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淑梅,鞠世杰,張紅梅,梁喜龍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 163319)
高等學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更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戰場。如何更有效的依托高校平臺與陣地,引領和塑造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是教育教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工作的主線融入教育的各個環節”[1]。而如何將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程是無法做到的,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又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引發了本科教育課程觀的深刻變革。因此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可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形成正協同效應,從而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這也是當前高等教育的時代要求[2]。
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農業人才需求快速變化,這就要求農業院校必須順應歷史發展潮流,與時俱進,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優秀人才。《生物化學》是農業科學領域發展迅猛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是研究生命物質的結構、性質及其在體內新陳代謝的過程和代謝變化與復雜生命現象之間關系的科學,是引導學生進行后續課程學習與提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課程[3,4]。另外《生物化學》課程具有知識體系龐大、概念抽象、代謝途徑多且復雜的特點,知識體系間又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因此該課程一直被農學專業師生看作是最重要也是最難學的科目之一[5]。同時現代《生物化學》在深度和廣度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涉及農業、醫藥、環保及國防等眾多領域。在該課程中實施“課程思政”,一方面能夠在知識傳播中實現價值引領,增強學生對農學專業的認同感,另一方面可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增強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自信,進而解決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樣人的問題[2]。
生物化學既是農學專業很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因此,課程思政總體目標應針對其自然科學課程的屬性及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重點開展職業素養和科學精神教育,突出敬業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責任意識的培養,價值要素及內涵有機地融入到原有課堂教學中,與對應的知識和技能教學相結合。在具體的教學案例中,要始終堅持情理結合,理論聯系實踐,用實例分析使德育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提升課程思政的說服力和實效性。還要傳播科學家探索的勇氣、愛國愛家的情懷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激發學生追求科學的志趣,傳承科學家的高尚品格。
做人做事要堅持原則,違反原則的事不能做。線粒體是真核細胞代謝的重要細胞器,很多生物化學代謝過程都在線粒體內完成,如丙酮酸氧化脫羧、三羧酸循環、氧化磷酸化及脂酸β氧化等。而有些過程在細胞質中完成,如糖酵解、磷酸戊糖途徑、脂酸合成等,這與酶在細胞中的分隔分布有關,也與線粒體內膜對物質的選擇性通透有關,所以有些分子必須發生轉變才能繼續代謝過程,如脂酸合成原料乙酰CoA要借助于檸檬酸-丙酮酸循環出線粒體,脂酰CoA須借助肉堿才能進入線粒體,胞液中的NADH也必須借助穿梭機制才能進入線粒體等。線粒體內膜的選擇性使很多代謝過程在不同部位發生而避免彼此干擾,也有利于物質代謝的調控,這種堅守原則,愛崗敬業的精神,就如同我們每位農業科技工作者對崗位的長期堅守,雖然平凡但卻是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形成蛋白質,其在生物體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蛋白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所有器官、組織及細胞都含蛋白質;其次在生物體內發揮多種重要作用如生物催化劑(酶)、代謝調節(胰島素)、免疫保護(抗體)、物質轉運和存儲(Hb)、細胞間信息傳遞(激素)等。這些都是氨基酸分子無法做到的。DNA和RNA是遺傳信息傳遞的載體,是物種生存和繁衍的物質基礎,他們都由核苷酸分子通過磷酸二酯鍵按照一定順序連接而成,其功能是核苷酸分子不具有的。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團結可以匯集成巨大的能量,創造奇跡。如共產黨領導下抗日戰爭的勝利,在黨中央部署下快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等,無一不是依靠團結的力量,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我們農業領域工作者也要同心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誠實守信是每個人必須要遵守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一個人只有誠信,才會取信于人,只有人人誠實守信,社會才會更加和諧。學習DNA復制,DNA分子必須將其信息忠實傳遞給子代DNA,才能使遺傳信息穩定的傳遞,使物種得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而DNA在進行遺傳信息表達時,其信息也必須忠實傳遞給mRNA,進一步傳遞給蛋白質,從而顯示出不同物種及個體間表型的差異。我們做人做事應該像遺傳物質一樣忠實,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樂于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應該傳承并發揚這種美德,才能使其源遠流長。分子伴侶是一類結合并幫助新生肽鏈形成正確空間構象的蛋白質,發揮完作用后立即脫離,再去幫助其他肽鏈。分子伴侶把幫助別人當成了自己終生的事業,這正體現了一種助人為樂的精神。“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先生,一生專注雜交水稻研究,突破重重困難,為“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多裝中國糧”做出了關鍵性貢獻,這些甘于奉獻的人們才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最應該追的“星”。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一直以來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從未間斷。隨著當代中國鄉村振興計劃的實施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需要既懂技術又志愿在鄉村振興發展中貢獻力量的高層次人才參與到新時代農業建設大潮中。為此,國家設立了“選調生”、“西部計劃”及“三支一扶”等路徑選拔和培育人才。實施農學專業課程思政,不僅利于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時代鄉村發展對農業人才的需求,積極投身祖國農業建設,為國家農業發展貢獻力量。
《生物化學》作為培養農業領域高層次技術人才的必修專業基礎課程,是學生入學后最先學習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其對學生影響更為深遠。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寓價值觀引領于知識傳授之中,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理解領悟愛崗敬業與甘于奉獻精神,樹立學習和服務農業的信心及熱情,增強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恰當的融入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價值取向、道德準則等意識形態,引導學生體會個人成長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認同感,真正成為祖國農業建設和發展需要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