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長春市凈月區新湖鎮新興村人聲鼎沸、車流如織。很多市民游客“駐扎”在慢山里營地綜合體,享受悠然時光。而這樣的場景幾年前在新興村還并不多見。當地很多村民都認為,慢山里是個好項目,它帶富了一個村。
慢山里所在的新興村距離長春市主城區車程約半小時。
“坡地、林地、洼地,啥樣的都有。”村民趙大爺告訴記者,村里的非標準農田制約了大田作物的產量,村民收入有限,可近兩年不一樣了,村里的東西都成了寶貝,就連他家房前屋后的黏玉米、笨雞蛋都成了游客眼中的“香餑餑”。
細問變化緣何,大爺說:“因為慢山里開了,村里游客多了啊!”
山水交映、花果飄香的慢山里,是國家級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也是吉林省鄉村振興示范點。其閑適卻又日益響亮的名稱,脫胎于鄉村區位,仰仗于生態資源,成就于特色產業。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在慢山里董事長馬千馳看來,新興村這片毗鄰新立城水庫、離市區不遠的土地,雖然產糧能力一般,但卻有著豐富多樣的生態資源。如果通過對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全盤重塑,將文旅、農業、康養、體育等產業引入,將會釋放鄉村別樣的新活力。
思路一變天地寬。規劃之初,慢山里就明確了依托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生態資源的原則,結合河道、耕地、山林等地勢地貌,建起了開門可聞稻香、推窗能見星空的木屋、樹屋、集裝箱、二十四節氣房等特色民宿。還打造了一間可容納800人就餐的餐廳,食材來自自有農場和周邊農戶。
從吃穿住游購娛等功能區的布局,到水電路網的搭建,再到人才隊伍、研學課程體系的打造,慢山里于2018年開門迎客。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藏身于鄉間的慢山里,一條條磨盤路、石板路,一畝畝水稻田、植物園,一座座小橋流水、昆蟲王國的景致,包含著獨特的自然風情和人文底蘊。馬術訓練場、靜水皮劃艇、叢林穿越等體驗項目,宜動宜靜、玩法新奇,讓人流連忘返。
7月中旬,在慢山里體驗了扎染、紙鳶制作等非遺手藝后,長春市民梁女士開心地說:“坐在小火車里看稻浪滾滾、聽鳥鳴悠悠,讓人心曠神怡。”
“在喧鬧的城市里,人們都向往慢節奏、慢生活的地方。慢山里正是這樣的地方。”省旅游協會攝影分會會長郭銳如是評價。
在以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慢山里將研學實踐教育這個“強鏈”做得有聲有色。
在慢山里的林間化石挖掘營地里,工作人員正在為小朋友們講解復原化石的方法。孩子們蹲在化石坑旁,小心翼翼地用小鏟子去掉“化石”表面的泥土,再用小刷子刷去浮灰,慢慢地,“三葉蟲”化石呈現眼前。
“特別自豪!感覺自己也成為了地球生命發展的見證者!”參加了“化石小獵人”課程的10歲的李芃瑤激動地說。
“最難忘‘古法造紙’課程,我們先搗碎纖維、再過濾、再晾曬,最終成功地做出了一張紙。雖然中間出現了小插曲,但我們還是克服困難完成了。”四平市六馬路小學學生何昌遠說。
讓孩子們置身大自然,識五谷、學非遺、長知識、練膽識,正是慢山里以“自然的守護者”為理念,設立傳統文化、農耕勞動、科學技術、安全教育、自然科學、愛國教育、戶外教育、公共安全等體驗營地的初衷。
幾年來,慢山里研學課程體系得到了普遍認可。截至目前,已與北京市、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等地的200余所學校開展了300余場營地實踐教育活動,累計服務省內學生近十萬人次。
慢山里也由此開創了“5+2+N”的經營模式,即:周一至周五,是以學校為主的研學實踐教育和企事業為主的團建活動;周六、周日是以親子營為主的鄉村旅游;N即鏈接多產業、多業態、多品牌開展各類營會活動。
“我的基本工資是3500元。再加上獎金,一個月能掙5000多元。”在慢山里餐廳打工的新興村村民崔慶玲樂呵呵地告訴記者,目前,慢山里中草藥園、蘋果園、水稻田營地的指導師,都是周邊村民在擔任,村民實現了就地就近就業,人均年增收4萬元。
慢山里長年提供近200個就業崗位,65%來自周邊村民;季節性靈活用工,每年近4000人次,與鄉村的連接越來越廣、越來越深。
不久前,馬千馳被評為全省首批鄉村振興杰出人才。他告訴記者,他們除了以流轉土地、提供就業崗位等方式幫助村民增收、助力當地產業結構調整,也在探索多層次建立利益連接機制,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綜合型孵化基地,謀共贏之策、議發展之事、尋合作之路,以產業縱深發展助力區域增值。
目前,慢山里已與吉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10余所高校合作,結合中小學生課程教育大綱、國內外自然教育、森林課堂體系等,自主研發了8大課程主題,200多項研學課程。
圍繞以營地教育為核心的特色小鎮、聯農帶農數字化發展示范項目、以名馬全產業鏈帶動鄉村振興項目、宜居避暑度假民宿酒店集群、體育康養產業鄉村振興訓練基地等發展目標,慢山里將開發建設二期項目。除完善森林康養、家庭農場、萌寵樂園等項目外,還將建立以馬術運動為龍頭、三產融合的全產業鏈,增設自然探索運動賽事、冰雪戶外運動等項目。此外,他們還將以長春為總部基地,輸送文化IP品牌、管理經驗、人才培訓體系等服務。
在長春大學旅游學院教師曹晶看來,慢山里作為新興的旅游微目的地,有人氣、有風景、有活動、有適游性,在挖掘農業農村生態涵養、研學教育、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進行了生動實踐。如何進一步將微目的地的人文風情完整呈現,不妨引入跨界合作、客群互動、產品串聯等方式,擴充產、學、研各環節更為廣泛的內容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