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生豬產能已經完全恢復,豬肉市場供應出現過剩苗頭,價格高位持續不久,便迎來下行通道。10月份第1周,全國活豬平均價格11.54 元∕千克,環比下降5.1%,同比下降66.2%,養豬戶深度虧損。而生產仍在慣性增長,按當前生豬出欄量的擴張趨勢,短期內扭虧難度較大。
由于豬肉供給價格彈性較大,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市場反應敏感,價格漲落具有放大效應。從消費角度看,豬肉消費占比較高,供給較多時價格會很快下跌,隨著供給減少價格又會很快上升。從生產供給角度看,生豬繁殖率高,加上政策推動等因素,價格上漲后一定時期內生豬供給量會較快增長。
21 世紀以來,我國生豬生產共出現了5 次異常波動,最近這一輪最為特殊,誘發因素更加復雜,產能降幅之深歷史罕見、豬肉價格漲幅超過以往、恢復生產面臨的困難挑戰異常嚴峻、生產恢復之快超乎預期。

世界主要養豬國家普遍存在“豬周期”,市場調節過程中,出現合理波動是正常現象。但如果生豬生產出現大起大落,就會給養豬業帶來損失,不利于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對于一直存在的“豬周期”,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和行業主體一直在努力,加強產業調控和提升產業素質,盡量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和異常波動,給消費者和養殖者帶來不利影響。
從政策端來看,8 月初,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6 部門發布《關于促進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9 月底,農業農村部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將相關調控政策措施進一步具體,填補了生產端逆周期精準調控的政策空白,為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工具。從生產環節入手,以能繁母豬存欄量變化率作為生豬產能核心調控指標,錨定正常存欄水平,做好預調早調微調,穩固基礎生產能力。根據能繁母豬月度存欄變化的不同情形,劃分綠色、黃色和紅色3 個調控區域,并明確相應的調控措施。同時,國家也多次啟動收儲計劃,穩定市場預期。
從供給端來看,進口豬肉逐月環比同比基本都呈下降趨勢,生產仍在慣性增長,去產能仍在過程中。8月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已處于《方案》劃定的黃色調控區域上限。部分養殖場戶已開始淘汰低產能繁母豬,結構性調整母豬質量,但大部分養殖戶仍在觀望,大基數基礎上逐步使能繁母豬存欄量下降至合理水平仍需要較長過程。同時,規模養殖企業占比增多,抗風險能力更強,或將導致本輪周期進一步延長。
從消費端來看,豬肉價格持續下降使豬肉消費有一定恢復,但還遠未恢復到非洲豬瘟疫情前的水平。一方面,由于此前價格高位,在家庭消費和餐飲渠道消費中豬肉消費占比下降,牛羊禽肉消費占比上升,在肉制品加工業中作為原料的禽肉替代豬肉量較大,即便豬肉價格下降,這部分被替代的份額也不能全部恢復,這將是中長期持續的變化。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餐飲業和家庭消費,居民消費力也有所下降。同時,外出務工人數減少,對豬肉需求下降。
行業調整有陣痛,需要進一步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助推產業平穩度過此輪“豬周期”。
政府層面,可以借鑒已有經驗,健全完善重要農產品生產、價格形成機制和科學合理的收儲投放機制。應居安思危、放眼長遠,保持政策穩定,給處于低谷中的養殖戶以土地、信貸等政策扶持,根據本地區豬肉自給率調整穩定能繁母豬存欄的合理數量。
市場方面,進一步發揮期貨、保險等金融工具防風險、保基本的作用。生豬期貨今年推出后,成為部分企業規避市場風險的重要手段之一,未來還需通過提高期貨的市場流動性,擴大參與面,積極發展衍生品,更好發揮風險防范作用。同時,廣大養殖戶需要密切關注行業信息,把握出欄節奏,盡最大努力節本增效,并適當科學加大淘汰低產能繁母豬的力度,壓減生豬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