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撒一把種,秋收一倉糧。”眼下,一年中最繁忙、最緊張、最關鍵的秋收剛剛結尾。千里沃野,大地俯瞰如畫,彌漫著豐收的味道。作為全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糧食單產、總產和調出量一直位于全國大中城市前列——長春,今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2400萬畝,正在掀開高質量豐收的嶄新篇章!
玉米增產有實力,水稻提質有成效,雜糧創收有辦法……高質量豐收的圖景背后,蘊藏著許多引人矚目的農業“轉型之變”。
長春市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研制新機具、推出新技術、探索新模式,落實黑土地保護試點、秸稈綜合利用、土地輪作等農業項目,持續穩定和提升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夯實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全市糧食產量已達到120億公斤階段水平。
讓優勢升級,為增收加碼。實施保護性耕作1057萬畝,建設119.1萬畝高標準農田,完成616萬畝取土測土配方施肥……趁熱打鐵,持續發展,今年長春市逐步將農業資源優勢、生產優勢和產品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品牌優勢和效益優勢,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這不是傳統農業的回歸,而是一次全面升級,更是時下不少農民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和耕作觀念。不僅要生產出更健康的農作物,還要追求更高質量的綠色品質和生態環境。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局之年,高標準抓好秋收工作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長春市高度重視秋收工作,壓實各地主體責任,7個秋收及安全生產督導工作組聞令而動,深入秋收一線開展指導服務,全市日出動收獲機械3.2萬余臺,保證糧食品質和安全,確保顆粒歸倉。
如今,高質量發展正成為長春市糧食作物生產的主旋律!
豐收的底氣為何這么足?秘密就藏在農田里。原來,早在備耕時節,姜悅平就有了“大動作”:為自家的水稻品種更新換代。
日前,在德惠市岔路口鎮,稻浪翻滾的場景被收割后滿地金黃的秸稈代替,全鎮二十余萬畝稻田收割進入尾聲。看著金燦燦的稻谷在收割機尾部的傳輸口飛瀉而下,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臉上。“今年豐收是一定的,糧食品質和收益雙冒高!每畝地增收上百元不成問題。”正為新米上市做準備的解放村種糧大戶姜悅平信心十足地說。
一粒種子注入“硬核”生產力
“今年,稻田里種的全部是小町米!”姜悅平告訴記者,從前選種最先考慮的是高產,連年高產但稻米的賣價始終平平,收益一直不見起色。自從種上小町米,終于知道了穩產高質才是真豐收。
岔路口鎮素有“中國水稻第一鎮”之稱。憑借良好的土壤、氣候、水源等自然條件優勢,全年水稻產量近14萬噸。其中,“德惠小町米”占到九成以上,并形成了區域市場競爭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如何指導廣大農民科學選種、用種?為了確保稻米的品質,近年來岔路口鎮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相繼引進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大力推廣優質水稻品種,集中力量打造“德惠小町米”白金名片。水稻品種也逐漸從單純的追求高產向穩產、優質發展,不僅獲得了廣闊的銷售市場,更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了“硬核”生產力。
