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昌榮 潘頤聰 黎霞
(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普通外科,廣西 南寧,530021)
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是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徹底清創及有效的引流是治療的關鍵,一次性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是目前外科廣泛認可的引流技術,但其高昂的費用極大的增加了患者經濟負擔,如用來治療一些創面較小,感染較輕的創面會造成一定的醫療資源浪費。因此我科對2017年~2019年術后發生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的120 例病人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我們利用其封閉技術,使用廉價的無菌敷料進行創面封閉,采用切口外放置便攜式負壓封閉引流裝置治療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本組120 例術后5~12d 發生切口脂肪液化或感染的患者分成實驗組對照組,其中實驗組總人數60 例、女25 例,男35 例。平均年齡54.32± 12.56。實驗組60 例女23例男37 例,平均年齡50.32± 16.12 根據統計學計算,兩組患者平均年齡數據相比(t=1.51,p=0.06),男女比例用卡方檢驗得(χ2=0.069,p=0.709),可見兩組初始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自制簡易一次性負壓吸引裝置,常規消毒后從切口液化部分最明顯處或最低處剪1 根縫線,撐開口少許(一定不要輕易敞開全部切口),從上向下輕輕擠壓傷口,將分泌物充分流出。用鑷子探查腔隙大小及長度,根據腔隙的長度,間斷撐開縫針間的假性愈合表皮,清除壞死組織、膿性分泌物及線頭,雙氧水及生理鹽水清洗后于切口上完全覆蓋一層棉墊。根據棉墊大小剪裁透明敷貼完全覆蓋棉墊并固定于皮膚上,四周大約超出4cm。固定好潘氏引流管后連接于便攜式電動負壓吸引機上,持續負壓吸引,創面隨即收縮。敷料連同薄膜明顯塌陷說明負壓效果滿意[1],保持負壓-200mmHg~-400mmHg 之間。在使用期間要保證引流充分及營養充足,根據培養結果應用抗生素治療,患者體溫1~2 天即可恢復正常。3~4 天更換一次敷料即可,如切口出現棉墊滲濕現象及引流管堵塞,可隨時更換敷料。無引流液引出時即可拔除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創面比較: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期間總換藥次數。比較兩組患者切口感染后總住院時間及術后用于創面處理的平均總費用。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軟件處理及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 s 表示采用配對t 檢驗分析,結果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創面比較將實驗組、對照組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期間總換藥次數進行比較,可見實驗組切口愈合平均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實驗組住院期間平均換藥此處較對照組少(P<0.05)。詳見表1: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切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期間總換藥次數比較
2.2 經濟效益比較實驗組、對照組兩組患者切口感染后總住院時間及術后用于創面處理的平均總費用進行比較,可見實驗組平均切口感染后總住院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實驗組住院期間用于創面處理的平均總費用較對照組稍高,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臨床工作中手術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十分常見,對于脂肪液化目前共識:①多發生在術后3~7 天,大部分病人訴切口有較多滲液,無其他自覺癥狀。②部分病人于常規檢查切口時發現敷料上有黃色滲液,按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③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組織游離,滲液中可見漂浮的脂肪滴。④切口邊緣無紅、腫、熱、痛及皮下組織壞死征象。⑤滲出液涂片鏡檢可見大量脂肪滴,連續3 次培養無細菌生長。脂肪液化原因也是多方面的:①導致脂肪液化發生主要還是因為患者脂肪組織血運較差,手術切斷與切口交叉的血管,使血運更加減少,一旦切口愈合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不足以滿足需要,則脂肪細胞因缺乏營養壞死液化,發生無菌性炎癥,使切口愈合延遲。②其次各種機械性的刺激,如高頻電刀止血、拉鉤壓榨等,使脂肪組織氧化分解發生無菌炎癥而影響切口愈合。③患者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末梢循環差,組織抵抗力差和愈合能力差;年老體弱、貧血、低蛋白血癥、營養不良可引起組織水腫,影響愈合。④肥胖的患者相對來說切口液化發生率較高,與腹壁脂肪層過厚,受損后營養缺乏更加明顯,且脂肪過厚難以避免縫合缺陷等有關[2]。上述原因導致切口部分區域脂肪組織血運障礙和氧化分解反應,引起有菌或無菌性炎癥,滲液不能通過縫線間隙滲出。其中肥胖患者行手術時,盡可能少鉗夾、牽拉、降低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加強肥胖者的切口抗感染預防[3]。本研究采用切口外放置便攜式負壓封閉引流裝置引流處理感染或脂肪液化的手術切口,優點是:①可以保持切口干燥,減輕皮膚張力;②有利于壞死組織溶解和組織細胞的增殖分化及上皮細胞的爬行。從而有利于切口愈合,進而減少換藥次數,減輕患者的疼痛。故切口外放置便攜式負壓封閉引流裝置引流治療效果可靠,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