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軼
(白山市中心醫院普外一科,吉林 白山 134300)
膽結石癥屬于一種膽道外科疾病,主要分為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的傳統治療主要以外科手術為主,其中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為治療膽囊結石的“金標準”,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案,對于大多數基層醫院來說,分開進行ERCP、LC仍是首選,但單獨行ERCP的患者術后結石的復發率相對較高[1]。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臨床已將雙鏡甚至三鏡聯合治療應用于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中,首先進行ERCP術,術后留置鼻膽管,擇期行LC是理想的手術方法[2]。但對于ERCP術后何時行LC仍存在爭議。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ERCP術后不同時機行LC治療對膽總管結石合并膽囊結石患者肝功能、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白山市中心醫院收治的80例膽總管結石并膽囊結石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37~70歲,平均(53.81±8.52)歲;病程0.71~3.52年,平均(2.10±0.59)年;膽囊結石直徑0.78~2.35 cm,平均(1.57±0.73) cm;膽總管直徑1.02~2.27 cm,平均(1.65±0.60) cm。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5~68歲,平均(56.83±9.82)歲;病程0.72~3.49年,平均(2.26±0.16)年;膽囊結石直徑0.90~2.51 cm,平均(1.76±0.65) cm;膽總管直徑1.09~2.15 cm,平均(1.66±0.41) 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實用外科學》[3]中關于膽總管結石的診斷標準者;經超聲影像學、核磁共振胰膽管成像證實為膽總管結石并膽囊結石者;結石數量5枚及以下者;膽總管結石直徑不超過2.5 cm者等。排除標準:合并肝硬化、免疫性疾病者;嚴重心、腎等功能異常及精神、語言障礙者;存在手術禁忌證等。本研究經白山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ERCP術治療,術前禁食、禁飲6~8 h,術前30 min使用20 mg丁溴東莨菪堿注射液(成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594,規格:1 mL∶20 mg)、0.5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385,規格:5 mL∶25 mg)進行肌肉注射,并于術前10 min口服10 mL鹽酸達克羅寧膠漿(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523,規格:10 mL∶0.1 g)。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取平臥位,經口腔置入十二指腸鏡探查十二指腸、食管、胃部病變情況,十二指腸鏡進至十二指腸降段,找到十二指乳頭,經十二指腸乳頭行膽管插管,選擇性將導絲插入造影導管,注入17.5%的碘海醇注射液,從肝門直至肝外進行順行造影,觀察結石部位、大小情況,切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約1.0 cm,使用擴張球囊、碎石網籃取出碎石,再次常規鼻膽管造影,確認結石徹底清除干凈、無出血等,術畢,退出導絲,常規安置鼻膽管引流。對照組患者于ERCP術后4~14 d行LC,觀察組患者于ERCP術后1~3 d行LC,方法如下:術前禁食8~12 h,術前30 min予0.5 mg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肌肉注射,取仰臥位,行靜吸復合麻醉,對手術區域進行常規消毒鋪巾。在臍上采用常規腹部三孔法建立氣腹,作一約1.5 cm縱行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12 mmHg(1 mmHg = 0.133 kPa),術中先插入腹腔鏡高清鏡頭,探查腹腔臟器并觀察膽囊形態和鄰近組織情況,調整體位為頭高腳低左側臥位,清楚解剖膽囊三角結構,并確認膽囊三角關系無誤后在右側鎖骨中線、肋緣交點、劍突下3 cm處進行LC術操作孔,放入套筒,應用電凝鉤解剖膽囊三角區進行解剖、游離,用肽夾夾閉后在其解剖處置入T管后取出,關閉氣腹,縫合切口,術后禁飲、禁食至肛門恢復排氣,并予以心電監護、抗生素預防感染、補液等治療。兩組患者均于術后隨訪7 d。
1.3 觀察指標 ①術后7 d臨床療效與結石清除率。臨床療效參照《實用外科學》[3]中的判定標準,顯效:結石徹底清除且臨床癥狀徹底消失,手術成功無并發癥發生;有效:臨床癥狀改善且存在少量結石余留,有較少并發癥發生;無效:患者術后仍有結石大量存在,臨床癥狀無改變甚至加重,且出現嚴重并發癥。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參照《泌尿系結石臨床診斷治療學》[4]中的判定標準評定結石清除率,CT顯示無結石殘留或結石殘留直徑 < 4 mm,無梗阻積水,即為結石清除。②臨床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③肝功能。分別于術前、術后7 d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在室溫下放置30 min后,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γ- 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水平。④炎性因子水平。血液采集、血清制備方法同③,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實驗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6(IL-6)、白細胞介素 -10(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⑤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術后7 d膽瘺、腹腔出血、切口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以(±s)、[ 例(%)]表示,分別采用t、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術后7 d兩組患者結石清除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 臨床指標 觀察組患者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s)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 L)手術時間(m i n) 住院時間(d)對照組 4 0 3 5.3 7±4.6 3 7 3.4 5±1 4.5 8 7.5 4±2.3 3觀察組 4 0 2 3.6 4±6.1 2 5 6.2 4±1 0.3 6 4.7 6±1.2 1 t值 9.6 6 7 6.0 8 6 6.6 9 7 P值 <0.0 5 <0.0 5 <0.0 5
