表面噴灑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稻瘟凈等內吸殺菌劑。防治毛竹枯稍病,可用50%多菌靈1 000 倍液在新竹發枝放葉期噴灑,隔10 d 再噴1 次。防治竹稈銹病,可在林間噴0.5~1.0 °Bé 的石硫合劑,或多菌靈等藥物,每隔7 天噴1 次,連噴3 次。
毛竹低產林改造,要根據不同的改造目的,采取相應的改造技術,做好林間環境改善、調整林相結構、合理定量留養等工作,促進低產林盡快穩產高產,推動毛竹產業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