“企業選擇的品種,往往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種,抗病抗災能力強、早熟的新品種,通過與農民簽訂合作協議,以高于市場的價格進行收購,給農民吃了定心丸。”岔路口鎮鎮長尹治文介紹,經過幾年的調整,小町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得益于“德惠小町米”這個金字招牌,目前主推的優質小町品種,市場價格遠高于普通超級稻每公斤0.5元左右,價格占優勢,村民們自然種植熱情高漲。積極推進地域品牌,大力發展水稻經濟,著力提升全產業鏈水平。在實施機械化收割作業的同時,企業還把越來越多的農業技術注入水稻的田間管理當中,稻草還田、有機種植、綠色植保……種植過程嚴格按照企業標準進行規范,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受益,岔路口鎮的大米品質顯著提升。
輪作“加減法”注入綠色新動力
天高云淡,莊稼金黃一片。在農安縣農安鎮前唐家村的一塊農田,農機手正駕駛著收割機往返于田間地頭,一粒粒大豆被倒進拖拉機車斗。“今年的收成真不錯,質量也挺好!”望著糧食顆粒歸倉,農戶趙大軍告訴記者,按照合作社的經營模式,這片地今年種大豆,明年種高粱,作物輪種不僅能獲高產,還能保護耕地。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健全耕地休耕輪作制度。近年來,農安縣億家福農牧專業合作社轉變發展思路,輪作規模化經營面積超過3萬畝,主要種植晚播種、早收獲的高粱、大豆等糧食作物。推動農業綠色優質高效,降低土壤中部分營養成分過度消耗,精打細算提升農戶收益,“增減”過程中,合作社探索出一條耕地“用養結合”的新路子。
一直處于高負荷運轉的耕地該“歇歇”了!輪作將會給“負重”的耕地帶來“看不到”的轉變。“相比較玉米,高粱、大豆的生長周期減少一個多月,收割后的土地將不再吸水、吸肥,土地休耕時間更充裕。”合作社負責人魏立龍介紹,高粱和大豆輪作,施肥量僅為玉米的七分之一。采取輪作休耕以及生物防治的方式,將改變病蟲害的生態環境,有助于培肥地力。
“輪作后,農民的收入提高了!”魏立龍說。輪作模式會不會影響收入,是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如今,輪作補貼政策也給農戶帶來了致富新機遇,農安縣為保障農民合理收益,與農戶簽訂輪作協議,享受到每畝150元的補貼。引導鼓勵各鄉鎮推廣薯類、雜糧雜豆、大豆與玉米、油料等作物輪作,并利用政策補貼提升農戶積極性,提高農業生產質量,擴大耕地輪作版圖。
“從前種植矮稈作物收益低、不劃算。現在政策有補貼,價格有優勢,收益趕超玉米。”勞作間隙,正在農忙的趙大軍談起輪作種植的變化,“無論是大豆還是高粱,重茬種植都會面臨減產,輪作優勢更加明顯,作物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從前種植大豆、高粱一直有顧慮,一缺經驗,二缺市場,但自從加入合作社,農業生產就變簡單了。合作社有農機、有良種、有技術,主動對接市場需求,大伙種植的積極性更高了。”
“一站式”秋收注入高效硬實力
伴著陣陣轟鳴,一臺大型農機開進玉米地,所到之處一米多高的植株連同玉米穗被“吃”進“肚”里的同時,玉米秸稈直接被機器粉碎后還田,玉米粒如金色噴泉一樣通過收割機輸送管道傳送到卡車上。時至深秋,在榆樹市環城鄉的一片農田里,玉米籽粒收割機開始作業,不一會兒這塊玉米地便完成了秋收,摘穗、剝皮、脫粒、裝運,整個過程一氣呵成。
“有了籽粒收割機,一畝地只需十幾分鐘便可完成籽粒直收。不但省時省力,降低人工成本,還減少了‘鼠嗑鳥啄’的糧食損耗。”榆樹市增益農業機械專業種植合作社負責人馬占有說。
今年,隨著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穩步前進,增益合作社土地規模化經營面積達到了15000畝,秋收效率成為馬占有最關注的問題,“一旦秋收時間被拉得過長,就會耽擱賣糧,上一年糧沒賣光,第二年種地也不踏實。”大顯身手的籽粒收割機,配合合作社的訂單式銷售,給馬占有騰出了大量時間來解決加工和銷售問題。
相比較傳統收割,機械化收穗確實提高了效率,但還需要進行晾曬、脫粒入庫,中間環節多、人工成本高,糧食損耗大,一旦遇到陰雨天氣,霉變的幾率大幅增加。相反,籽粒收割機就可避免這些問題的發生。
“現在玉米不落地,糧食收完直接送烘干塔。使用玉米籽粒收割機,除了有適宜機收的品種和機械,更方便了玉米的加工生產,每畝地還能省去幾十元的作業成本。”馬占有說。
耕地里籽粒收割機收獲著一年的辛勞,合作社里烘干機也不閑著。一粒玉米從收獲到入倉再烘干只需20個小時。“過去鏟車運來的都是玉米穗,需要去除玉米芯等雜質,現在運回來的只有玉米粒。”烘干機技術員說。
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玉米籽粒機收模式在低破碎率的前提下,真正實現了田間全機械化收獲玉米籽粒損耗低、效率高、節約用工的重大技術突破,降低成本、提質增效,解決了玉米全程機械化中的又一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