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權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530000)
帶狀皰疹是皮膚科常見疾病,是指帶狀皰疹造成皮膚神經軸突外露并出現生物電流短路,導致患者出現電擊狀疼痛,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主要癥狀有局部皮膚紅腫、發熱等,嚴重者可并發后遺神經痛、脫發等,常規用藥主要采用鎮痛、抗病毒類藥物治療。中醫將其定義為蛇串瘡,腰纏火瘡類疾病,中醫治療主要從清熱除濕、活血散淤及止痛方面出發,主要方劑有芍藥甘草湯等[1]。隨著中西醫治療結合度不斷增高,有研究表明[2]服用常規西藥或難以取得理想治療效果,同時提出常規西藥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
1.1 一般資料在我院收治的帶狀皰疹患者中甄選出80 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對照組),各40 例。其中觀察組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0-80(60.14± 13.02)歲,平均病程0.5-2(1.21± 0.47)年,病變部位:胸部14 例、腹部18 例、其他部位8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0-80(60.23± 13.14)歲,平均病程0.5-2(1.21± 0.47)年,病變部位:胸部15 例、腹部19 例、其他部位6 例。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帶狀皰疹診斷標準[3];(2)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3)認知及言語功能正常;(4)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精神障礙患者;(2)具有明確用藥禁忌患者;(3)合并其他系統危癥患者;(4)長期使用免疫類激素患者。
1.2 方法對照組常規西藥治療,大致如下:口服多慮平片(常州康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2163;25mg/片);口服甲鉆胺片(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767;0.5mg/片),兩種藥物均每日3 次,每次一片。觀察組常規西藥+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方劑主要構成為酸棗仁20g、炙甘草30g、木瓜10g、白芍50g、丹參20g、延胡索10g、蜈蚣3 條。水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兩組均用藥2 周。
1.3 觀察指標治療2 周后,根據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分標準評估腰腿痛程度。總分10 分:劇烈疼痛為7-10 分;較疼痛為4-6 分;一般疼痛為0-3 分。對比用藥前后神經肽(NPY)、P 物質(SP)水平。根據中醫癥候評分標準[5]對比治療前后中醫癥候情況。總分30 分,7~14 分輕度;15~22 分中度;評分超出23 分重度。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疼痛評分對比兩組評分對比,詳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前后疼痛評分對比(n=40,分)
2.2 兩組NPY、SP 水平對比兩組NPY、SP 水平對比,用藥前對比無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NPY、SP 對比(n=40)
2.3 兩組中醫癥候評分對比兩組中醫癥候對比,用藥前兩組對比無意義(P>0.05),用藥后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醫癥候對比(n=40,分)
后遺神經痛是帶狀皰疹常見并發癥,主要由于毒邪侵襲神經細胞導致,患者皮膚表現為淡紅色、暗紅色凸起,同時疼痛表現為針刺、燒灼痛等,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清熱解毒等[6]。
有研究提出常規西藥+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上述疾病較單一西藥治療更具優勢,主要體現在緩解患者疼痛等方面。本次研究對比兩種用藥方式,造成兩組數據差異原因在于,芍藥甘草湯加減是《傷寒論》中的一篇名方,主要有養陰益血、柔筋止痛的功效,其中白芍主要有平抑肝陽的作用,可有效緩解疼痛癥狀;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作用;丹參可有補中益氣,增強患者免疫力的作用;蟲藥蜈蚣可有息風止痙等功效,故該方聯合常規西藥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及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芍藥甘草湯加減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效果顯著,能有效控制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疼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