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李潔玫,柳青華,郭 慧
(1.青島恒星科技學院,山東青島 266100;2.青島理工大學,山東青島 266033)
2005 年10 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建設美麗中國,必須建設好“美麗鄉村”。在美麗鄉村建設的背景下,如何使地域文化自然而合理地融入鄉村風貌,并符合傳統的審美特征,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1]。可見,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圍內文化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具有獨特性,也構成了美麗鄉村的獨特性。
地域文化是由鄉村總體環境相互融合而成,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場地歷史的積淀,如果說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是軀體,那么地域文化則是美麗鄉村的靈魂,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賦予整個場地活力和生機。
在美麗鄉村總體規劃建設背景下,不同的鄉村由于環境、歷史等諸多要素的影響,逐漸呈現出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表現形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意蘊,為“一村一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村的地域文化凝結著村民深厚的情感和情懷,通過地域文化的融入,讓人們重新審視并思考家鄉的魅力,可以更好地為村民提供精神寄托。
在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中,地域文化缺少與山、水、林、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聯系,導致地域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整體的規劃建設脫節,鄉村原有的自然風光沒有被充分利用甚至被破壞。
目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已經開始重視生態和美學,但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更加強調適用與經濟,地域文化的表達缺乏美觀性與藝術性,難以引起人們停留觀賞和休憩的欲望,導致地域文化與人的互動性不強,地域文化難以得到更好的表達與傳播[2]。
部分美麗鄉村的規劃設計過于固化,缺少人文關懷,沒有考慮農村人口結構、地域文化、風俗人情等因素,甚至盲目地照搬城市的設計方法,使村民失去了原有的歸屬感,雖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是鄉村原有的韻味也消失了[3]。
4.1.1 生態性原則
在尊重山、河、林、田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鄉村自身特色采取相應的規劃設計方法,因地制宜,最大程度保留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獨特屬性。
4.1.2 整體性原則
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主要是對鄉村整體元素的表達,應綜合考慮人口、產業、交通、空間布局、意境營造等要素,后期建設過程中也應注重各功能板塊的整體推進。
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是一組相對的概念。每個新生家庭都來自原生家庭,并成為下一組新生家庭的原生家庭。因此,家庭教育不是零起點,原生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觀念和行為會深深地影響到新生家庭。年輕家長要盡量與原生家庭保持健康的關系:所謂健康關系,就是看到關聯,又能調整問題所在。
4.1.3 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要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實現協調并行,在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中,應在尊重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基礎上選擇綠色、環保、節能的材料及設計方法。
4.2.1 強調與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
美麗鄉村的“美”,美在自然、美在文化。因此,在美麗鄉村的規劃前期,應對鄉村的自然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分析,梳理出山、水、林、田等特色自然資源,構建合理的生態基底,在此基礎上對地域文化元素進行提煉,保證其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與統一。
4.2.2 強調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及藝術性表達
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需要設計者對場地有深入且深刻的了解,地域文化可以是自然的山水田園,也可以是紅色文化、民俗風情,這些都需要長期調研才能精準地挖掘和提煉。
地域文化元素的表達方式有不同的層面,可以通過簡單的符號化進行抽象化表達或具象化表達,也可以通過對地域文化進行解構,形成內涵化的表達,還可通過對地域文化進行集成創新,形成與時俱進的現代化表達[4]。無論是地域文化的挖掘還是表達,都需要通過很高的藝術造詣進行提煉抽象,最終將其轉變為設計符號,并融合于整體的鄉村規劃系統中。
4.2.3 強調場地歸屬感及人文關懷的營造
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表達,是為了讓人“記得住鄉愁”,場地的人文關懷和歸屬感則是“記得住鄉愁”的最佳途徑。地域文化的營造應體現以人為本和以自然為本的原則,充分了解地方的民俗風情、人員結構等要素,尤其是考慮長期在鄉村居住生活的兒童及老人的需求,體現人文關懷。場地歸屬感的營造則應以自然及鄉村特色為出發點,重點考慮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人群及游客的需求,打造具有歸屬感的場所。
4.2.4 強調地域文化的體系化建設
在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地域文化不能只考慮單一元素,更應該注重體系建設,從而形成更完整、更合理的地域文化建設體系[5]。
石河頭村位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張家樓鎮,村子雖小,卻有著600 余年歷史。
自然資源方面,石河頭村背靠陡陽山,前有陡陽河,西有陡陽水庫,周邊農田廣袤。地域文化方面,村內有1座武工隊指揮部遺址,此外石河頭村還是武術傳承村。
石河頭村的自然資源良好,紅色文化突出,傳統文化元素豐富,基于此提出“水墨丹青”的設計主題,“水”即河道、水庫等自然水系,“墨”即地方傳統文化,“丹”即紅色主題文化,“青”即綠色生態基底。設計定位:以黨建引領為主題,打造集生態、自然、紅色文化傳承于一體的特色鄉村地域景觀。
根據場地特色,打造“一脈四區多節點”的景觀結構,“一脈”即石河頭村前的河道景觀,“四區”即“水墨丹青”代表的濱水活動區、文化體驗區、紅色文化展示區、生態保育區,“多節點”即分布在各個功能區內的重要景觀節點。
5.5.1 濱水黨建長廊節點
結合石河頭村濱水空間現狀,對現狀破損路面進行翻建,并增設黨建主題休閑長廊,將黨建文化與濱水休閑空間自然融合。同時,周邊點綴波斯菊等地被花卉,營造自然野趣的景觀氛圍。
5.5.2 濱水手工藝文化科普節點
濱水手工藝節點以石河頭村傳統手工藝為基礎,將竹篾等傳統手工藝文化以雕塑、小品等形式融入濱水景觀中,作為科普教育節點,讓傳統工藝在景觀中重現,也是對場地文脈的一種體現。
5.5.3 濱水景觀提升
對河道漫水橋、石砌駁岸、兩側綠化較差區域進行整體提升,更換漫水橋欄桿,以木樁與麻繩結合的形式營造自然鄉土的氛圍。石砌駁岸用攀爬類植物遮蓋,避免大面積駁岸外露影響景觀效果,河道兩側則通過喬灌草的搭配實現層次性種植,營造鄉野、鄉土的種植氛圍。
5.5.4 溧水河中游濱水野趣休閑節點
濱水野趣節點以大水面為基礎,對整體水系進行梳理,通過園路、木棧道、景觀節點等將現狀田園、密林、建筑等空間自然的串聯融合,形成野趣自然的空間氛圍,形成垂釣、思考、親水等不同的空間。
5.6.1 園路設計
園路作為游園內道路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形式上為自由的曲線形式。設計中,對游園路及節點地面形式做精細化處理,使其符合鄉村田野風格,同時注重道路與植物空間的統一,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生態可持續”。
5.6.2 小品及雕塑設計
場地的雕塑及小品設計也充分融入地域文化特色,體現紅色文化主題,并在材質的選擇上與鄉村整體風格統一。
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的地域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僅是單一地域文化的挖掘與體現,更應該強調其系統性的構建及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