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日超
(沂南縣氣象局,山東 臨沂 276800)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的經濟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如農業氣象災害。要想提升我國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就必須做好相應的防護工作,最大可能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了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并針對產生的影響提出了相關的策略,希望能夠對農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農業氣象災害,主要是指農作物在氣候突變的影響下,受到的不可避免的不良影響。自然災害會使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受到較大的影響,甚至會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在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農學氣象災害主要包括臺風、洪水等,從類型上進行劃分,主要分為冷凍災害、干旱災害、風暴災害、洪澇災害、泥石流災害等,其發生的主要原因不同,對農業種植產生的影響也不同。
農業氣象災害具有多災害并發性、區域性產生、季節性顯著等特點。
(1)多災害并發性,某一地區出現自然災害時,可能會同時產生農業災害。例如,當某一地區發生災害時,該地區可能會出現病蟲災害,農業生產原本的平衡狀態會被破壞,并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影響社會生活的正常運作。
(2)區域性產生,相同的地區往往會出現相同的氣象災害。例如,當一個地區出現暴雨時,就極有可能出現洪澇,災害一旦發生就極有可能在某一區域內全面發生。
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會出現相應的溫度需求。在我國北方地區,霜凍會經常出現,并會阻礙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在春秋兩季,北方季節比較容易出現寒潮,溫度會出現急劇下降,晝夜溫差較大。農作物在霜凍災害的影響下,無法正常地發芽與發育。霜凍災害在北方地區比較常見,具有較明顯的區域性。霜凍災害對農作物的傷害較大,會使農作物錯過最佳的種植時間點,農作物常常會出現大面積的死亡,嚴重影響當年的產量與質量。
在我國南方,降水量相對充足,洪澇是南方區域比較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洪澇多發生于夏天,長時間的降雨會使農田中的水量不斷堆積,最終導致農作物的根系發生腐爛,嚴重影響著農作物的產量。長期的強降雨會使水位上漲,嚴重時還會出現河道崩潰的情況,不僅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還極大地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此外,洪澇還可能造成重金屬污染,在礦帶地區,由于受到洪水的影響,土壤中所包含的各種金屬元素被沖出,大多集中于流域的中下游,會對土壤產生比較嚴重的破壞,即使在后期已經控制了洪水的情況下,對土壤的修復工作也比較復雜,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常見的風暴災害,主要包括冰雹、龍卷風、雷暴、雷雨天氣。風暴災害能夠作用的面積并不大,但是所在區域的農作物往往會遭受極強的破壞,相對于干旱災害,風暴災害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區性,其對農作物的果實、根莖、葉片等,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在遭受破壞后,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將難以恢復。正是由于風暴災害具有較強的突發性、較大的強度以及較強的破壞性,相關的工作人員就必須做好發布預警的工作,并及時幫助農戶做好防范工作。
干旱災害往往表現為降水少、蒸發快、水分在轉換的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缺口,地面在長期缺水的情況下,發生了龜裂。干旱災害主要發生于我國內陸偏北的區域。干旱災害的情況下,農作物無法吸收足量的水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長,會引起農作物在發育過程中的水分轉換發生問題,極易引發農作物干枯、萎縮、死亡。我國北部的區域是我國農作物生產的主要產區,在水分極度缺少的情況下,會對農作物的生產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
泥石流災害的發生,往往與地質、地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地形陡峭、溝深山高的地區,往往更容易聚集流水,比較容易出現泥石流災害。當地的地表結構比較松散,一旦發生泥石流,地表物質將會為泥石流災害提供大量的固體物質。此外,人類的行為因素也會加劇泥石流的發生,如當地居民過度開采、破壞地表植被,就會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如果在山體下方種植農作物,出現泥石流災害,農作物就會被泥石流所帶來的碎石、泥沙掩蓋,農作物的正常生長會遭到破壞,根系往往會出現不牢固的現象,嚴重時可能會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對農民的經濟情況造成打擊。
臺風、酸雨等氣象災害也會對農作物產生影響,在臺風的影響下,農作物被連根拔起,進一步破壞整個植株系統,直接會造成植株的死亡。酸雨在空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隨著酸雨的降落,植物的葉子會被感染,影響其正常的生長,最終導致農作物的死亡。臺風、酸雨都會影響農作物的健康生長,種植戶要及時關注當地發布的天氣預警,并提前做好預防措施。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當前,氣象人員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就能比較準確地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天氣的變化。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依據當前預測出的氣象信息,有助于相關人員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在具體落實中,相關的部門要對農業生產人員開展一定的培訓工作,幫助農業生產人員了解氣象災害的防范內容,并結合不同地區的氣象狀況,做出相應的防范措施。種植人員應當加強自身對于自然災害的防范意識,提升種植人員對于農作物生長環境的認識。
