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冠華
(赤峰市農牧業綜合檢驗檢測中心,內蒙古赤峰 024000)
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人們在食品方面的消費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我國農畜行業發展蒸蒸日上。近年來,人們對于農產品和畜產品的質量安全越發重視,相關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也進一步加大,但盡管如此,農畜產品的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對此,要加快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全面化、深度化的步伐,及時規范農畜產品生產企業,引導其合理、規范使用農藥、獸藥,避免農產品或畜產品質量問題危害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農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僅憑感官難以辨別,大部分需要通過儀器設備檢測。隨著時代的發展,農畜產品檢驗檢測趨向于自動化,智能化、高靈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儀器被廣泛應用于農畜產品檢測中,保證了數據準確性,提高了檢驗檢測效率[1]。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為加大農畜產品監管力度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通過對檢測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農畜產品質量存在的問題,為行政主管部門和執法部門提供科學的監管依據。
種植生產過程中存在化學農藥污染及農藥殘留的問題,部分畜禽養殖戶不遵守用藥間隔期的規定,非法使用違禁藥物、濫用抗生藥物,導致獸藥殘留。對此,相關部門要加大檢驗檢測力度,用檢測數據倒逼種植(養殖)企業(戶)采取生物、物理防治,或者在安全用藥期科學用藥,從而確保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隨著人口數量的增加,我國農畜產品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但是,在農畜產品產量增長的同時,應更加重視農畜產品的質量發展。當下,許多農畜產品種植或養殖人員為了追求產量化、速度化,往往會忽視產品質量問題,不合理使用農藥、獸藥,農畜產品質量不達標現象時有發生[2]。此外,目前我國的農畜產品檢驗檢測不夠深入,很多檢測僅停留在表層,導致許多有問題的農畜產品流入市場。
目前,地方或國家相關部門的安全檢測是農畜產品進入市場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畜產品生產企業社會責任感缺失,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極其匱乏,同時受技術和成本限制,僅依靠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達到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的目標非常困難。要想保障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就必須要加強農畜產品生產企業的質量安全意識,提高其社會責任感[3]。
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工作較為復雜,需要不同部門和監管機構相互協作才能做好。1)我國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尚未完全建立,部門間協調困難,難以形成工作合力。2)存在責任不明確、多頭監管、速度低質量差等問題。3)農畜產品檢測技術沒有及時更新,檢測設備老舊,靈敏程度不高[4]。4)檢測操作人員相關知識不夠全面,檢測機構秩序渙散,難以及時發現問題產品。
1)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多而散,多以單家獨戶承辦,存在規模小、集約化水平低、經營方式粗放等特點。2)養殖場就近搭建,選址隨意,沒有專門的糞污清潔和消毒設備,以人工清理為主,存在質量安全隱患。3)違規使用禁用的農藥、獸藥的現象屢禁不止,標準化生產的推廣進度慢,管理困難。
1)加強農畜產品來源管理。相關部門或地方政府要出臺政策法規,引導農畜產品生產經營企業正規化。要對其引進的產品進行質量監測,并要求生產經營企業提供購買來源渠道證明[5]。2)加強農畜產品生產企業的安全意識。通過對農畜產品生產企業定期開展產品安全意識培訓,保證其生產規范化。
完善檢測體系,擴大例行監測、監督監測覆蓋范圍,加強農藥獸藥殘留監控,從源頭上治理農獸藥殘留問題,從而保證“舌尖上的安全”。1)農畜產品安全檢測機構要完善檢測體系,明確各檢測部門的責任分工,保證檢測工作的速度化和質量。2)地方政府要加大對相關檢測部門的資金投入,幫助農畜產品安全檢測部門引進新技術,提高其在農畜產品檢測過程中的監管效果。3)對于安全檢測機構從業人員,要定期進行培訓和考察,及時淘汰不合格、不達標人員,保證整體工作人員工作素質水平[6]。
相關檢測部門要借助農業農村部機構改革之機,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加快推進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尤其要加快縣區、鄉鎮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7]。鼓勵逐級建立和完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室,完善檢測工作的管理制度,同時保證及時有效的資質認定能力范圍,確保檢測結果的可信度。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畜產品需求量不斷擴大,但在農畜產品生產高速度的發展下,農畜產品的質量問題卻屢見不鮮,大量問題商品流入市場,對我國社會民眾的健康安全造成了威脅。為保障社會民眾健康安全,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大農畜產品安全檢測力度,深化改革,完善檢測體系,實現農畜產品生產規范化,為社會民眾的健康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