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鴿
(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南寧 530000)
農業文化遺產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一致,我國農業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稟賦和價值,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珍貴財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針對農業在農村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及所面臨的問題,要適時調整和完善“三農政策”,將農村建設成為向往的美麗家園[1]。廣西作為我國南方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特色鮮明。2019年,廣西有3項農業文化遺產編入CHINA NI AHS(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保護清單,分別是廣西龍勝縣龍脊梯田景觀、廣西隆安縣“那文化”稻作文化及廣西恭城月柿栽培技術。除此之外,廣西壯族自治區還擁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靈渠。
農業文化遺產功能多元化,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2個功能:1)農業生物多樣性,如全州的荷花魚、上林的苗絲米、富川的臍橙、田東的桂七、橫縣的茉莉花茶等資源都具有重要的遺產價值;2)生態服務功能多樣性,如控制水土流失、防御自然災害、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穩定性等。
經濟是第一生產力,農業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應重點考慮的是市場需求,生產出來的東西能夠被市場所接受。將農業文化遺產進行生產性保護,且保證有長期的銷售渠道,這樣才能保證遺產活化保護長久不衰。換言之,被市場接受的前提是農業文化遺產不僅要具備獨特的品種資源、品牌農業,還要具備優良的生態條件等優勢,才能真正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真正做到鄉村振興。
農業文化遺產是一項珍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農民長期以來特有的農業技術和甘愿付出的勞動精神。在農業文化遺產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大量的科學技術在不斷投入更新。生物資源的遺傳價值、社會文化系統的穩定性等,都離不開農業生產技術。
農業文化遺產是人與自然共同進化的產物,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產物。如民俗節慶、服飾文化、建筑文化、農業技術和宗教信仰等農業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政府在保護農業遺產方面起著主導作用,是主要的管理者。政府要拉動地方經濟,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保護農業文化遺產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經濟效益低下,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因此,政府不愿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納入重點工作范疇。
保護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著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能否順利開展。農業文化遺產在發展的過程生產方式比較單一,產生的經濟效益相對較低,無法帶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更不能增強農民的保護意識。農民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體,農民經濟收入的提升是農民參與保護工作的根本動力。農民對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強,主要原因就是傳統生產模式沒能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不能改善農民生活質量,不能增加農民的 經濟收入。
傳統的高耗、低效的農業循環模式,使得農業文化遺產在發展中失去了生產功能。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農業文化遺產的低效循環模式面臨著危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越來越無法接受這種傳統模式,不但生產能力不足,而且效益低下;同時,因為教育、醫療等壓力,農民不得不放棄農業生產而外出務工,導致農村出現空心村,土地閑置的現象。傳統農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生產效率低下、設施設備陳舊、競爭能力不強及抗災害能力弱等,這些與現代化農業生產背道而馳,傳統農業必然走向沒落[2]。
這種模式的參與者有地方政府、農業企業和當地農戶,通過對當地資源的搜集、管理和利用,實現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統籌農業品牌戰略,多渠道推廣農業品牌,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業品牌;通過加長農產品的加工鏈,對相關農產品進行資源整合,延伸農業產業鏈。此外,提升特色產品的品種資源優勢、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價值也能起到重要作用。通過生產特色產品,如上林縣大米、橫縣茉莉花、富川臍橙及恭城月柿等,促進農業遺產系統的活化保護與創新發展。近幾年,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正在火熱認定中,上林大米在2012 年已被認定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政府及相關部門已經采取遺產地特定保護,且已經產生一定效應。桂林市“恭城月柿”在申請地理標志商標后,其經濟價值得到了明顯提升,恭城縣月柿產量增大,年產值較之前翻倍增長。
廣西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產業發展相對滯后,面臨著遺產保護的約束問題[3]。一些投資回報率較高的鄉村旅游都是以旅游開發為主,遺產地居民也專注于旅游業,忽略農業文化的管理。因此,針對具有產業發展優勢的遺產地,可以走產業融合發展型保護模式。第一產業發展要以生態循環農業為主,通過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發展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和認證。例如,種植和養殖相結合柳州螺螄粉小鎮,采用水稻和螺螄結合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先進農業技術,種植出的水稻產量高、營養豐富,收到一致好評。第二產業主要是挖掘農業文化遺產地的物種資源,開發養生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以桂平市肉桂種植示范基地為例,2008 年示范基地所種植的肉桂獲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廣西肉桂”稱號;2018 年“官桂”牌肉桂油通過自治區富硒農產品品牌認證。第三產業發展農業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保護模式,設計旅游路線,開發旅游產品。發展農業文化產業,將農耕文化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和科研教育示范基地中。第一產業是基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第一產業產生驅動作用,促進產業融合,推動農業文化遺產的活化保護。
廣西經濟發展較沿海城市比較落后,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環境容量較小,構成環境因素比較單一,但民族文化資源稟賦。近年來,國家陸續推出精準扶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針對有需要的地方實施財政資助,在國家多個遺產地開展“資金政策支持型”保護實踐,在農業環境、資源、生產方式及傳統技術等方面進行創新式活化保護,通過傳承傳統農業文化,提升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等,促進農業遺產系統的保護與發展[4]。
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批實力凸顯的龍頭企業,這些龍頭企業通過獨特的方式,實現了規模經濟效應。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引導農戶種植常規優質水稻。公司在糧價低于合同價格時,堅持按合同價收購;在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格時,則按市場價格收購。通過這種收購方式,幫助弱勢個體農戶的發展,增強農戶在自然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等方面的免疫力,從而提升農戶參與農業文化遺產活化保護的積極性。
農民是農業生活中的主體,是農業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農戶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也是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最重要的參與主體[5]。“農民經營主體型”保護實踐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小農戶為單位,農業大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社區等多種經營主體并存的保護實踐方式。通過“地方政府+企業+合作社”的共同參與,提升農戶參與農業文化遺產活化保護工作以及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抗風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