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花
(山西省忻州市神池縣農業農村局,山西 忻州 034000)
減肥增效的玉米種植技術旨在嚴格控制施肥總量,通過調整與改變玉米施肥的元素比例來實現促進玉米產量提升目標,同時達到合理利用玉米田的土壤養分。減肥增效的技術手段只有得到正確運用,才能實現玉米種植戶的預期經濟效益。現代農業階段,玉米減肥增效的種植技術手段正在日益獲得推廣。農業技術人員要通過積極引進與創新減肥增效技術,確保玉米種植綜合效益優化與提高,同時有效控制和減輕玉米田的土壤化肥污染,通過示范帶動農民的大田推廣應用。
減肥增效技術的基本含義體現為合理控制降低作物生長期中的化肥施用量,對于核心性的肥料營養元素適當提升配比數據,并且確定無機與有機兩種肥料的適當使用比例,促進作物種植的總體效益提高。從根本上來講,減肥增效本身屬于關鍵性的農業種植技術手段。農業技術人員要通過試驗數據,指導化肥企業在進行化肥配比時應當達到土壤營養物質最佳供應效果;指導農民根據自己土地的供肥情況選擇適當的化肥。這就是測土、配方、配肥與指導施肥等環節,最終實現有序促進作物的產能提升優化的目的。
近年來,減肥增效技術廣泛運用于農業種植領域。玉米在現階段的農作物中占據關鍵地位,農民玉米種植實踐必須要正確使用減肥增效方法。在此基礎上,農民還需配合運用秸稈還田、防控玉米病蟲害以及田間灌溉手段,切實實現玉米植株的高產效果實現。
現代化肥技術的成熟化發展為玉米種植活動的大豐收提供了新的保障。借助化肥的力量,農民、種植戶能夠通過各種營養元素干預植物的成長過程,從而解決作物倒伏、生長緩慢、低產等問題。合理施肥,適當用肥,已經成為現在農業種植的基本要求。但部分地區土地貧瘠,農業種植技術落后,由于缺乏科學種植觀念的指導,群眾依靠施肥、追肥來提高產量。這樣的種植模式下,農業生產增加。除作物種植階段施加的肥料之外,在作物灌溉、秋收之前,種植戶也會對作物進行追肥。除傳統的氮肥、磷肥之外,各種有機肥、復合肥也被頻繁使用,導致施肥成本嚴重增加。重視減肥增效,能夠在源頭上控制這一問題。與傳統的“多施肥,多收成”理念相比,減肥增效對施肥的頻率、周期進行嚴格控制,并在施肥之后對作物的生長狀態進行觀察,記錄肥效,這種施肥方式實現了從施肥到作物成長的全過程監管,解決了盲目追肥、肥效不足的問題,有效控制了因施肥而產生的農業生產開支問題。玉米種植戶能夠根據種植面積、作物的生長周期、作物的營養需求合理選擇肥料,進而降低施肥成本,在保障肥效的同時降低經濟支出。
以減肥增效為主要策略控制農田化肥的用量與使用頻率,能夠解決因農業生產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護環境衛生。農業調查研究表明,農田中施用的大量肥料并不能在短時間內被作物完全吸收,部分肥料隨著土壤、水分流入到自然環境當中,被其他植物所吸收。縱觀我國的環保歷史,因過度施肥引發的環境問題并不少見:土壤板結、水質污染,無法被植物完全吸收的有機肥料富集在土壤、水源當中,導致各種環境問題。減肥增效理念下,可通過緩釋技術、長效施肥等技術對施肥時間、施肥周期進行合理控制,杜絕肥料的過量使用,保障原生環境的清潔。種植戶可根據作物的生長趨勢多次施用肥料,但每次的施肥總量都控制在植物可吸收的范圍之內,在降低用費成本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環境污染問題。現代化肥生產技術逐漸成熟,針對玉米不同的成長階段,已經開發出了不同功能的有機化肥,更有利于玉米的吸收。
玉米播種到出苗減肥增效的意義并不重要,但播種前對于旱地玉米來講基肥將全部施進去,是要保證玉米全生育期的肥料養分供給的,這個環節肥料施用把握不好,玉米良好發育與生長狀況就無法得到長期保持,所以也不能輕視這個環節的施肥與減肥增效。具體講,在這個環節,農業種植人員必須要確保玉米施肥比例達到良好均衡性程度,嚴格控制前期環節中的玉米田施肥數目比例,以確保玉米出苗率當地最佳效果。具體施肥數量要按照測土配方施肥的方法,根據耕地肥力水平,茬口和農戶的目標產量來確定,一般情況是在整地前,同時將30%左右的氮肥、全部磷肥、50%以上的鉀肥基施,有條件的地方可配施有機肥1000~1500公斤。