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友
(大英縣水利局,四川 遂寧 629300)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湖泊與河流星羅棋布。隨著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技術的成功突破、大水面張網捕撈技術的發明和推廣,眾多湖泊水庫等大水面大面積養殖花白鰱得以實現。同時,花白鰱烹調技術的創新并日趨成熟,使花白鰱深受城鄉居民的喜愛。花白鰱的產銷量也因此都超過了其它淡水魚類,在南方花白鰱占比超過70%,北方也超過50%。鮮活淡水魚往往要經過長途運輸和幾次中轉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的手中,具體流程為:養殖場→長途運輸→一級批發市場→中途運輸→市縣二級批發市場→短途運輸→零售商→消費者。比如花白鰱從湖南湖北運到成都重慶,距離1000公里左右,從裝魚上車到一級批發市場卸車銷售需14—17小時,次日清晨才能在二級批發市場(市、縣批發市場)批發給零售商,縣城或鄉鎮零售商賣給消費者或餐廳就已是中午或晚上了。從裝車到零售出去整個過程需要34—40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魚類在長時間運輸和數次周轉折騰過程中,極容易出現受傷、死亡等問題。由于當前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逐漸提高,消費者對水產品的鮮活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淡水魚運輸密度和成活率,最大限度地保持運輸魚類的鮮度和生猛,從而降低運輸成本,提高效益,必須使用高效的運輸技術。作者根據多年從事淡水魚運輸的經驗,歸納出影響淡水魚運輸鮮活率的因素,總結出提高運輸密度和鮮活率的有效方法。
目前,活魚運輸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活魚集裝箱運輸活魚是最主要的方式。在實際運輸過程中,影響魚類運輸密度、成活率以及運輸質量的因素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因數是品種、水溫、水質、氧氣供給、魚的健康狀況、運輸密度、運輸時間等。其中水質就包含了PH值、二氧化碳、氨氮、魚類分泌物、排泄物、水的濁度等。
常見淡水魚中,比較耐運輸的有花鰱、鯉魚、鯽魚、草魚、青魚、烏魚、鯰魚等;最不耐運輸的是白鰱 。日本白鯽也不耐運輸,現在養殖很少了。耐運輸的魚類性格都比較溫順,應急反應較小,耗氧量較低,運輸密度較白鰱大,成活率較高,經過長途運輸和多次中轉折騰后,到終端市場賣相更好;而最不耐運輸的白鰱,性格急躁,應急反應大,裝車卸車時會激烈跳躍掙扎,很容易受傷,需氧量高,運輸密度相對較小。花鰱在北方是大宗水產品,而在南方,白鰱是大宗水產品。
淡水魚對于溫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需要嚴格的把控,特別是魚能夠直接感覺出水溫的高低,不處在適宜的溫度將會產生不適。比如夏季氣溫比較高,在運輸過程中水溫不容易把控,水溫的控制需要格外注意。盡管長途運輸活魚集裝箱外表都覆蓋有隔熱層,減少箱內水體吸收空氣中的熱能而使水溫升高;但隨著運輸時間的延長,水溫仍不可避免要上升,導致魚類新陳代謝加快,水質變壞,成活率和鮮活度急劇下降。因此,夏天氣溫升高,從兩湖地區運輸白鰱到川渝地區的成功率就很小,運輸花鰱、鯉魚、草魚、鯽魚等耐運輸的品種仍然會有,但運輸密度要減小。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水溫越低,魚的新陳代謝越慢,因此低溫運輸法比較常見。因此,夏天氣溫高時長途運輸魚類需加冰降低水溫,以提高運輸魚類成活率和新鮮度。主要是因為魚類長期處在低溫狀態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魚類的活動量,進而可以有效地減少魚類的損耗。并且在此過程中魚類自身產生的代謝產物也減少,能夠確保水質處于干凈的狀態。但水溫不能急降,否則會導致魚類出現不適,產生激烈的應激反應。
