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梅州供電局 葉鋒圖
供電可靠性是指供電系統持續供電的能力,是考核供電系統電能質量的重要指標,反映了電力工業對國民經濟電能需求的滿足程度,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標準之一。目前,主要以DL/T 836-2016《供電系統用戶供電可靠性評價規程》為標準評價供電可靠性,通過平均供電可靠率、系統平均停電時間、停電時戶數等指標進行管控。
主要指標
平均供電可靠率是指在統計期間內,對用戶有效供電時間小時數與統計期間小時數的比值。
系統平均停電時間是指供電系統用戶在統計期間內的平均停電小時數,即停電時戶數與等效用戶的比值。
停電時戶數是指停電時間(h)與停電用戶數(戶)的乘積,用于衡量在設備停電時間內,對停電范圍內等效用戶的影響程度。
停電時戶數是計算供電可靠性指標的最重要因子,其綜合了時間、用戶數量2個變量的影響,在區域總體用戶數基本不變情況下,停電總時戶數越大,系統平均停電時間就越大,因此提升供電可靠性的關鍵在于減少停電時戶數。
性質分類
供電可靠性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是停電,按照停電性質分類包括故障停電和預安排停電。
故障停電:供電系統無論何種原因未能按規定程序向調度提出申請,并在6 h(或按供電合同要求的時間)前得到批準且通知主要用戶的停電,包括內部故障停電和外部故障停電。
預安排停電:凡預先已作出安排,或在6 h前得到調度批準并通知主要用戶的停電,包括計劃停電和臨時停電。
計劃停電:有正式計劃安排的停電,包括檢修停電、施工停電和用戶申請停電。
臨時停電:事先無正式計劃安排,但在6 h以前按規定程序經過批準并通知主要用戶的停電,包括臨時檢修停電、臨時施工停電和用戶臨時申請停電。
網架方面
主網設備單線單變、“N-1”通過率低,配網線路可轉供電率低、饋線自動化有效覆蓋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停電時間,而部分配網線路分段不足、分段不合理等問題,則直接影響了停電用戶數。
設備方面
線路設備健康水平差、線路整體耐雷水平不高,直接導致了抵御災害能力不足,而故障查找技能水平欠缺、應急隊伍裝備響應能力差、搶修復電效率不高,則間接影響了停電復電時間。
管理方面
主要是綜合停電管理不到位、主配網聯動不足導致的重復停電,以及運維管理不到位導致的搶修作業多、故障頻繁跳閘線路及長時停電用戶管控不足、防外力破壞及用戶故障處理工作不到位。
技術方面
以服務安全生產、服務電網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堅持安全第一,持續完善網架可靠、設備可靠、管理可靠、技術可靠的供電可靠性管理機制。差異化制定技術原則、目標網架和投資策略,切實提升轉供電能力,提升網架可靠水平。突出降低配網故障率的重要性和導向性,落實配電設備標準化應用,降低故障搶修風險,及時更換老舊設備,提升設備可靠水平。進一步提升綜合停電管理水平,科學高效開展帶電作業,加強重復停電和長時間停電監控及分析,提升管理可靠水平。加快以自愈為目標的配網自動化建設,盡快提升配網自動化實用化水平,提升技術可靠水平。
網架可靠策略
緊緊圍繞配電自動化覆蓋率、中壓線路環網率、中壓線路平均分段數等指標做好網架規劃建設,進一步推動規劃與生產深度融合,持續完善運行問題閉環管控及后評價機制,開展供電半徑和超長線路考核,提升中壓線路可轉供電率。
一是根據供電區域差異化構建清晰網架,結合變電站新建、擴建工程規劃,同步優化變電站10 kV間隔資源利用,做好變電站母線負荷平衡,通過新出線方式解決網架層級過多、供電半徑過長等問題,推進自動化有效覆蓋,逐步解決單線單變問題。
二是規范電源并網,保障清潔能源接入,推進小水電發供分離。
我吳洪暉,1969年生于浙江溫州。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現為杭州畫院專職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女花鳥畫家協會執行主席、浙江省國際美術交流協會理事、浙江省政協詩書畫之友社理事、杭州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杭州市政協書畫研究院副秘書長。
設備可靠策略
緊緊圍繞中壓線路故障率、故障停電超過48 h用戶占比、重復停電用戶占比等指標提升設備可靠性,持續開展降低中壓線路故障率專項行動,減少故障停電時間。
一是優選物資品類,選好設備、優化儲備物資庫的物資品類。
二是落實標準設計、標準施工、標準驗收、標準件應用,加強施工組織管理,改進施工工藝,縮短因新工程并網接火造成的停電時間。
三是解決重過載線路和設備,及時更換老舊設備,滿足可靠性要求。
管理可靠策略
緊緊圍繞合環轉供電比例提升綜合停電管理精細化水平,全面開展配網無人機自動駕駛巡線工作提升設備運維水平,完善快速復電機制提升應急搶修能力,降低中壓故障平均復電時間,減少外力破壞和用戶故障數量。
一是加強基礎數據管理,做好設備臺賬和可靠性基礎數據維護,確保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并唯真唯實開展指標分析與評價。
二是優化電網運行方式,綜合考慮電網風險、負荷分布、設備投運及檢修、斷面受限等情況,合理安排年度運行方式及迎峰度夏期間的運行方式,確保電力系統的動態穩定,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可靠供電。
三是加強綜合停電管理,首先考慮“能轉必轉、能帶不停,能保盡保”,確實需要停電的以停電損失電量最少為目標確定停電窗口,做到“先算后停”,原則上不重復安排對用戶的計劃停電。
四是科學高效開展帶電作業,明確各施工單位可開展的配網帶電作業項目范圍,原則上基建工程、業擴和用戶工程優先采用帶電作業方式開展,能帶不停。
五是提升設備操作效率,做好計劃停電操作均衡實施,確保準時停電,爭取提前送電,落實主配聯動機制,全面推進程序化操作、自動下令、自動許可、遠方遙控、遠方修改定值等功能。
六是做好用電檢查工作,協助客戶做好設備維護,減少客戶設備故障率。重點抓好小水電用戶、專變用戶管理,減少用戶故障。
七是做好防外力破壞措施,以風險預控為主線,充分運用“人防+技防”管控手段開展防控工作。
八是強化數字化技術支撐,開展數據分析,挖掘生產、營銷、計量數據價值,為提升供電可靠性提供決策支撐,開展數字化創新,利用數字化技術解決提升供電可靠性業務過程中的痛點難點。
技術可靠策略
緊緊圍繞配網自愈線路覆蓋率、配電自動化終端在線率等指標提升配網自動化實用化水平,大力推進配網自愈功能建設。
一是加強配電自動化建設,科學配置自動化分段開關和自動化聯絡開關,結合實際配置次干線自動化開關,推進線路重合閘使用,提升配網自動化有效覆蓋率、配網自動化自愈投入率。
二是開展帶電檢測、在線監測,采用各類自動化及信息技術支持手段以及各類離線、在線檢測手段等技術開展運維工作。
三是提升故障處置效率,采用暫態錄波故障指示器、接地故障查找儀等設備快速定位故障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