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寧化縣農村合作經濟經營服務站,福建寧化 365400)
寧化縣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地處閩西北武夷山東麓,東鄰明溪縣、清流縣,西毗江西省石城縣、廣昌縣,南接長汀縣,北界建寧縣,版圖面積2 407 km2,耕地面積2.93 萬公頃,現轄11 鎮5 鄉210 個行政村,2019 年末總人口37.5 萬,其中鄉村人口30.7 萬,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 783 元。寧化縣境內丘陵起伏,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之稱,低山、丘陵、盆地占總面積的9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 700~1 800 mm,年均日照時數1 757 h,為發展水稻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寧化縣年產稻谷2.2 億千克以上,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水稻常年種植面積達到2.57 萬公頃,但種植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影響了農戶種糧積極性。2006 年以來,寧化縣通過引進先進農機設備,農機農藝相結合,示范推廣新型機械化生產技術,增加農機保有量,實現了水稻生產耕、種、防、收、烘全程機械化。開展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是當前寧化縣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深化當前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營模式的重要步驟,通過深入推進水稻全程社會化服務,有效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增加了種糧效益,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1]。
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作為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水稻生產中的機械化耕作土地、集中育秧、機械化插秧、統測統配施肥、機械化病蟲防治、機械化收割和產品加工7 個作業環節。
寧化縣實施機械化服務面積從2006 年的耕作環節867 hm2、機收環節533 hm2,增加到2020 年的耕作環節2.13 萬公頃、種植環節0.53 萬公頃、病蟲害無人飛機防治環節0.27 萬公頃、收割環節1.8 萬公頃、烘干環節0.29萬公頃,累計2020 年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5.02萬公頃。在此過程中,確定項目實施主導產業為水稻,選定作業服務方式及實施規模,寧化縣水稻正向機械化、規模化、集約化方式轉變。
從2006 年水稻生產僅服務機耕、機收2 個環節到2020 年的水稻機耕、機插、機防、機收、機烘5 個環節均開展社會化服務。
2006 年,寧化縣僅有1 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2020 年從事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的服務主體已達31 家,其中省級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9家,這些服務主體均從事社會化服務2 年以上,擁有與其服務內容和服務能力相匹配的農業機械和設備,內部管理制度健全和財務管理規范能夠接受管理部門監管,所提供的服務在質量和價格方面受到農戶的認可和好評,享有良好的信譽[2]。
2019 年,寧化縣開始推廣應用北斗系統數據,在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作業機械安裝惠達農業智能探測系統共計292 臺,其中收割機200 臺、拖拉機62 臺、插秧機30 臺,應用北斗大數據對每臺作業機械的作業時間、作業面積、作業地點進行精確統計,有效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和質量。寧化縣富民農機專業合作社2008 年5 月成立,擁有各類農機具321 臺套,建成水稻工廠化育秧中心,稻谷烘干儲藏中心,于2012 年被評為部級農機專業合作示范社,主要從事水稻耕、種、防、收、售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引進“惠達科技”農業北斗智能App 管理系統,在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機具上安裝智能終端65 臺套,通過實時位置探測、作業核算、統一調度,實現了線上全程精準、高效、實時、便捷的一體化管理,促進了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提檔升級,合作社自成立以來,累計服務農戶1.3 萬戶,服務面積2.13 萬公頃,烘干稻谷16 萬噸,被農業農村部列為2020 年度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
調查數據表明,委托社會化服務組織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作業,種糧效益比純手工水稻作業每667 m2增加純收入200~300 元,以機械化插秧為例,每667 m2人工插秧費用70 元,機插費用25 元,每667 m2減少費用45 元,且機械化插秧能夠做到淺、直、勻、牢,水稻返青早,通風效果好,不宜倒伏,增強分蘗和抗逆性,達到增產增收效果。
各服務主體作業機械以適宜塅田、洋面田的作業機械為主,為追求經濟效益,作業田塊要求面積越大越好,但寧化縣地處丘陵山區,約有40%的田塊以坑壟田、排田為主。據統計,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等鄉鎮洋面田、塅田面積占80%,安遠鎮、水茜鎮、曹坊鎮等鄉鎮占66%,城南鎮、河龍鄉、方田鄉等鄉鎮僅占43%,不利于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難以實施。
各服務主體農機裝備以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為主,而無人飛機、稻谷烘干機數量嚴重不足,目前寧化縣無人飛機保有量86 臺、糧食烘干機48 臺,根本無法滿足病蟲害防治和稻谷烘干需求,影響機防、機烘社會化服務的開展,不能形成有效的“一條龍”全過程作業服務。
寧化縣農村土地經營仍以小農戶為主,土地向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集中進度緩慢,寧化縣目前水稻生產合作社76 家流轉土地0.15 萬公頃,家庭農場43 家,流轉土地533 hm2,制約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推進[3]。
目前,寧化縣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水稻社會化服務僅局限于水稻生產的耕田、插秧、病蟲害防治、水稻收割及稻谷烘干5 個環節,未向產前生產信息提供、種子化肥農藥供應、產后稻谷深加工、大米銷售等環節拓展延伸。
合作社在規范發展上處于被動局面,缺乏高素質的專業服務人才和專業農民團隊。調查顯示,大多數社會化服務主體成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占比為42.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為22.4%,本科文化程度占比為12.3%,具有專業知識成員占比僅為22.8%,難以適應社會化服務的新需求。
服務對象滿足于單個生產環節依賴社會化服務,不敢放心將水稻生產全過程托管給社會化服務主體,經調查泉上鎮、湖村鎮等5 個鄉鎮10 個村100 戶農戶中僅有30%的農戶同意將水稻全程托管社會化服務。
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農業內部分工細化的必然產物,可以將其理解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其能夠有效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在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及競爭能力,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土地是水稻生產的關鍵要素,而新型經營主體則是解決“土地誰來種”的重要載體,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農戶成立新型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把小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連片適度集中流轉,提高寧化縣水稻商品化和專業化程度,更好地解決分散式經營生產效益低下的問題,以產業化經營推動社會化服務[3],為寧化縣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夯實基礎[4]。
整合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小水利等農田基礎設施項目資金,對新型經營主體流轉3年以上、面積3.3 hm2以上的耕地進行標準農田建設改造,按“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的要求,使之有利于機械化作業,為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創造作業條件。
補齊短板,對社會化服務主體的烘干廠房、大米加工廠房、電商銷售平臺等采取先建后補、先建后獎方式給予補助,打通社會化服務生產環節的“最后一公里”,保障全程社會化服務有效、及時地順利實施。
出臺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產前種子和農資供應,產后包裝銷售的補助辦法,引導社會化服務組織,深入細化水稻生產的各個作業環節,進一步科學測定各作業環節的作業價格標準,從水稻生產“耕、種、防、收、烘”等“小全程”服務向產前、產中、產后的“大全程”服務轉變,逐步建立適應市場化運作的“大全程”服務組織模式。
積極與省內外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展開合作,全方面培訓社會化服務從業人員,將水稻種子、農藥、肥料等農資全部納入服務環節中,提升相關建設人員的素質和專業技能,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出率及產品市場競爭力,為寧化縣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提供人才支撐,使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得以規范化、細致化、透明化。
通過各類媒體各種新媒介,宣傳水稻生產社會化服務的政策和成效,擴大社會影響力,讓新型經營主體逐步實現水稻生產全過程托管,減輕投入壓力,節約生產成本,分享社會化服務的好處和收益,從而為寧化縣水稻生產提質增效、“提速換擋”創造良好氛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