可結合犁地起壟一次施入播種溝內,使肥料施到10~15厘米的耕層中。魯西北潮土區建議配施鋅肥1公斤。施用時最好順犁溝條施,及時深翻。此法不便時,也可在耕地前均勻撒于地表,及時耕翻入土。不便施基肥的地塊可在苗期串施或穴施,施用深度7~10厘米。在播種期,玉米植株胚芽發育速度快,吸水量大,對于華北等氣候干燥地區,可能會出現植株缺水、萌發速度慢等問題,植物的大量用水導致化肥無法溶解,肥效降低。在完成播種之后,要針對相關地塊做好排水灌溉工作,但要優先選擇滴灌,避免大水漫灌引發的肥料流失問題。在氣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考慮在降水過后進行種植、施肥,保障肥效順利釋放。出苗后的施肥工作,要針對玉米的營養需求做好肥料配比,除傳統的氮肥、磷肥之外,更要加入適量的鋅肥,在土地下進行掩埋,促使玉米快速生根,提高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
玉米出苗到楊花授粉為生長中期,大體上是3個月的時間,包括拔節、抽穗、楊花授粉到籽粒的形成,也是通常說的營養生長轉向生殖生長的時期。由于玉米營養最大效率期在大喇叭口期,磷素營養臨界期在三葉期,氮素臨界期比磷稍后,臨界期對養分需求并不大,所以高度關注這一時期的養分豐缺狀況,確保養分要全面,比例要適宜,養分不足時要及時補充。要根據土壤養分供應狀況,因缺補缺,針對性使用。在分期使用上,按照玉米需肥拔節前較少,拔節到大喇叭口期間最多,以后又逐步減少的規律,合理調劑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對于需要使用化肥地塊、玉米苗株,要在仔細篩查玉米的生長狀態之后施用化肥:對于因病引發的倒伏、植株枯死問題,不得隨意使用化肥,避免玉米無法吸收造成的苗株死亡問題。新元素化肥的使用要遵循少量、適當的原則,在試驗田當中進行施肥實驗,觀察化肥的釋放速度與吸收狀態,做好磷素、氮素等營養元素的供給工作,以此來保障玉米植株能夠順利拔節。
另外處于幼苗期的玉米植株根莖部位比較脆弱,如果遇到突發性的暴雨暴風氣候,那么硬度不足的玉米根莖將會破碎,導致玉米倒伏。可選擇市場上常見的三元復合肥進行追肥,如高鉀肥料、氮12/14肥料、磷18/16肥料等。這些肥料中有機元素含量較高,能夠快速催生植物根莖,避免玉米植株倒伏。對于因風災引發的玉米倒伏問題,可在整地對地塊進行施肥,按照每畝地40-50公斤的量施50%硫酸鉀化肥,配合口肥加快玉米生根。為了保護幼苗發育階段的玉米植株,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更要側重于健壯玉米植株的常規管理工作,當然施肥是重要措施,核心是確保健壯的玉米植株能獲得快速發育必需的肥料營養。目前,玉米種植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壯豐靈”等肥料也是不錯的選擇:肥效長,吸收速度快,更有利于玉米的茁壯成長。
部分農戶沒有掌握科學的玉米種植技術,僅在玉米播種、萌芽階段進行施肥,忽視了玉米在成熟期的肥料需求。相較于萌芽階段,成熟期玉米對于肥料的需求大幅降低,但適當施肥,也能夠起到增產、保質的良好效果。玉米成熟期對于玉米產量和品質也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體現了準確控制玉米作物成熟階段土壤施肥比例的必要性,玉米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并進階段,生長旺盛,營養消耗較大,要視苗情長勢及時隨降雨追肥,旱地玉米至少畝追尿素5-8公斤,硫酸鉀2-3公斤,水地玉米追肥量要更大。玉米種植人員對于各種類型的玉米植株肥料都要實現均衡配比目標,避免偏重于某種特定類型的玉米土壤營養元素,進而導致忽視了均衡性的玉米植株施肥處理過程。在此基礎上,玉米種植技術人員針對玉米田必須要定期加以灌溉,防止玉米植株存在田間枯萎的不良后果。健壯的玉米植株應當獲得充足營養,如此才能確保玉米植株達到籽粒飽滿的狀態。玉米種植人員應當嘗試將農家肥更多融入到玉米種植土壤,因為農家肥中包含了豐富營養物質,有益于消除玉米田的生態破壞安全隱患。可通過對動物糞便、植物殘渣的加工來制作農家肥,以高溫漚肥的方式保留有機物,在整地時,將農家肥埋留在地塊當中,實現“一次施肥,長效用肥”的目標。