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集裝箱里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魚類的生存狀況。水質清爽,標志著水中的溶氧豐富,二氧化碳和氨氮等指標在魚類可承受范圍內,魚類排泄物和分泌物濃度越低,水的濁度就相對較低,適合魚類生存,能夠運輸更長時間,并且魚的成活率高,鮮度好。
集裝箱里水體溶氧不足極易引起運輸過程中水產品缺氧而大量死亡。要提高鮮活水產品運輸密度,降低運輸成本,減少死傷,提高經濟效益,在運輸過程中保證水體中溶氧充足是安全進行鮮活水產品運輸的重要條件。并且,必須使集裝箱每個部分出氧均勻,否則,會因為密度高,魚的活動范圍受限,造成缺氧區域水產品大量死亡。供氧設備一般使用液氧罐,一臺運輸車一般要配置2個以上的液氧罐,以備不時之需。
長途運輸鮮活魚類要求體格健壯,無病無傷。身體瘦弱、有病有傷的水產品不能進行長途運輸,否則,損傷會更加嚴重,死亡率也會升高。在運輸前要停喂1—2天,使體內積食排出,空腹運輸,以減少途中排泄,提高成活率。
鮮活水產品裝運密度越大,單位運輸成本越低。因運輸時間、氣溫水溫、健康狀況和運輸工具不一樣,運輸密度也不同。通常運輸時間短、溫度低、體格好、停過食練過網,密度可適當大一些;反之,就要降低密度,否則將造成很大死亡。
運輸的鮮活水產品對高密度和較差水體環境的耐受時間是有限的。運輸距離越長、時間越久,效果越差。氣溫、水溫越高,運輸時間應越短,才能保證運輸質量。因此,在運輸鮮活水產品之前要制定詳細的計劃,檢修好運輸車輛,灌足氧氣,銜接好裝魚和卸魚時間,準備好物資、經費和人力等。并且,要充分了解運輸路線是否通暢,天氣是否適宜。這樣,才能在計劃時間運到銷售市場。
運輸方式對水產品運輸的效果也有很大影響。目前,鮮活水產品最常用的運輸工具是車載活魚運輸車。鮮活水產品運輸車主要由汽車、活魚運輸集裝箱(俗稱魚罐)、供氧系統組成,有的除具備充氧功能外,還有凈化水質功能。其余運輸方式還有敞口水箱運輸等,這些方式都只適合短途運輸。
運輸過程中,無法對魚類的實際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監控設備的成本較高,并且我國對于這類技術發展不夠完善。除此之外,我國的水產運輸行業基本是規模不大的小型企業或個體戶,因此沒有辦法投入更多資金研究運輸技術。將運輸的重點主要放在了溫度、氧氣、水質等方面,對PH值和二氧化碳等指標掌握較少。通過在途中換水來改變水質,在發現問題時進行針對性的改正,使運輸途中魚類的存活率得到保證。
2.1.1 制定運輸計劃
在對活魚進行運輸前,需要進行整體的規劃,將涉及到的內容全方位考慮。在滿足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將運輸的可行性進行詳細地評估,使運輸更加嚴謹。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對運輸工具、運輸距離、路線、道路情況、環境溫度、運輸水質以及魚的狀況有較為深入的了解,并根據這些條件確定運輸密度。如果條件較好,花鰱、草魚、鯉魚、鯽魚的裝載密度可達到每立方容積0.5噸水+0.5噸魚(魚水比1:1);而在相同條件下,白鰱的裝載密度只能達到前者的80%左右。
2.1.2 密集訓練
魚類的存活率與在運輸前的處理有著密切關系。養殖人員在準備售賣的前兩天應當停止對魚類的投喂,將要運輸的淡水魚進行清腸處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清除池體內食物的同時,提高適應高密度的能力。既有效降低魚類在運輸過程中的應急反應,又使運輸過程中魚類的排泄物減少,使水體保持相對清爽,從而使活魚更耐運輸。
2.1.3 檢查運輸工具
運輸前,將活魚運輸箱沖洗干凈,裝入適量清水,打開氧氣,觀察氧氣泡是否均勻,大小是否合適。如果氣泡不均勻,必須及時處理,否則將使缺氧區域的活魚在運輸過程中死亡,造成重大損失。
2.1.4 嚴格挑選活魚
將受傷的魚和體弱有病的魚挑選除去,使塘魚可以進行拉網鍛煉;而水庫湖泊起捕的花白鰱,必須在網箱中密集10小時左右,排空運輸活魚體格健壯、無病無傷。同時,剔除規格不達標的魚,并將活魚按品種分類,分別裝于不同的活魚罐中,確保運輸效果。
2.1.5 挑選活魚時沖水
活魚在挑選分級時,因十分密集,活動加劇,耗氧量增高,特別是白鰱會激烈跳躍掙扎 ,加之水的流動性差,極易引起缺氧。因此,需要用抽水機沖水或用機動船的掛槳機給密集的魚群沖水,以保持水質新鮮,避免活魚出現昏迷或死亡,為活魚熬過后面長時間高密度運輸打下基礎。這個步驟易被很多人忽視,但十分重要。
