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寧南縣人民醫院,四川 寧南,615400)
外眼細菌性炎癥是一種眼科多發病、常見病,在夏秋季節的發病率較高,主要是由于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所致,俗稱“紅眼病”,具體表現為眼結膜充血,同時伴有膿液性或者黏液性分泌物[1]。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屬于第三代喹諾酮類藥物,可降低細菌DNA 螺旋酶的活性,抑制細菌DNA 復制,發揮廣譜抗菌作用。基于此,為探究外眼細菌性炎癥治療中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價值,本文對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診的82 例外眼細菌性炎癥患者研究,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入組研究對象是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接診的82 例外眼細菌性炎癥患者,分組依照隨機法(每組n=41),觀察組:23 例男性、18 例女性;年齡在19-56 歲,平均(37.62± 3.04)歲;病程在1-6 個月,平均(3.62± 1.74)個月;疾病類型:16 例細菌性角膜炎、25 例細菌性結膜炎。對比組:21例男性、20 例女性;年齡在20-54 歲,平均(37.37± 3.01)歲;病程在2-5 個月,平均(3.61± 1.69)個月;疾病類型:18 例細菌性角膜炎、23 例細菌性結膜炎。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納入標準:①細菌培養結果是陰性。②球臉結膜存在膿性或黏性分泌物,充血癥狀明顯,形成角膜潰瘍或浸潤。③1%熒光素鈉染色結果是陽性。④年齡>18 周歲,不限性別。⑤意識清醒、對答切題。⑥均知情本研究目的,已簽署同意書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眼部外傷或者畸形者。②中途退出此研究者。③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④哺乳及妊娠期女性。⑤合并免疫功能低下、貧血等疾病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入組前接受過抗生素治療者。⑧過敏體質者。⑨合并帕金森、狂躁癥等疾病者。⑩存在藥物濫用、酒精依賴史者。
1.2 方法對比組:予以妥布霉素眼液,每隔2h 滴眼1 次,每次2 滴,連續用藥14d。觀察組:予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每隔2h 滴眼1 次,每次2 滴,連續用藥14d。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觀察指標包括:(1)臨床療效:結膜分泌物及充血癥狀消失,細菌培養轉陰是顯效。結膜分泌物及充血癥狀好轉,細菌培養轉陰為有效。未達以上標準或者病情加重是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41× 100.00%。(2)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統計刺痛、瘙癢、異物感總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以SPSS26.0 軟件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采用Pearson 卡方檢驗,單元格期望頻數<5,連續校正 2x檢驗,以“[n/(%)]”表示,P<0.05,存在統計學差異。檢驗水準a=0.05。
2.1 臨床療效對比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比組(68.29%),P<0.05,見表1。

表1:臨床療效對比[n/(%)]
2.2 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7.32%)與對比組(4.88%)比較,P>0.05,見表2。

表2: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對比[n/(%)]
近年來,由于電子產品的推廣、普及,外眼細菌性炎癥發病率隨之升高。眼部是人類最脆弱、最敏感的器官之一,角膜異物、灰塵入眼、揉眼睛等均會導致眼部感染細菌,尤其是沿海城市,由于氣候濕熱,極易導致細菌感染并不斷繁殖,具有起病急驟、病情兇猛等特點。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之后,會發生細菌性結膜炎或角膜炎,具體表現為稀薄分泌物、刺痛、流淚、畏光、眼瞼腫脹等癥狀,導致視力降低,嚴重影響患者學習、生活及工作,同時給患者造成了較大的心理負擔。外眼細菌性炎癥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時的治療,容易誘發慢性眼部疾病,增加治療難度。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5.12%)高于對比組(68.29%),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7.32%)與對比組(4.88%)比較,P>0.05。表明外眼細菌性炎癥治療中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療效獨特。
分析如下: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可有效抑制mRNA 轉錄以及蛋白質合成,促使細菌DNA 鏈斷裂,抑制細菌繁殖,加快細菌死亡速度,對革蘭陽性以及陰性菌均具有顯著抑菌效果,抑制效果相當于氧氟沙星的2 倍,現已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感染性疾病治療中,并取得了顯著成效[2]。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對部分大腸桿菌等均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相對于妥布霉素眼液,殺菌以及抑菌效果更為顯著,且一般不會產生耐藥性,價格低廉,患者接受度較高,現已得到臨床贊同、認可。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給藥期間患者一般不會出現較為明顯的不良反應,即便是出現刺痛、異物感等不適,停藥后即可自行恢復。
綜上所述:外眼細菌性炎癥患者采納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療,可有效緩解結膜充血等癥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出現,療效顯著、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