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林林 程曉平 張翠翠
運動性構音障礙是指由于周圍神經系統或中樞神經病變,與語言相關的肌肉收縮力減弱、運動不協調或麻痹所導致的語言障礙[1]。目前西醫常用語言康復訓練治療運動性構音障礙,可對患者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對于患者出現的鼻咽閉合異常、舌部肌肉麻痹等癥狀并無治療效果。中醫認為,運動性構音障礙屬中醫“風暗”“失語”之范疇,主要病因在于舌,應以舌頭所出現的癥狀為主要治療要點[2]。針灸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采用不同針具按照一定角度以提插捻轉手法來刺激人體經絡,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具有安全、有效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康復治療中[3]。本研究旨在探討針灸聯合言語康復訓練療法對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言語功能與聲學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80例,于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治療,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劃分為對照組(40例)和試驗組(4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語言功能評級[4]:3級19例,2級15例,1級6例;年齡37~64歲,平均(49.28±9.32)歲;男23例,女17例;病程1~4.5個月,平均(2.62±1.03)個月。試驗組患者語言功能評級:3級20例,2級14例,1級6例;年齡37~62歲,平均(49.15±9.21)歲;男22例,女18例;病程1.5~4.5個月,平均(2.49±1.13)月。2組患者以上一般資料比較,P>0.05,提示其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進而2組間可比。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
1.2 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照《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5]中相關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物理醫學與康復科診療常規》[6]中相關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相關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大于35歲且小于65歲者;③依從性好,可以清晰準確配合者;④母語為漢語語種,普通話發音掌握者;⑤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者;⑥自愿參加本研究者;⑦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本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等。
1.4 排除標準①伴有癲癇或其他類型精神疾病者;②對針灸治療不能耐受者;③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者;④處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等。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語言康復訓練,首先從簡單的詩詞、兒歌、詩歌與數字進行口語表達訓練,接下來訓練復述單詞,待其熟練后運用其他詞組與這些單詞組成簡單句子或短文進行反復練習,通過鏡子康復師告訴患者發聲器官的氣流的大小與位置和方向進行語音訓練,患者通過模擬康復師的發音,用鏡子檢查自己與康復師的口腔動作是否一致,治療場所選用具有隔音設施房間,30 min/次,2 d 1次,共治療15次;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患者采取仰臥位,選取5 cm銀針,進針前對需要進針穴位皮膚進行消毒,主穴選取百會、啞門和舌三針,百會與啞門直刺25 mm,采用輕捻轉補手法,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度,得氣后留針30 min,舌三針斜刺19 mm深向舌根方向,刺激1.5 min運用提插捻轉手法,留針25 min,選取足三里、血海和肺俞作為配穴,直刺45 mm,得氣后25 min留針,運用呼吸補法,1次/d,10 d為一個療程,結束1個療程后休息10 d,共治療2個療程。2組均治療30 d。
1.6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總有效率,采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相關標準進行評定,評級范圍0~5級,級別越低,表明構音障礙越嚴重,無效:患者語言功能分級無變化;有效:患者語言功能較治療前提升1~2級;顯效:患者語言功能較治療前提升3級;治愈:患者評為語言功能5級,言語流利,極少有可分辨的語言障礙,但聽者并不會察覺;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聲學指標情況,采用候發聲力學分析儀測定患者最長發音時間、音量與基頻指標。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語言溝通能力,采用功能性語言溝通能力檢查表評定患者讀、寫、說評分,各項分值范圍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語言溝通能力越強[8]。

2.1 臨床療效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95.00%)較對照組(75.00%)升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聲學指標治療后2組患者音量與基頻較治療前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前2組患者最長發音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后2組患者最長發音時間均較治療前延長,試驗組長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語言溝通能力治療后2組患者讀、寫、說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試驗組較對照組升高(P<0.05)。見表3。

表2 2組患者最長發音時間、音量與基頻比較 (例,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讀、寫、說評分比較 (例,
運動性構音障礙是由于構音器官,如軟腭、聲帶、下顎、舌、口唇與肺等神經系統以及肌肉障礙而致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鼻咽閉合不全、下頜張合困難、嘔吐反射亢進和舌部肌肉異常等,患者運動模式障礙使其在發音時出現鼻音過重、音量異常、基頻異常、語言短促等異常現象,導致與其交流人員對話難以聽懂,患者日常交流受到嚴重影響[9]。運動性構音障礙治療常用語言康復訓練的方法,其可改善患者的發音、語速等,但對患者所出現的肌肉異常改善效果不佳[10]。
根據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的癥狀,中醫將此病歸屬于“風暗”“失語”“風懿”范疇,認為該病病位主要在舌,但與腎、肺、心密切相關,屬本虛標實,肺氣失宣為其本,心血不足,虧虛腎陽,痰癖阻絡為標,相煽風火,舌本得不到濡養而致發病,應以通絡開竅、清熱化痰、寬胸利肺、疏通心脈以及益補腎陽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針灸對穴位適當進行刺激,起到激發經氣、疏通經絡、祛除病邪、調理臟腑、協調陰陽之功效[11]。由上述研究結果可得,試驗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升高,且試驗組最長發音時間長于對照組,表明針灸聯合言語康復訓練療法可改善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的聲學障礙,提升治療效果,與郝盼富等[12]研究結果一致。舌三針為上廉泉,刺激該穴位具有開竅通絡、清熱泄痰之功效;啞門為陽維脈、督脈交會穴,刺激該穴位具有通陽開竅、疏風通絡之功效;百會位于頭頂正中,刺激該穴具有益氣利咽、回陽固脫之功效;刺激其余配穴具有滋陰補腎、回陽救逆之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針刺可通過針法對血管進行疏通,并且能夠疏通經絡,可促進患者身體機能運行通暢,改善血液循環[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讀、寫、說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針灸聯合言語康復訓練療法可改善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的言語功能,與趙甫剛等[14]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針灸聯合言語康復訓練療法可改善運動性構音障礙患者的聲學障礙,提升治療效果,同時改善患者的言語功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