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 戟
(四川省甘孜州畜牧業科學研究所,四川 康定 626000)

草原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一項核心制度,草原資源有償使用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明確草原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準入條件、方式和程序,支持探索多樣化有償使用方式,確保草原資源所有者的權益得到充分有效維護。
甘孜州是我國第二大藏區的主體組成部分,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生態屏障區和全省最大的草原牧區。草原是甘孜州畜牧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所以草原資源的有償使用對保障生態安全、繁榮牧區經濟、促進牧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和現實作用。
甘孜州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全國五大牧區之一,擁有天然草地1.42 億畝(1 畝≈667 m2,下同),占國土總面積的61.7%,是森林面積的5 倍、耕地面積的80 倍,其中可利用草地1.24 億畝。草地是全州最大的生態資源和生物資源,是畜牧業發展的根基,也是廣大牧民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生產資料。
甘孜州牧區草原資源仍然處于自然經濟為主的狀態,草原的長期無償使用掩蓋了草原資源實際存在的價值,妨礙了人們對草原資源作為一種資產進行管理,從而造成草原資源的退化、浪費和破壞,大大影響了草原資源的保值和增殖。近年來,受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投入不足、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超載過牧、人為破壞、氣候變化等綜合因素的影響,甘孜州天然草原退化嚴重,草地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日益衰減。
3.1 草原資源狀況不清 甘孜州草原行業沿用的數據均出自1985年草地資源調查,三十年來,草原的面積、類型發生了一定變化,而且這期間甘孜州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加之涉及各地草原糾紛調解后重新確定的數據變動,導致當時調查的草原底數已不適應現階段畜牧業生產發展需要,存在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數據差異大等問題。
3.2 草原承包不徹底 由于藏區牧民長久以來沿襲的放牧習慣和民間部落式的管理方式,部落與部落、村與村之間糾紛頻繁,導致草原承包不夠徹底,大部分縣只將草原可利用面積分解到了戶或聯戶,邊界均為描述性定位,四至界線不清,未將地塊確權到戶。草場糾紛多,絕大部分牧民仍沿襲傳統放牧習慣使用和管理草原,沒有按所承包的草原開展牧業生產活動。同時承包草原流轉缺乏制度和有效監管,草原確權和承包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發揮。
3.3 草原流轉不規范 由于草原承包不徹底,加之沒有草地流轉管理、仲裁等服務機構,草原流轉機制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導致全州草原流轉不規范。
草原有償使用,是深化甘孜州牧區改革,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突破口之一。推行草原有償使用是草原資源進入市場,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是建立現代畜牧業的需要。草原使用者用貨幣購買草原資源使用,才能使草原使用者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樹立有償使用草原資源的市場經濟意識,體現出草原資源的價值,增強草原資源的公有制觀念和價值觀念。
4.1 開展草原資源調查 建議國家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新的草原資源調查,摸清家底,以便合理地管理和利用草原資源,科學地建立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4.2 切實加強草原所有權的權能 由于草原所有權的權能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助長了草原邊界糾紛,越界侵權濫牧,私挖亂采和違法進入草原勘探作業的行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是依法實現草原資源有償使用的關鍵。推進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建設,以縣為單位建立承包草原的產權流轉平臺和承包經營權的糾紛仲裁機構,鄉鎮設流轉服務站和糾紛調解服務組織。建立健全草原產權管理和糾紛調處的制度和機制,切實加強草原所有權的權能的充分運用。
4.3 建立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依法依規嚴格保護草原生態,健全基本草原保護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征用、占用基本草原或改變其用途,嚴控建設占用和非牧使用。成立草地流轉管理和仲裁等服務機構,建立健全草原產權管理和糾紛調處的制度和機制。建立村民自治的草原約束機制和流轉制度,制定出臺不同草原類型或不同生產力水平流轉補貼標準和牧民接受的流轉辦法,建立起公正公平、相互約束的草原管理制度,探索適合全州牧區的草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以保障甘孜州草原資源的增值,減輕草原資源的退化、破壞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