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林,王 涵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耕地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不僅具備農產品生產功能,同時還具有生態服務功能。耕地資源的具體質量與數量決定著耕地能否實現自身價值。然而,對于農民來說,其是耕地的經營者,卻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權利,其發展權在現實情況中受到了嚴重擠壓,因此,只能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以經濟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也間接影響了耕地生態環境,諸如土壤結構破壞、水土流失等等情況都嚴重制約了農業的持續發展。在現行的法律制度下傳統的行政手段已經很難對問題進行解決,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我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研究,合理對其進行完善。據此,研究了我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具備一定程度上的現實意義。
想要對整體問題進行研究,就必須要在一定程度上明確構建農業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也變得越來越惡劣,只有合理保護生態環境才能夠優化現有的資源形式,進而改善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的說,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撐性產業,只有保護農業生態資源才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升我國經濟能力。但是由于我國長期追求糧食的產量,因此在生產過程中很多農民都會選擇高污染的生產方式,造成農業生態環境被不斷惡化。從這個角度來看,為了對農業的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就必須要對傳統的生產作業方式進行轉變,但這種情況也會直接造成農民需要付出的成本持續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本就不高,再讓其付出更多成本,勢必會引起農民的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保護生態,同時促進農業生產,就必須要構建相關的法律制度,采用回報機制對農民進行補償[1]。
除此之外,在我國城市化建設不斷深入的情況下,農村的很多土地都被征用,再加上我國農業產品存在不平等交換的情況,很多農民都出現了損失;城市工業的迅速發展造成了大量的工業污染,這也直接破壞了農村的生態環境,不利于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一些農村區域建設了生態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域,為了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這本身就不符合我國政府對公平、公正的追求。構建農業生態補償制度能夠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犧牲做出補償,因此具備較強的必要性[2]。
最后,從法律制度的角度來看,相比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對農業生態補償制度的構建還存在很多不足,只有對生態補償法及其下位法進行構建與完善,才能夠滿足我國法律制度完善的具體需求。
通過現實中一些有識之士的不斷努力,再加上政府部門對相關問題的重視,1998年我國《森林法》首次以國家立法的具體形式對與生態補償相關的規定進行了制定,除此之外,包括《土地管理法》在內的多個法律都對生態補償制度進行了涉及[3]。
為了能夠對農業的生態環境進行改善,一些地區還出臺了地方性的法規,如湖北省在2006年出臺的《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從此之后,多個地區都開始對湖北省的立法行為進行效仿,包括甘肅、福建、江蘇在內的多個地區都通過法規明確了農業生態補償的內容及細節。
毫無疑問,我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是法律體系不夠完整的問題。有關生態補償的法律制度在國內還處于較為分散的狀態,雖然在一些法規中有所提及,但是多個分散的法律都有涉及相關內容,導致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不夠完整。例如,針對資金和糧食補助的問題,《退耕還林條例》已經對其進行了具體規定,但是仍然有其他法律也提到了相關問題,多個法律條文的規定略有不同,影響了整體法律制度的系統性。除此之外,在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中,政府部門明確規定了健全生態保護制度的措施,但是對耕地生態補償制度的內容卻沒有進行具體規定[4]。歸結起來,直到如今我國都并沒有結合各地區實際情況制定配套實施制度,這一問題需要引起相關人員的重視。
其次,在監管規范程度方面,我國很難與發達國家相提并論,整體情況處于落后的狀態[5]。在立法方面我國存在一定缺失,導致耕地生態補償體系較為混亂,各個地區對農業耕地生態補償的范圍、對象都沒有進行確定,監管機制無法發揮自身的作用。另外,我國補償體系中監管機制不規范,由于社會監管機制,所以即便農業管理與農業、環保等多個部門都有聯系,但責任不清的現狀會使得各個部門對農業耕地補償問題相互推諉。農民是農業耕地生態補償的直接受益人,但從農民角度來看,其生活壓力較大,生活水平較低,很少有時間去了解農業耕地生態補償的規定和政策,歸結起來,社會成員很少過問這一問題,只關注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導致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最后,需要提到我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主體不明確的問題。在發達國家的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中,基本都具有明確的補償主體。在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初始階段,政府部門必須要出門組織,同時給予資金支持,如此才能夠更好的開展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行為。我國目前對環境問題進行解決的基本原則是誰對資源進行了利用,誰進行具體補償,在規定內容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欠缺之處。與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直接相關的主管部門包括環境保護部門、農業部門以及財政部門,只有上述三個部門發揮作用,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需要相關人員注意細節,合理健全法律制度。在我國環境保護意識不斷提升的情況下,我國必須制定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條例,在積極落實的基礎上,應結合我國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條例的實施細則,從而讓各個地方的規章制度都能具有現實依據。
我國各個地區也需要結合國家頒布的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條例以及實際情況對原有的法律規章制度進行改進與優化,在保證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具有統一性的前提下,提升其系統性,發揮其功能,對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中的補償主體、補償對象等進行明確。
完善耕地生態補償監管機制較為重要,較為必要。對于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體系來說,其與其他法律制度一樣,想要在現實情況中進行合理運行,除了需要系統的法律對其進行支持以外,同時還應通過監管部門來對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有效運行進行保障,對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激勵,讓他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除此之外,還應該對多種媒體的作用進行發揮,對與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相關的法律制度進行宣傳,提升農民以及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如果其利益受到了損害,受害者就可以結合自身損失發揮法律制度作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結合耕地生態保護實施投融資政策能夠為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構建與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一切生態補償制度都需要以資金為物質基礎,缺乏這一基礎,政府也就無法通過物質賠償的方式來彌補農民的經濟損失。在采用農業資源進行可持續利用的生產方式中,農民付出了較高的成本,有必要對其進行補償,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只依靠政府部門提供資金,那么無疑不能真正的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因此,結合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實際情況,一方面應通過激勵措施吸納社會上的資金,另一方面還需要利用國債的方式為個人和企業的投資提供具體保證。相關部門必須要對補償資金的渠道進行拓展,同時通過廣告、宣傳的方式來對社會資金進行募集,減輕政府部門的壓力,使農業的生態環境在現實情況中能夠呈現良性循環的良好局面。
綜上所述,現行的法律制度下傳統的行政手段已經很難對問題進行解決,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我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的研究,合理對其進行完善。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必須制定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條例,在積極落實的基礎上,應結合我國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建立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條例的實施細則,明確農村農業耕地生態補償法律制度中的補償主體、補償對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