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剛,鄭 紅,徐軍章
(襄陽市土壤肥料站,湖北襄陽 441021)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扎實開展耕地質量監測工作,各項工作任務順利完成。監測成果為基本農田保護、耕地質量建設與糧食安全生產等政策制定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在服務農業生產、強化耕地質量建設、指導農民科學施肥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的目的就是通過對土壤理化性狀和生產能力進行動態監測,分析作物產量與土壤養分消長規律,判斷施肥是否合理,為科學施肥、保護耕地質量、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2020年,我們按照上級有關精神和要求,結合我市農業生產實際,參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經過反復計算論證、實地踏勘,在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優化,基本實現了對全市耕地質量長期、定位、有效的監測。
我市已經建成的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主要依據優勢農產品布局和土壤類型、耕作制度、地力水平、環境狀況、生產管理水平布局等,重點設在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位置相對固定,同時遠離城鎮、村莊、公路,避免受非農建設和其它農田調整、改造、開挖等破壞表面耕層活動的影響,并確保長期不被占用等因素確定監測點位置,每萬畝布設一個監測點。同時參考有關規劃,將監測點設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有代表性的地塊上,以保持監測點的穩定性和監測數據的連續性。
按照土壤類型、耕地面積、農作物種植等情況,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分布在市轄9個行政區域內,其中,襄州區60個、棗陽市60個、宜城市35個、老河口市25個、南漳縣28個、谷城縣23個、保康縣23個、襄城區和樊城區共15個,合計269個。
已經建立的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覆蓋了我市7種主要土壤類型,分別是潮土、黃褐土、黃棕壤、砂姜黑土、石灰巖土、水稻土和紫色土,其中水稻土數量最多,占48.7%。種植作物主要為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瓜、果、菜、茶等經濟作物,部分監測點種植了馬鈴薯、紅薯、花生、油菜。農作物品種豐富,能更好地探索耕地質量的動態變化情況及趨勢。
監測點除需要記載本年度內每季作物的名稱、品種、播期、播種方式,收獲期,耕作施肥情況,灌排、病蟲害防治以及其它對監測田地有影響的自然、人為因素外,還要調查田間小氣候。監測點土壤樣品主要檢測項目是土壤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pH、有機質、微量元素(包括土壤有效態銅、鋅、鐵、錳)、重金屬元素(包括汞、砷、鉛、鎘、鉻)。
按照既定規則,2020年對全市269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的土壤樣品進行春秋二次取樣檢測,土壤采集在每季作物收獲后下季作物收獲前取土。2020年合計檢測土壤樣品538個,土樣分析化驗嚴格按照《耕地質量監測技術規程》(NY/T1119-2019)實施。根據監測點土壤養分變化對我市土壤養分狀況進行監測和評估。今年多項檢測結果和含量水平狀況如下。
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堿解氮含量范圍在46~326 mg/kg之間,平均135 mg/kg,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含量較低的占比7.1%,中等的占比28.6%,較高的占比64.3%。
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圍在25.0~41.8 mg/kg之間,平均32.4 mg/kg,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含量較低的占比為0,中等的占比0,較高的占比100%。
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速效鉀含量范圍在64~332 mg/kg之間,平均154 mg/kg,處于較高水平。其中含量較低的占比11.2%,中等的占比45.0%,較高的占比43.8%。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部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和耕地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2020年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有機質含量范圍在6.80~31.0 g/kg之間,平均20.3 g/kg,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含量較低的占比47.2%,中等的占比52.4%,較高的占比0.4%。
全市269個耕地質量監測點土壤pH在6.3~7.8之間,平均7.0,中性,非常適宜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生長。其中酸堿度為微酸的占比1.5%,中性的占比94.8%,微堿的占比3.7%。
土壤有效態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含量分別為3.31 mg/kg、1.87 mg/kg、67.9 mg/kg、84.0 mg/kg,含量較為豐富。
土壤污染物汞、砷、鉛、鎘、鉻平均含量分別為0.049 mg/kg、11.2 mg/kg、49.6 mg/kg、0.08 mg/kg、33.7 mg/kg,五種重金屬元素都遠低于農用地土壤污染物含量限值,沒有一個監測點土壤污染物超標。
綜合以上檢測結果表明,當前我市耕地土壤養分狀況是:有機質含量適中,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較高。微量元素土壤有效態鋅含量中等,銅、鐵、錳等含量較高。酸堿度為中性,土壤無機污染物含量較低,土壤健康狀態總體良好。同去年相比,我市土壤堿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穩中略有上升,速效鉀和有機質穩中略有下降,酸堿度比較穩定。
1)農民耕地質量保護意識不強、認識不夠。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宣傳力度不大,落實不很到位,措施不很得力,普遍存在只重視短期地力,而忽視長期保護的思想意識。
2)耕地質量監測保護隊伍力量嚴重不足,專業水平有限,經費缺乏。化驗室基礎設施條件較差,檢測技術落后。沒有一支素質較高的監測隊伍和穩定的資金來源,是不利于提高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水平的,難以建成與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耕地質量監測體系,難以持續性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3)長年進行旋耕機械作業,土壤耕作層逐漸變淺,生物群落退化。加之重化肥施用輕有機肥投入現象依然嚴重,土壤肥力水平雖有所提高,但還不能滿足當前作物高產優質對耕地質量的要求。
4)在設施蔬菜種植中,由于片面追求產量和效益,普遍存在施肥量過大和復種指數偏高等問題,地力透支嚴重。過量施用化肥導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結和次生鹽漬化,作物生長困難,病蟲害猖獗,農產品品質差。
1)認真學習貫徹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清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壓實主體責任,不斷創新監測思路,健全監測機制,完善服務方式。不斷規范耕地質量監測工作,努力提高耕地質量監測點的建設與運營管理能力。
2)穩定耕地質量監測保護隊伍,及時招聘耕地質量監測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加強對監測技術人員進行耕地質量監測數據采集、匯總及結果檢測等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工作水平。充分調動各級政府及農業部門的積極性,爭取多方財政支持,安排好長期監測的配套資金。
3)優化耕作方式,因地制宜推廣免耕少耕、深耕深松等耕作方式,實施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行用地與養地相結合。促進耕地資源永續利用,促進農業高產優質可持續發展,為中國鄉村走向振興做出貢獻。
4)開展測土配方施肥的同時,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調整作物布局,種植綠肥、增加有機肥施用量,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不斷培肥地力,積極探索土壤酸化改良措施,改善耕地生態環境,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扎實推進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有機肥替減化肥工作,減輕農業面源污染。
5)大力推廣使用農家肥,大力推廣無公害瓜果菜茶生產技術。進一步深化對發展綠色農業的共識,加強政策宣傳與激勵,正確引導農民自覺減少化肥、農藥、殺蟲劑等的施用量,自覺保護農業農村水土環境。
土地是農民的生命線,耕地質量的好壞關系到農民的收成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糧食生產根本在耕地,作為“糧食之母”的耕地,地力透支的情況在全國比較突出。在確保全國18億畝耕地數量的同時,一定要保護好耕地,不斷提高耕地質量。耕地質量監測工作者要當好耕地的守望者、質量的建設者、高質量發展的踐行者,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在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的今天,耕地質量監測保護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