2.3 肝功能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ALT、AST、GGT、TBiL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GGT:γ- 谷氨酰轉肽酶;TBiL:總膽紅素。
組別 例數 ALT(U/L) AST(U/L) GGT(U/L) TBiL(μoml/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40 98.26±11.03 40.59±4.37* 113.12±5.09 43.56±4.23*240.57±12.45 90.62±5.45* 74.28±6.56 28.90±3.28*觀察組 40 97.76±10.34 28.63±4.15* 112.42±4.63 25.61±3.09*235.31±11.92 53.45±6.36* 73.35±5.24 18.53±2.04*t值 0.209 12.551 0.643 21.672 1.930 28.067 0.701 16.97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炎性因子 與術前比,術后7 d兩組患者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顯著降低,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而血清IL-10水平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 -α;IL-6:白細胞介素 -6;IL-10:白細胞介素 -10;CRP:C- 反應蛋白。
組別 例數 TNF-α(mg/L) IL-6(ng/L) IL-10(ng/L) CRP(mg/L)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 術前 術后7 d對照組 40 27.80±5.01 19.36±3.50* 26.45±3.52 19.78±4.15* 19.48±6.38 29.42±3.72* 39.74±6.70 28.37±5.44*觀察組 40 28.98±4.73 13.54±4.46* 26.74±4.36 12.09±3.48* 19.35±7.09 39.58±3.43* 40.23±7.51 15.67±4.30*t值 1.083 6.493 0.327 8.980 0.086 12.699 0.308 11.5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并發癥 術后7 d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15.00%,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膽結石是一種普外科常見病,臨床中膽囊結石患者若合并膽總管結石,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劇痛、發熱等情況,極易引起急性膽囊炎和膽管炎。如診斷不及時,就會引起嚴重的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ERCP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疤痕少等優點,還可提前觀察肝內、肝外膽管的異常情況,但經取石后,膽囊內部分小結石仍可能通過擴張的膽囊管進入膽總管內,導致治療不徹底[5]。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ERCP術后行LC治療,可確認有無結石殘留,若有結石,可馬上進行補救,可提高結石清除率,但對于術后何時行LC手術,目前尚無統一標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結石清除率低于對照組,但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ERCP術后于1~3 d內行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可顯著縮短手術、住院時間,且安全性良好。分析原因在于,由于ERCP操作或膽囊炎癥導致膽囊三角區水腫,且隨病程進展,水腫也逐漸加重,會導致膽囊和膽管壁增厚,致使膽囊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增加手術難度,最終影響患者治療效果,而在ERCP術后3 d內行LC可有效降低由于術區或病灶水腫對患者預后造成的不利影響,提高治療效果;且短期內行LC還可保護Oddi括約肌的受損程度,減少亞急性或慢性期的炎癥持續發生。
血清TNF-α、IL-6、ICRP水平作為應激反應指標,在手術治療時受應激反應的影響,導致各指標呈高表達狀態;IL-10由單核細胞、2型輔助性T細胞(Th2)細胞產生,參與炎癥細胞調節,是一種抑炎因子,當受手術創傷的影響時,其水平呈低表達狀態[6]。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觀察組患者血清ALT、AST、GGT、TBiL及血清TNF-α、IL-6、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血清IL-10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ERCP術后于1~3 d內行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可改善其肝功能指標,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隨著時間的延長,膽囊內結石掉入膽管的概率會升高,很有可能會再次進行ERCP膽道取石,而術后1~3 d行LC治療會相對減少手術造成的二次傷害,減輕了術中游離解剖難度,從而降低了患者機體內的炎癥反應,減輕了手術對肝膽的損傷,可顯著改善肝功能相關指標[9]。
綜上,ERCP術后于1~3 d內行LC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患者,可顯著改善其臨床指標、肺功能,減輕炎性因子的釋放,提高清除率,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