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莉
(左云縣林業局,山西大同 037000)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是近些年我國比較重視的一項治理風沙和土地沙化的重要工程,山西省作為京津地區的鄰近省市,山西省的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土地沙化的影響。在不斷的推進下,該工程產生的綜合效益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和改善山西省的土地沙化情況,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對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綜合效益評價進行分析前,要了解該治理工程的自然條件和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在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之前,山西省是我國華北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之一,其沙化土地面積達到120 萬公頃,而山西省的整體面積僅205.84 萬公頃,沙化的土地面積占整體土地面積的50%以上[1]。山西省開展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區與毛烏素沙漠、內蒙古及陜北的風沙區相鄰,再加上受到西伯利亞寒流及東部、南部海洋暖流的影響,當地呈現出多風干旱的氣候特點。這不僅導致山西省當地的冷空氣活動頻繁,還會增加大風和沙塵暴發生的概率。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自2002 年在山西省啟動建設以來,在治理和防范風沙侵襲的方面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效果。通過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及各種綠化措施的建設,現階段山西省超過1 000 hm2的大型防沙治沙工程有130 多項,超過3 000 hm2和7 000 hm2的大型防沙治沙工程分別達到30 項和8 項[2]。在山西省境內,包括桑干河等主要的河流和多條公路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都實現了大面積的防風固沙林帶的建設。現階段,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已經為治理當地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
生態系統的平衡是能夠保證自然界及人類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京津地區受到嚴重的風沙侵襲不僅會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還會通過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而影響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3]。步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對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提出和建設,是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方向的環境治理工程。該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因土地沙化導致的農業減產、環境污染加劇、沙塵天氣增多等一系列問題,還能夠對京津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實現環境治理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治理措施按照對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不同而具體分為林業、農業、水利及生態移民4個方面。山西省在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過程中,通過這4 個方面治理措施的實施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在對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綜合效益評價進行分析時,主要可以從以下2 個方面著手。
3.1.1 原則
對一項工程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時,需要選取一定的指標作為評價的角度和標準,而在對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綜合效益進行評價過程中,對其評價指標的選取需要重點遵循客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綜合性原則及科學性原則,同時還要注重各種效益成果評價的科學性,避免綜合效益評價的片面化。
3.1.2 體系構成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能夠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在對其進行評價過程中,要與治理工程建設區的實際情況及背景特征等結合起來,通過更加科學的分析選擇合適的評價指標。在選擇好具體的評價指標以后,按照目標層、變量層及要素層的評價層次進行評價,最后對該評價層次中的各項指標的權重和次序進行檢驗,最終形成治理工程生態效益的評價指標體系。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一期建設工程已經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成效,在對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時,主要可以從以下5 個方面進行分析。
3.2.1 水土保持效益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施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減少京津地區的土地沙化情況,而在土地沙化治理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不僅能夠有效防止風沙對當地土地的侵襲,還能夠有效控制土壤中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流失,在保證土地營養的同時為當地農業的生產發展提供充足的準備條件。在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該地區的植被覆蓋率從16%增長到30%,大面積的人造森林面積達到46萬公頃。
3.2.2 水源涵養效益
水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在飽受風沙侵蝕的治理工程建設區,干旱的氣候及風力的作用使得當地的水源及各種河流水系都呈現出逐漸干涸的狀況。而開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之后,截至2018 年,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區的水源涵養量已經達到了14 億立方米,而通過水源涵養量提升產生的直接或間接效益達到將近200億元[4]。這表明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不僅能夠有效達到環境治理的目標,還能夠為當地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水源涵養的效益主要可以從涵養水分和凈化水質2個方面進行分析。涵養水分主要是指通過造林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吸收的大量水分來調節地表水的含量及減少地表水分的流失。而凈化水質則主要是通過植物的枝葉來吸收雨水中的部分離子,進而將雨水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分離出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這些凈化的水源不僅能夠保證土壤中水分的含量,還能夠為當地的農業生產提供更加便利的種植環境條件。
3.2.3 固碳釋氧效益
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不僅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增加,還會對環境產生間接的破壞,在自然界的生態系統中,植物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實現二氧化碳與氧氣的轉換。將這種作用原理應用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建設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減少當地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進而改善空氣質量,減少風沙天氣的產生,還能夠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更加適宜的環境。在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截至2018 年,山西省全年實現的固碳總量達到190 萬噸,釋放的氧氣含量也達到了165 萬噸左右。
3.2.4 改善環境效益
環境的改善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的一項最基礎的綜合效益,改善環境的效益主要可以從改善空氣質量方面分析。根據具體的計算數據,山西省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通過植樹造林吸收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空氣顆粒物分別能夠達到16萬噸、1.10 萬噸、1 800 萬噸,將這些吸收的空氣污染物進行換算之后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達到130億元。
3.2.5 生物多樣性效益
森林是生態系統中能夠保證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產生的生物多樣性效益主要可以依據當地的野生動植物種類和數量、生物棲息地的面積來進行評價[5]。現階段,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區內的陸生脊椎動物近100 種,野生植物的種類增加了近千種,將這些野生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進行換算之后,其產生的經濟價值能夠達到20億元。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經濟效益對促進山西省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對山西省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綜合效益評價進行分析之后可以得知,該工程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對當地的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污染狀況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治理工程的成功經驗表明,將更多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地沙化治理過程,對促進我國社會環境污染問題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