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周邦均
(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725000)
最新有關腦卒中流行病學的報告中稱,腦卒中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居民最常見的死因之一,且腦卒中的發病人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30 多歲的腦卒中患者越來越多見[1-2]。2013年,社會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居民年齡標準化后腦卒中病死率為74.9/10 萬,這與1983年的調查結果相比下降了31%,由此可以看出,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腦卒中的病死率大大下降,這意味著腦卒中給患者家庭帶來的負擔逐漸減輕。腦卒中后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運動障礙、意識障礙、語言障礙,這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怎樣促進腦卒中患者的恢復效果是目前臨床的重點。臨床傳統的腦卒中康復治療方式有針刺,但是有關專家指出,但依靠針刺已經不能滿足腦卒中康復治療的需求,應該將運動再學習作為康復治療的重點[3]。本文研究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21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96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按照入院登記時間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均48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過臨床診斷均符合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2)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3)患者病程<1 個月;(4)患者為首次發病,且存在偏癱后遺癥;(5)患者意識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可以較好的參與此次研究;(6)此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患者排除標準:(1)患者為進展性腦卒中,TIA;(2)患者存在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情況;(3)患者存在意識障礙,治療依從性較低;(4)患者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官疾病;(5)患者為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6)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礙。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首先參考Brunnstrom 六階段法[4],依照腦卒中不同階段選取不同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I 期:補虛瀉實法,健側以瀉為主,患側主要以補為主;健側上肢選取魚際、合谷、外關、曲池、手五里、臂臑、臂髃,健側下肢取殷門、陵后、委中、三陰交、昆侖、太沖等穴位,每次針灸選擇4-5 個穴位;患側取魚際、太沖、三陰交。使用強烈刺激的手法和力度,健側留針15-20min,患側不留針。II、III、IV 期:主要以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為主。患側取得穴位同I 期健側取穴,健側依然取I 期穴位,在這一基礎上,患側上肢依照具體情況配肱中、郄上,臑上,合谷等,下肢依照患者據情況配合環跳、陽陵泉、伏兔、承筋等,患側上肢深肌群、下肢屈肌群附近穴位進行強烈刺激,上肢屈肌群、下肢伸肌群給予輕微刺激,2 側均留針20-30min。V、VI 期主要以調補氣血、溫經通脈為主,選取患側穴位(同上),依照患者具體情況配少海、足三里等,健側不用,以平補平瀉為主,留針20-30min。對伴隨吞咽困難的患者配天柱、啞門、治嗆;伴隨失語的患者配玉液、金津、廉泉;伴隨小便障礙的患者配氣海、關元、水道、陽陵泉;伴有大便障礙的患者配支溝、天樞。1 次/d,5 次/周,一共治療時間為4 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運動再學習技術,主要內容如下:(1)口面部的功能訓練。(2)上肢功能訓練。首先由護理人員,被動活動患者患肢,維持和擴大關節活動度,主要是針對肩胛帶的活動,然后使用Bobath 手法和關節松動術,對上肢進行分離和控制訓練,然后展開肘關節屈伸訓練,順序為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3)從仰臥到床邊坐起訓練。(4)平衡訓練,主要是坐位平衡訓練和站位平衡訓練。在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時,首先要進行詳細的分析,然后在進行坐位平衡的訓練,訓練重心轉移的姿勢調整,后續逐漸提高難度,轉移到日常生活活動中;站立平衡訓練,首先分析站起與坐下,著重練習丟失的部分,展開站立期的伸髖動作和站立雙膝控制,站立時髖關節伸直,這樣可以預防髖關節屈曲,然后練習站起與坐下兩個動作,逐漸加大難度,轉移到日常生活中[5]。(5)下肢功能訓練。練習伸髖屈膝的動作,骨盆水平側移訓練,膝關節的控制能力訓練、踝關節的背屈訓練(訓練足跟著地時伸膝及足背屈),醫護人員需要用自己的腿來指導患者,可以設置相應的口令,給患者一個貼合的節奏,之后逐漸增加難度,將下肢的運動訓練逐漸轉移到日常生活中,例如上下樓梯和出入樓梯,避開障礙物行走[6]。以上訓練40min/次,1 次/d,5 次/周,治療時間為4 周。觀察組針刺結束后進行運動再學習訓練。