為了進一步提升種植人員對農作物的認識,在每一個村委會,還應當建立相應的氣象信息顯示屏,以更好地指導農業種植,做好防災減災的工作,向村民提供更加準確的氣象信息。從事農業生產的工作人員,應當不斷提升自身對農業氣象災害預防的意識,充分認識到減災、防災的重要意義,并加強宣傳自然災害的預防措施,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為了保證農業氣象預防工作的有效開展,應當將建立一個完整的災害預防體系放在工作的重點。災害預防體系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預報并監測當前區域的天氣,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與科學技術,以實現對氣象災害的實時監測,提升對災害的防御性。不同的農作物,在不同的生長時期會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在不同時期會面臨的自然災害也不同,因此,必須要加強建設氣象防御設施,針對當前農作物生長的實際需求,做好預防措施。進一步擴大農業氣象預報的服務途徑,并積極利用廣播、電視、手機等途徑,及時向當地的種植戶公布災害預警,并給出可靠的處理措施,進而使氣象為農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立體、雙向反饋、互相聯動”的保障。
當前,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不僅影響著農作物的生長,還會對農作物的生長產生不良影響。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的生產有著明顯的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比較緩慢,產量會有所下降。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有大氣污染、水污染,會給社會的發展產生較多的阻礙。為了提升農作物的質量與產量,人們必須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減少氣象災害對農作物帶來的影響。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強植樹造林的力度,增加當前的綠化面積,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較好的氣象條件,以提升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促進農作物的健康生長,推動農業種植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農業氣象服務單位應當積極與水利、農林、農經等相關單位進行合作,應當與相關的部門開展溝通與交流,全面運用農村工作動態、天情、苗情、水情以及病蟲情等,構建合理的信息共享體系。通過構建信息共享體系,能夠充分把握當前農業發展的需求,了解現階段農業發展的現狀,為推動農業生產與發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務。通過針對性的服務,能夠較好地促進農業與其他行業的不斷結合,加強合作,并提升農業氣象服務的整體效果,提升農業氣象服務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此外,在發展過程中,還應當注重發揮氣象科技的重要作用,充分結合當前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對策,為農業氣象服務積蓄更多的能源,并加強后勁,推動農業氣象服務逐漸適應農業科技的發展要求,盡可能地加強對農業氣象服務的科學性、合理性。
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機制,是提升農業生產質量與產量的關鍵。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機制以科學技術為基礎,能夠及時把握農業受災的具體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相應的測量與預報,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構建全面覆蓋的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農業從業者應當充分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掌握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特點,以及農業氣象災害的作用原理,提出科學的、合理的應對方式。例如,當某一地區即將出現霜凍災害時,相關的工作人員可以采用科技手段,檢測相關數據,采用防霜處理技術,保護農作物的生長。
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種植質量與產量與人們的正常生活息息相關,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氣象災害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如果處理不恰當,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負面影響,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當前,為了最大程度減少自然災害給農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應當立足實際,從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的防范意識、加強建設氣象防御設施、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信息共享體系、構建農業氣象災害保障機制等方面出發,以減少自然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