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鴻鵠,楊小帆
(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廣州 510006)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為我國解決現階段所面臨的農村問題指明了方向,具有深厚的歷史背景和重大的時代意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自1982 年1 月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承認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的合法性,至今黨中央共發布的23 個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三農”問題,彰顯了“三農”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也表達出黨中央要解決“三農”問題的堅定決心。
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將其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三農”問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彰顯出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村問題的堅定決心。2019 年和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指出,鄉村振興戰略既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現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進行了細致部署。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具有深厚農耕文明基礎的農業大國,2019 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5.766 1 億,占總人口的41.48%。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1]。改革開放40 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當前正處于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從工業化時代向后工業化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這是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歷史關口。
“中等收入陷阱”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向現代化邁進過程中難以逾越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已成為我國當前最為緊迫的難題。改革開放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經過40 多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社會積累了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如果不能順利地實現經濟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特別是內生動力不足時,就會導致經濟增長停滯,快速發展中積聚的問題和矛盾就會集中爆發,如貧富差距增大、產業升級困難、城市化進程受阻等。如果無法處理和解決這些集中出現的問題,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銀行調查顯示,1960—2008 年間,全球101 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韓國、日本等13 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為高收入經濟體[2]。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巴西,亞洲的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及北非的一些國家都是因為在經濟發展的歷史關口節點上,沒能處理好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農村發展跟不上、農業沒有吸引力、農產品供應嚴重不足時,農業就會被國際的大資本壟斷,整個農村社會就會出現不能夠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的現象。農民被迫涌向城市,而城市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又沒有足夠的就業崗位、住房和醫療保障服務等,無法讓這些“新市民”安居樂業,大量的失業農民聚居在城市貧民窟里,鄉村經濟和農村社會凋敝,而城市的工業化和城鎮化也因此陷入困境,從而長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2018 年,我國農業人均增加值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值只有0.19,處于全球最低水平行列,地區及城鄉之間的發展存在巨大的差距,如果不能順利地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那面對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將會更加棘手。2019 年,我國人均GDP 首次站上1 萬美元的新臺階[3],預計在2025 年我國人均GDP 將達到13 000美元,屆時將成功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當前處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交匯的窗口期,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釋放鄉村經濟增長動力,解決好“三農”問題,才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我國基本的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提出來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
新時代,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已經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從世界各國發展的一般規律來看,都是實行“城市包圍農村”政策——即在改革發展初期,一定程度上以犧牲農業來支持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等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工業開始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村為實現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源。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更應關注農民、農業、農村問題。近些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整體形勢良好,2004 年以來農業連年實現豐收,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質的飛躍,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扭轉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態勢,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農民的民生保障水平提高。
正是基于基本的國情和農情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重心開始向農村更大范圍的傾斜,實際上這也是順應了城鄉關系發展階段性的變化。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軌跡來看,改革初期,只要經濟發展政策到位,人口紅利會迅速釋放;發展到一定時期,原有的依靠環境和人力等資源的發展方式將難以維系,此時城鄉之間深層次的矛盾和社會問題就會凸顯。如果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的動力,改革就會停滯甚至倒退,這是諸多發展中國家沒能順利跨越中等收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改革開放40 多年所積累的物資基礎和經驗讓我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跨過中等收入階段的過程中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引擎和新的發展方式。鄉村振興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時間節點上為實現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突破口。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事關現代化成敗的關鍵因素。城市和鄉村是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絕不是形成鮮明對比的凋零鄉村與光鮮城市。衰敗的鄉村烘托不出繁榮的城市,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當今世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發達國家都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國家。
當前,相對于快速發展的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我國農業現代化仍處于初級階段。我國農業現代化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農業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直接影響收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收入,與從事第二、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2020 年,我國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56[4],城鄉及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和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是解決農業農村問題的關鍵。
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高收入的發達國家有3 個共同特點。1)城市化率達到70%。2020 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約60%[5],而60%左右的城鎮化率正是社會問題凸顯和社會矛盾尖銳化的時代。2)農業勞動生產率接近或者超過第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3)農民的收入接近或者超過城鎮居民的收入。
從國家整體戰略視角來看,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對應的是鄉村振興基本制度框架體系形成的階段;2035 年全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代對應的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階段;2050 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對應的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與整個現代化的進程是同步推進的,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國共產黨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和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為解決日益凸顯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而實施的重大舉措。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實現“兩個全面”的重要指標,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前提。鄉村振興戰略為世界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未來14 億人口的大國將會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重塑世界經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