1.3 評價指標治療3 個月后評價其效果,(1)采用簡化運動功能(FMA)量表評分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2)采用CNDS 量表評價神經功能缺損情況;(3)采用功能獨立性評定(FIM)量表對患者的功能獨立性進行評價;(4)采用SF-36 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軟件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P<0.05 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變化如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FMA 評分變化
2.2 兩組治療前后CNDS 評分變化如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NDS 評分變化
2.3 兩組治療前后FIM 評分比較如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IM 評分比較
2.4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如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
雖然在醫療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腦卒中的治療有了多種方式,死亡率也隨之減少,但是其致殘率依然較高,而且腦卒中給患者肢體運動能力帶來很大的損傷。所以臨床對腦卒中的治療重點是最大程度恢復腦卒中患者病殘肢體的功能,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7]-[8]。
傳統應用于腦卒中康復治療的方式主要是針刺治療,我國傳統醫學認為腦卒中是因為內虛、上火、淤結等原因所致,病理機制較為復雜,這其中涉及到多個器官和組織,有心、肺、腎、肝以及人體經絡和血脈。針刺在我國醫學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可以很好的起到行血氣、醒腦開竅、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等作用,通過針刺治療能夠使機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經氣循環”和“陰平陽秘”的作用[9]。針刺應用于腦卒中康復治療可以很好的促進患者血液循環,此外針刺產生的生物電效應可以有效作用于大腦皮層,這可以刺激皮質,促進中樞運動神經系統興奮,可以有效刺激全身神經細胞的功能[10]。
但是,腦卒中患者因為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人體部分功能會產生相應的變化。現代運動控制理論認為,運動主要是取決于個體、任務、環境三個互相作用的基本要素,運動主要是圍繞任務和環境來組織的一項活動,人在某種特殊的環境下會發起運動來完成相應的任務,但是腦卒中患者大腦受到嚴重傷害,所以喪失了一部分運動能力,這屬于喪失部分個體因素[11]。國外專家Schmidt 提出,人在運動發育的過程中會因為個體和環境的差異形成不同的運動模式,后續這些運動模式不斷發展變化逐漸完善,成為最適合個體的運動模式。在這一理論背景下,相關醫學專家建議可以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應用運動再學習技術,以此來重塑喪失的運動技能。
運動再學習技術首先對患者喪失某些動作的原因進項詳細分析,找到具體的原因,然后再指導患者依照正常運動方式進行學習,逐漸克服障礙。日常訓練方案的制定需要與作業活動和日常生活功能動作緊密聯系,如果患者的練習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可以考慮讓患者著重練習運動成分,此外一定要注意環境的重要性,醫護人員需要及時利用視覺反饋和語言反饋,給予患者回應,讓患者明確自己做的是否正確,以及練習的目的,并且不斷激勵患者,讓患者樹立積極訓練的自信心[12]-[13]。在早期的學習中,口頭和視覺指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吳曉亮等專家將運動再學習技術應用于中風康復治療,結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患者簡化Fugl Meyer 評分、FIM 評分顯著增加,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顯著降低。孫健專家在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治療中使用運動再學習,結果顯示在短時間內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膝過伸與步行能力[14]-[15]。此次研究結果與以上研究結果基本一致,觀察組在對照組傳統針刺治療基礎上添加運動再學習技術,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力、神經缺損功能、患者功能獨立性以及生活質量均有明顯改善,這表明運動再學習技術適合應用于腦卒中患者康復訓練,且應用效果極好。
綜上所述,在常規針刺治療的基礎上添加運動再學習技術有利于患者恢復其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