減肥增效手段并不意味著農業種植人員不需要對于玉米田施加充足營養物質,反之,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長過程必須要借助玉米田土壤養分和施入的肥料,這樣才能確保玉米田能夠得到均衡與充足的土壤營養物質。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要對玉米生長的需肥規律有足夠的了解,運用科學思路與方式來優化玉米施肥中的各種肥料元素配比。針對玉米扎根、生長的不同階段,要確定不同的施肥方法。如玉米播種期,用水量大,種子萌發速度快,除施肥之外,還要做好灌溉保水工作,避免肥料吸收水分、植物過量吸收肥料引發的“燒苗”問題。種植戶要定期檢查玉米苗的生長狀態,對露天地、蒙膜地的玉米苗長勢進行記錄,控制肥量,合理追肥。在玉米吐穗、成長階段,要通過滴灌技術進行二次追肥,對于沒有配備滴灌設備的玉米地,可嘗試利用扎穴法追施肥料,保障玉米健康成長。針對玉米生長的各個階段確定科學的施肥方法,才能解決施肥難、肥效低等問題。
玉米秸稈翻壓入土將會被轉換成為寶貴農家肥料,取代了焚燒秸稈的傳統實踐做法。秸稈還田手段具有循環利用玉米秸稈資源的良好實踐效益,并且可以實現玉米種植肥料的全面轉換效果。因此在現狀下,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應當積極探索秸稈還田手段,正確運用玉米秸稈的還田處理方法來確保循環利用生物資源。部分種植戶將秸稈還田簡單地理解為將收割之后的秸稈多填埋到玉米地當中,而不對秸稈進行任何處理。這些“農家肥”中所包含的有機物含量極低,且沒有經過殺菌處理,很容易滋生各種寄生蟲。如填埋量較大的地塊,在低溫環境下,秸稈內部的溫度保持在10-16攝氏度左右,十分適合地蠶、夜蛾等昆蟲的繁衍,容易引發蟲害問題。故此,在實施秸稈還田肥田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肥料的二次污染問題,通過高溫漚肥、藥物殺菌等技術對肥料進行處理。如玉米秸稈,在翻壓土之前可對其進行破碎,加快植物的分解速度。有條件的地區,還可以使用農田微生物,通過生物作用將秸稈轉化為腐殖質,方便玉米吸收。
玉米田病蟲害都會給玉米種植過程帶來明顯影響,進而導致玉米減產的不良后果,要針對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玉米蟲害與玉米病害現象都要保持警惕,正確實施玉米蟲害與病害的控制預防手段。針對目前大田玉米易發和常發的玉米螟、粘蟲、玉米蚜、大小班病、絲黑素穗病等,農業技術人員對于以上病蟲害風險務必保持警惕,嚴格監測玉米田的生態污染安全隱患,保證玉米高產與穩產的目標實現。
防控田間生態污染也是玉米的關鍵種植實施要點,避免玉米種植施肥過程引發田間生態破壞和污染。例如針對旱作地膜玉米的種植實踐過程而言,必須要嚴格防控玉米地膜污染,旱作地膜覆蓋種植屬于玉米種植實踐領域的關鍵種植技術手段,目前已經在高寒冷涼玉米種植產區獲得普遍使用。然而旱作地膜的玉米田目前又沒有有效的廢舊地膜無害化處理手段,很容易引發碎片地膜污染玉米田的不良現象與后果,大量的殘膜進入耕作層及以下,形成不可分解的田間土壤污染,直接導致幼苗無法順利破土,同時引發規模較大的玉米種植田間土壤生態破壞現象,所以旱作地膜玉米田防控土壤殘膜污染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必須要結合玉米產區的環境生態特征來進行有效防控。
經過分析可見,處于幼苗期、生長期與成熟期的玉米作物植株都不可缺少田間土壤營養物質。減肥增效技術的總體實施思路應當在于合理優化玉米施肥比例,倡導玉米種植戶更多運用農家肥來代替化肥,改善玉米田的整體生態環境狀況。在實踐中,玉米種植人員應當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狀態與特征,正確選擇與運用減肥增效技術,確保玉米種植的綜合效益達到最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