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磊
(東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現代農業發展離不開小農戶的發展。當下,鄉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迎來一個新的時期。鄉村振興視閾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如何有效銜接成為各級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意見》中指出,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大力培育適應小農戶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鼓勵和支持農墾企業、供銷合作社組織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惠農工程,發揮自身組織優勢,通過多種方式服務小農戶[1]。由此看來,要以農戶需求為導向,培育多元服務主體。然而,現實中發展現代農業往往忽視小農戶的利益。現代農業發展的內涵之一是全面農業的現代化,而農戶作為農業發展的主體,在生產實踐中經常出現“集體失語”的情況。筆者基于小農戶主體性考察,指出農戶在新的歷史時期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使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更好地有機銜接,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建設。
實現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發展,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小農戶的主體性。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內涵可以從以下幾點探討。
1)小農自覺融入現代農業進程。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小農要有融入現代農業的意識。
2)小農與現代農業是一種共生關系,是實現二者有機聯系的重要保證。小農與現代農業的有機聯系并不意味著小農的消亡,而是小農與現代農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狀態。
3)在實現現代農業化發展的同時,一定要以農戶的需求為導向,即實現兩個目標取向的有機聯系;要充分發揮小農的主體性,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聯系。
4)小農在現代農業實踐整合中的主體性主要包括動機性、自主性、積極性和創新性等特點,并在小農實踐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聯系中將這四種基本特征有機結合起來。
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圓滿完成,現代農村工作重點落在了鄉村振興戰略上。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現代農業發展十分迅速,以市場機制為引導的農業資本開始進入農村市場。
1)從農業關系上來看,現代農業認為小農戶是落后生產力的象征,是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障礙[2],并希望運用資本的力量來加速小農戶的消亡,這種認識扭曲了對農戶的認識,小農戶的實際價值長期被社會所誤解,要知道鄉村振興的主體是振興小農。縱觀世界農業發展歷程,古今中外,無不是以小農為基礎的家庭單位作為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再者,小農戶不代表小規模經營,代表的是小農在參與現代農業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市場行為邏輯。
2)從歷史爭論來看,農業大生產和小生產爭論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對待小農經濟,歸根結底爭論的實質在于應采取哪種社會經濟形式,用來為農業政策選擇提供依據。以農業大生產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形式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在實現自身規模擴大的同時,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農業企業出現虧損比較多,反而是規模不經濟。這種現象不僅浪費了稀缺的土地資源,還削弱了小農戶的主體性,導致不愿意參與到現代農業發展中來,間接阻礙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
1)從產前環節來看,在資本下鄉的時代,小農戶種植參與農業的意愿不高,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鄉鎮政府的政治目標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種植,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某種程度上來說,規模化種植推動了農業現代化發展,但與此同時,小農的利益受到了損害。特別是在明顯的任期政績的推動下,地方政府盲目地推動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一些以農業為主要經營收入的農民由于村干部的壓力,而被迫流轉土地,加劇了小農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誤解與排斥。
2)從產后環節來看,加入合作社或參與流轉的農戶往往參與合作社的經營程度不高,亦或是缺乏現代化企業的管理經驗,會出現虧損的情況[3]。對于種養加、產供銷的龍頭企業而言,也是以追求利益為核心的利益組織,損害了農戶的利益,農戶會面臨道德和逆向選擇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意愿。
將分散的小農組織成一股力量,不僅對于當下鄉村戰略的推動是一種較好的選擇,而且對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也是一種有效模式。然而,在以新型農業組織為帶動的經營模式中,經營目標導向出現分化。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如下。
本文基于粗粒度策略對數據進行劃分,設樣本數據集合M={m1,m2,…,ml}包含l個樣本對象,任意數據之間的距離(指歐氏距離)為dist(di,dj),粒度變量為Gv,表示數據原點的融合半徑,計算公式為:
1)經營目標與農戶的目標分化。在實際運行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了獲取農業補貼資金而種植經濟作物,而不顧農戶個人的意愿,目標分離造成積極性不高,效率受損[4]。
2)農業合作社平穩運行的比例較低。大多名存實亡,以合作社名義來套取農業補貼資金。
3)農戶參與組織化經營的權利被抽離。沒有參與討論合作社經營的權利,單項履行合作種植義務。目標利益不一致的實質造成了現代農業組織形式運行效率不高。
針對上述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發展的困境,從鄉村振興的目標出發,從社會外部力量激勵和內部組織改變來協調解決這一問題,改變社會認知,重新認識小農戶。通過改變、組織和武裝小農戶,增強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融合的內在力量。
社會資本弱化了小農戶的作用,使得小農戶在生產實踐中喪失了生產主觀能動性。因此,正確認識小農戶的真實價值是解決二者有機銜接的前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小農價值認識策略。
1)充分認識小農在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角色。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推進“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而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明確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是誰。在中國社會的底色是鄉土中國,而小農戶就是鄉土中國的主體、核心。廣大勞動農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在政策引導下都在參與農村振興戰略,他們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認識農民在基層農村社會穩定器作用。小農是基層社會穩定的主體,保護小農的利益不受侵害,基層社會才會穩定,鄉村治理才會邁上新臺階。
3)國家糧食安全離不開千千萬萬的小農生產。根據第三次農業普查數據,我國小農戶數量占到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70%。正確認識小農戶的作用,才能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宣傳小農戶價值,有序推進規模組織化經營,減少對小農戶的負面認識[5]。以社會支持為動力,把小農戶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的軌道上,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起來。
健全的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介質。要充分發揮政策在引導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中的作用,關鍵在于加強政策的執行力度。因此,在農村社會中實行的是村民自治,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呈現差序格局狀態,政策的執行力度就大大削弱。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聯系,就必須加強保證小農戶發展政策的執行力。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重點突破:1)提高農業部門的綜合能力;2)完善政策執行監督機制;3)完善農戶需求響應機制,傾聽農戶的需求聲音,構建以農戶需求為核心的政策架構;4)完善政策執行激勵機制。
簡而言之,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之間的有機銜接不僅需要健全農業政策體系,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政策實施主體的素質,完善需求響應機制,從而提高政策的執行力。
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是促進小農與現代農業共同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踐中,小農的利益卻不斷受到損害。因此,要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聯系,就必須建立利益共享的聯動機制,保護小農戶的合法權益,增強小農戶參與市場化經營的信心,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6]。
1)充分發揮國家財政的促進作用。農業信貸資金一定要堅持公平、穩定、持續原則,農業信貸應該精準投放,充分發揮農業調控性財政資金的精準性、導向性,應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給予的利益相聯系,促進利益向小農流動。
2)充分發揮國家稅收的帶動作用。減稅鼓勵新型農業經營者與小農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對于積極向小農提供優惠的新型農業經營者,可以適當減免部分稅收,以鼓勵更多新型農業經營者與小農戶建立利益共同體。
3)探索豐富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合作方式,例如土地入股分紅等。
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主力軍是小農戶,其存在是長期的、合理的,其本質是帶動振興小農。筆者在探討小農戶主體性的同時,也鼓勵其參與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同時,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來實現它們之間的有機銜接,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地區開展規模流轉,參與合作社的經營,在此過程中,保護農戶的利益及注重農戶的主體意識很關鍵。它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也是實踐問題。在理論方面,還需進一步研究;在實踐方面,也需深入的探索實踐。特別是在當下資本盛行的時代,一定要留給小農足夠的生存發展空間。因此,在引導農民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謹防鄉村過度產業化,有序規范引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