2.2.1 更換新鮮水
運輸活魚用水必須選擇水質清新、有機質和浮游生物含量少、中性或者微堿性、不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水。在裝車完成時,就必須徹底換一次水。在運輸途中,有條件時,盡量多換幾次水,這是提高運輸密度、運輸成活率和鮮活度的重要因素。
2.2.2 充足供氧
在運輸的途中最關鍵的就是供氧問題。運輸途中要隨時觀察氣閥的壓力是否合適,壓力過小,魚易缺氧;過大,會造成浪費,還可能無法維持到目的地,造成被動或運輸失敗。所以運輸車輛上要多準備一罐氧氣,以確保整個運輸過程中氧氣需要。
2.2.3 降低水溫
水溫的控制,對運輸效果起著重要作用。適度降低水溫,能降低鮮活水產品代謝強度,減少氨氮、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大大提高運輸成活率。在運輸過程中,降低水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向車載容器內投放冰塊,既簡單又高效,并且成本低。但是在降溫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一次投放的冰塊不能太多,一次降溫不能超過5℃。避免水溫急降,導致鮮活淡水魚無法適應這樣的溫差而發生不必要的損傷。夏天保持16—20℃,冬天不必加冰,即可保持在15℃以下。
2.2.4 添加鹽類
活魚在挑選、裝車和運輸途中特別容易因撞擊、摩擦而受傷,這時魚類一般會因為這樣的受激狀態而分泌大量粘液在水中,進而使水質變差,魚體感染一些病菌或影響美觀,導致在市場上不受歡迎。可以在水體中加入食鹽或海鹽,一方面可以緩解魚體表充血癥狀、防止受傷部位進一步感染,另一方面,可以壓制水中的微生物,防止迅速繁殖而使水質變壞,從而使魚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2.2.5 麻醉運輸
在運輸的過程中,對運輸的魚類進行提前麻醉,主要是采用藥物方法。藥物麻醉,是采用低毒或者無毒的鎮定藥物使魚類處在昏迷或半昏迷的狀態下運輸,可以有效降低活魚的新陳代謝,大大提高運輸成活率和鮮活度。水產品麻醉運輸具有成活率高、密度大、時間長、操作簡單、管理方便、不需要特殊裝置和運輸成本低等優點,可以在較大范圍內應用。
在將這些鮮活淡水魚運輸到目的地之后,如何將這些鮮活的魚類從車載的容器內轉移到目的地水池內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如果處理不好將會前功盡棄。魚類在運輸途中經受高密度,長時間處于惡劣環境中,導致體力被大量的消耗,身體極度虛弱,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會隨之降低,所以突然轉移到陌生的環境中通常會發生較為強烈的應激反應,進而出現大規模的傷亡。正確的處理方式是,盡快更換一次新鮮水,使魚類盡快擺脫惡劣環境,適應新的水質,盡快恢復體力和活力。并且在卸魚前,還需要注意池內的水是否清潔,氧氣分布是否均勻,有沒有遭受到污染。并且將影響鮮活魚類的因素進行一一排查,防止因為最后工作的疏忽而導致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鮮活淡水魚在運輸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當前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鄉居民對于鮮活魚類的需求越來越大,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科技工作者將對活魚運輸技術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本文通過對運輸的基本方法進行總結,分析出影響鮮活淡水魚運輸成活率的因素,探索出降低魚類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成活率和經濟效益的有效辦法,對遠距離活魚運輸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